在微晶玻璃问世前,“小晶体不仅破坏玻璃形象,而且还影响玻璃性能”的观点在教科书和论文中随处可见。由于带上了这一书本定式,大家普遍对小晶体有偏见,没有人主动采用增加小晶体的方法来改善玻璃的性能。如果不是那次偶然事件,恐怕到现在我们也不一定能在玻璃家族中见到微晶玻璃的身影。
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读书越多的人知识就越丰富,可如果读死书,不会活用知识,拘泥于书本,只限于从教科书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去观察问题,陷入片面的书山文海中不能自拔,那不仅不能给人以力量,反而会消耗我们的创新能力;而读书少,知识不多,学历不高的人,只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同样也能创造发明出新的东西。
比如爱迪生连小学都没毕业,瓦特的小学毕业证书是他的最高文凭,而他们却成了闻名全世界的大发明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连中学校门都未进过,可他却发现了著名的火箭运动公式,为宇宙飞船和卫星上天做出了重大贡献;山西农民赵跃常只读过几年书,但28岁就有了49项发明成果,并被载入《中国发明家辞典》;只有小学文化的北京工人吴作礼,却先后有30多项发明……
只要我们关注一下科学史,就会发现,自古以来做出重大发明者,并不只是那些精通专业知识的人,“外行”发明家也不鲜见。
专家点评
我们并不是试图否认知识的存在价值,相反我们认为搞创造发明没有书本知识也是不行的我们的人才按专业培养,在求学时代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这些都是必需的,也是合乎要求的。但是,我们在接受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防止它因可能包含缺陷、错误或落后于客观现实的观点而妨碍创新思考。因此说,在我们应用书本知识的同时,千万不能以书本知识作为检验事物的惟一标准,对书本知识一定要灵活应用。
摆脱经验的定式羁绊
名人导语
吃一堑若能长一智,仍不失聪明。倘若凡事都要等吃“堑”之后再长智,便成了十足的傻瓜。
提起经验,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如今的社会好像成了经验社会,干什么都需要经验,就连找一份工作都需要经验。经验对我们来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1985年夏天,某市发生了一起35000元钞票被盗案件,引起厂方和市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厂里保卫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市里派来的公安人员一起勘察现场,分析案情,后来断定案犯是该厂的职工。可是尽管反复审讯,摸底排队,查了两年也没查出任何结果。
为什么如此引起高度重视的大案,经过那么多人、那么长时间、那么认真细致地对厂里的职工进行逐个审查,竟然还是把案犯给漏掉了呢?这主要是因为,办案人员根据自己长期以来查这一类案件的实践经验,他们着重注意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哪些人在经济上有支出明显超过收入的反常表现;哪些人有过作案记录;哪些人收入低而又喜欢挥霍……当时这个厂里有个年轻工人,工资较低,平时在工作上有些不敬业,这时他又恰好买了一辆新摩托车,于是,便成了重点怀疑对象,被审查了好几个月。而实际上作案的人是本厂职工张某,此人外表实在,做事循规蹈矩,工作上一贯认真负责、积极肯干,是厂里的骨干。直到这一盗窃案发生之后,他还被厂里保卫部门派去地区治安联防队值班。最后张某去银行存款,被机警的出纳员看出破绽,才破了案。
这起重大案件迟迟没有得到解决,竟使罪犯逍遥法外达两年之久,显然是因为办案人员过分相信和依赖自己的经验。如果他们一开始就能警觉地鉴别一下:自己这方面的经验,在这个案件中究竟有多少参考、借鉴的价值?是否会对案件的侦破起到妨碍、束缚的作用?那么,案犯张某恐怕早就落入法网,受到法律的制裁了。
一个公安局长在茶馆里与一位老头下棋。正下到难分难解之时,跑来一个小孩,小孩着急地对公安局长说:
“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
“这孩子是你的什么人?”老头问。
公安局长答道:“是我的儿子。”
请问:两个吵架的人与这位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公安局长是女的,吵架中的一方是她的丈夫,即小孩的父亲;另一方是公安局长的父亲,即小孩的外公。
有人曾将这道题对一百个人进行测验,结果只有两人答对。后来,也有人将这道题对一个三口之家进行了测验,结果,父母猜了半天没答’对,倒是读小学的儿子答对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原来是经验定式在作怪。根据经验,人们总是把“公安局长”与“男性”联系在一起,更何况还有与“男性”有关系的“茶馆”、“老头”等来强化这种经验定式,所以如果从经验出发来回答这道题,就很难找到答案,而那位小学生则因为经历少,经验也少,就容易跳出经验定式的圈子,轻而易举地找到答案。
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经验的世界中,所谓经验就是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掌握的规律或技能。
因为拥有了某些方面的经验,我们才能将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得井井有条:品烟大师拿着香烟一看一吸,就知道它的产地和等级;老农抓起一把土一瞥一捏,就知道它适宜种什么庄稼;老工人一听运转的声音,就知道机器在什么地方出了毛病。这些都与他们所拥有的丰富经验分不开。
