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思维是最具创新活力、最富创新潜力的智慧资源,是蕴藏在人们大脑中的“第一金矿”。在创造性思考的快车道上,灵感思维备受创新者瞩目。任何一个人,只要善于捕捉灵感思维的火花,就会有所创新。让灵感叩开你的心扉,成功就会属于你。
灵感——让思维闪光
名人导语
人们渴望机会,但机会之于人只是短暂的一瞬,能否抓住机会,关键在于那瞬间的抉择。
灵感,又称顿悟,它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思维活动,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因思想高度集中而突然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现象。在创新性思维酝酿构思阶段,由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启发,促使创造者茅塞顿开,一下子突破了思维上的障碍,使思维跃进到明朗阶段,这种突变式的思维形式就称为灵感思维。
音乐大师莫扎特在一封信中描述了他在乐曲创作时的思维过程。
“当我感觉良好并且很有兴致时,或者当我在美餐后驾车兜风或散步时,或者难以入眠的夜晚,思绪如潮水般涌进我的脑海。它们是在什么时候、又是怎样进来的呢?我不知道,而且与我无关。我把那些令我满意的思绪留在脑中,并轻轻地哼唱它们。一旦确定了主旋律,另一个旋律就按照整个乐曲创作的需要连接到主旋律上,其他的配合旋律和每一种乐器以及所有的曲调片断也一一参与进来,最后就产生出完整的作品。”
莫扎特这种创作的思维过程就是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人们长期进行创新思考后出现的一种飞跃,是在逻辑思维遇到困难时发生的一种思维模式。无数事实说明,逻辑思维要达到创新的目的,需要灵感的协助;而灵感思维的闪现,又要以逻辑思维作为前提。灵感之所以能在你百思不得其解时,给你一个意外惊喜,那是因为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随机性、独创性、亢奋性等特征。
灵感的出现往往不期而至,突如其来,这就是它的突发性。人们在苦思之中,一旦受某种启示,灵感就突然而至;而且去又无踪,灵感出现的时间极其短促,稍纵即逝。这要求我们,对突然闯入脑际的灵感及时捕捉,随时记录下来。
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有一天阅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当他读到关于繁殖过剩而引起生存竞争的理论时,头脑中好像电光一闪,不由自主地得出了“在生存竞争的条件下,有利的变异可能被保存,而不利的变异则被淘汰”这一结论,并由此促成了生物进化论的形成。
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在研究提高水稻产量时,陷入了困境。忽然,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理论像一道闪电,触发了他的灵感,于是他改变了原来研究的方向,走上了研究杂交水稻之路,并由此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同样,数学家高斯也曾结合自己的思维实际,谈到过灵感的这一特征:“两天前,我在求证数学中一个难题时,忽然像闪电一样,谜一般地被解开了,我自己也说不清是什么导线把原先的知识和使我成功的东西联结起来的。”
随机性指灵感的出现常常是人们始料未及,难以预测的。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能出现,但在何时、何地出现,却是随机的。正如辛弃疾《元夕》一词中所描述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灵感是随机的,并不意味着它神秘不可知。灵感的发生,自始至终都有意识的参与,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
独创性是灵感思维最关键的特征。在创造过程中,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时并不一定能突破思维障碍,要突破还得有灵感。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原理、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环形结构、爱因斯坦创建相对论、马卡连柯创作《教育诗》等等,都有灵感思维火花的闪耀。美国学者对当代100名杰出青年科学家的创造心理调查表明,他们几乎人人都有过产生和捕捉灵感从而做出创造的经历。
灵感的产生往往伴随着激情,它会使创新者欣喜若狂,使他们的思维空前活跃,进入一种如痴如醉的状态。这就是灵感的亢奋性。亢奋性是灵感的催化剂。当灵感袭来时,创造者往往不能自已,长期孕育于胸中的创造思绪一下子融会贯通,像洪流冲开闸门,一泻千里。如:狄更斯“抚稿恸哭”、果戈理“大笑不止”、达尔文“兴奋极了”、沃利斯“几乎昏厥过去”等等。思维一旦进入灵感亢奋状态,便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接着便是诗人、作家的“神来之笔”、科学家的“顿悟”、军事指挥家的“奇谋”。“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惟其如此,灵感才成为经久不衰、永远受人们青睐的智慧之花。
灵感往往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它在人们头脑只能停留几秒钟,常常在你稍有所悟,但还未来得及反应之时就飘然而去。思维只能意识到灵感的结果,而意识不到产生此结果的过程。