1923年,美国福特公司的一台大型电机发生故障。公司请专家们前来会诊,一连查了几个月也查不出原因,后来只好花了1万美元请来移居美国的德国科学家史坦敏茨。他在电机房搭了个帐篷,住在那里两天两夜没有休息,仔细听电机的声音。最后,在电机上的一个地方用粉笔画了一条线,说:“从这里打开电机,把做记号的地方的线圈减少16圈,故障就可以排除了”事实果然如史坦敏茨所说的那样。
确实,经验是我们处理日常问题的好帮手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如果忽视经验的作用,一味我行我素,往往会得不偿失。
经验能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但如果过分依赖经验,就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使大脑失去想像力,这类事情并不鲜见。
三国后期,诸葛亮屯兵阳平,由于错用马谡,丢失了街亭要地,自叹大势已去,遂紧急部署退兵,身边仅留下一些文官和二千余名老弱残兵。
忽然,探子来报:司马懿率兵十五万,兵临城下。
众人听说此事,无不大惊失色。诸葛亮却镇定自如。他下令大开城门,自己身着披风,头带纶巾,在城楼上焚香操琴,迎接司马懿的大军。
司马懿率兵冲到城下,见此情状,料定其中有诈,遂命令退兵。
他的儿子司马昭叫道:“父亲,诸葛亮因为身边没有军队,才故意装出这副样子来迷惑我们,我们应该立刻杀进城去,将其生擒。”
司马懿不同意这样做,而是摇头道:“诸葛亮平素用兵谨慎,不曾冒险,现大开城门,城中必有埋伏我若进兵,便中了他的计,这哪是你所能料想得到的啊。”
于是,魏军全部退去,诸葛亮脱离险境。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空城计”。
司马懿身经百战,若论带兵打仗的经验,比儿子司马昭丰富得多,但正是这些与诸葛亮多次交战的过程形成的经验,禁锢了司马懿的思维,使他做出错误的判断,而经验阅历与他相差甚远的司马昭却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某企业急需招聘一名重要部门的经理,几经筛选,最后只剩小张、小王、小李三人进入最后的选拔程序。三人接到通知,考核方式为考试,分第一张卷和第二张卷,各占100分。
第一张试卷发给他们,三人打开一看,原本悬着的心立刻放下了,因为考题非常简单,全都是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十五大什么时候召开的,我国古代四大美女是谁,香港回归是哪年等等,三人飞快地答完了全部试卷,都深信自己能得满分。
做完第一张试卷,考核组宣布进入休息阶段,这时,小张满怀信心,正襟危坐,好像经过了充分准备,感到自己有取胜的把握,因此,耐心地等待考官发第二张试卷。
小王显得有些紧张,似乎感到自己准备不够,在休息时间里不停翻着书本,想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再熟习熟习某些内容,争取考试成功。
小李答完第一张卷后,平静地伸了伸双手,让自己放松一下。这时,他注意到地上有很多大头针,刚进考场的时候,他虽然看到地上撒落着一些大头针,因为要考试就没往心里去。但现在休息,他看得比较仔细,发现这些大头针都非常精致,若是浪费了实在太可惜。在他看来,这么多精巧的大头针掉在地上,如果不把它捡起来,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接着,他很认真地把这些大头针从地上拾起来,整齐地放在桌上的盒子里。大头针还真不少,全部捡完得花不少时间。但小李好像忘了考试,捡得非常专注,非常仔细。
主考官看着小李的一举一动,满意地笑了。
小李把地上的大头针全部捡完后,主考官便宣布三个人的考试总分:
小张100分、小王100分、小李200分。
小张和小王一听就急了,奇怪地问主考官:“第二张试卷还没发给我们,怎么成绩就出来了?”
主考官笑着回答:“第二张试卷是无形的品德考试:习惯测试,实际上,试卷早就发给你们了,就是满地的大头针。这道题既简单又复杂,平时不养成节俭习惯的人,在考试应聘的重要关头,根本不会在意地上小小的大头针。习惯成自然,答好这张无形的品德试卷,要靠自己平时养成的习惯,良好的品德修养只能在实践中养成,而不是从书本得到。”
听完主考官的话,三个人这才恍然大悟,都感到心服口服。于是,小李成功地当上了这家公司的经理。
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经验有时会妨碍创新思考。虽然总的来说,通过实践活动,尤其是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所积累的经验,有一定启发指导意义,值得重视和借鉴,它有助于人们在后来的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认识事物、处理问题,但应该注意和认识到,经验只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感性认识的初步概括和总结,并没有充分反映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很多经验只是某些表现现象的初步归纳,具有较大的偶然性。有的看似根据和理由充分,实际上却片面、偏颇;有的只适用于某一范围、某一时期,在另一范围、另一时期则并不适宜。由于受许多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的经验,还是集体的经验,一般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只适合于某些场合和时间的局限性。
专家点评
立志成长的年轻人,不可让过去的经验成为创新思考的障碍物和绊脚石。不必徘徊,不必苦恼,大胆发挥你的想象,相信一定会有所突破,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