灵感思维虽然“从天而降”,但它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当实践提出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积累了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时,灵感才会诞生。用“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来形容这一过程,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灵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按思维触发信息的来源,一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外部机遇型和内部省悟型两种基本类型。
当人们对某一问题经过长期思索,仍不得其解时,后来在某一偶然的外部触发下,思维顿时豁然开朗,迸发出创造设想,问题迎刃而解,这就是外部机遇型灵感现象。这类灵感迸发多见于科学领域的发现或发明。这里,原型启发是产生灵感的催化剂。所谓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能够作为原型的事物,多种多样,如自然事物、阅读或交谈、情境感受,等等。相传鲁班从被茅草边缘的细齿割破手指而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达尔文和华莱士偶读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著作,悟出了自然界生存竞争的规律和机制。在这里,灵感的出现与外部事物的刺激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离开这种特定的刺激,灵感就难以出现。当然,外部事物能否起原型作用。不仅决定于它本身的特点,还与创造者的主观条件有很大关系。
创造者对某一问题的顿悟,是通过内在的省悟、“思想的闪光”,不是借助外部事物的刺激,则属内部省悟型灵感现象。这类灵感只有在大脑内部的信息加工活动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是潜意识活动的结果。当人们对某一问题经过长期思考仍然没有进展时,这时,大脑的神经系统是纵横交错的“电路”,绕来绕去无法接通。后来,由于潜意识的作用,电路突然接通,大放光明,问题迎刃而解。能够触发这类灵感的主要因素有潜意识贮存的信息、潜在的智能、梦幻活动等。
由于灵感闪现的突发性、瞬时性和高速性往往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那些处处留心,早有准备的头脑才能以“速写”的方式快速记下灵感闪电的概貌,然后趁热打铁及时进行“精加工”,才能得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重大发明和发现。
我们经常说,突破传统,打破旧框框,并不是说经验一钱不值。我们一直靠父辈传下来的和我们自己积累的经验,很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可以对经验进行提炼、加工和升华,从经验中提炼灵感,给经验赋予新的内容。
一位游览太湖洞庭湖的上海旅客,在返回苏州的公共汽车上,发现同坐的一位乡民所带的竹箩内装有甲鱼。出于好奇心,他把头凑在竹箩口上观看。谁知突然被其中一只大甲鱼咬住了鼻子,而且死不松口。甲鱼四肢乱抓,脑袋还使劲往壳里缩。这位上海旅客痛得额头上冒汗,鼻子出血,但车上没有一个人能想出为他解脱的办法。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将他送到镇上医院处理。
外科大夫见了这位特殊的病人,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使甲鱼松口,除非解剖甲鱼,但这样甲鱼要挣扎,会越咬越紧。
后来,还是住院的一位农民想了一个办法,他端来一只盛满水的脸盆,让上海旅客的脸连同甲鱼一起浸入水中。半分钟后,甲鱼松了口,旅客解脱了。
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连外科医生也不能解决问题,可这个农民一下子就解决了,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他靠的是从经验中引申出灵感,他根据经验知道甲鱼不能在水下久留,需要出水面呼吸。现在把甲鱼放在水里,甲鱼需要呼吸,所以只能松口了。
一百多年前,美国加州因发现金矿而吸引了大批淘金者加盟,犹太人莱维·施特劳斯也是这批淘金者之一,但每天以失望告终。后来施特劳斯发现庞大的淘金队伍需要许多日用品,便开了一个小商店,还兼卖修补帐篷的帆布。
一天,一位疲惫不堪的矿工到施特劳斯的小店休息,这位整天都在井下挖金矿的矿工抱怨说:“唉,我们一整天拼命地挖金矿,裤子也顾不上补。这鬼地方,裤子破得非常快。”
听了矿工的话,施特劳斯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修补帐篷的帆布不正是很好的耐磨布料吗?如果用帆布做成裤子,一定非常结实。
不久,第一条牛仔裤的前身——工装裤就这样诞生了,并从加州迅速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莱维·施特劳斯也由当初贫困的淘金者一跃成为世界“牛仔裤大王”。
莱维·施特劳斯在发明牛仔裤过程中的灵机一动,运用的也是灵感思维。
那么,如何才能从积累的经验中引发灵感呢?
第一,必须时时注意积累经验,哪怕是点滴的经验也不放过。这方面的事例举不胜举。土豆是德国人喜爱的食品。在农忙季节,为了让土豆卖个好价钱,农民习惯把收获的土豆按个头大小分类,这样得花费很长时间。有个叫汉斯的人,他从来不分土豆,直接把土豆运到城里去,一路上土豆都自动按大小分开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汉斯一家人,他们不用麻袋装土豆,而是把土豆装在竹筐里。在向城里运土豆时,汽车专走颠簸不平的山路。这样,小的上豆自然在下面,大的土豆在上面,大小土豆就这样分开了。这样,他节省了时间,比别人早上市,自然钱就赚得多了。
汉斯就是凭着自身的点滴经验并加以一定的创新,比别人多赚了钱。因此,从生活中积累点摘经验是可以创新的。
第二,自身的经验要注意总结和积累,但不能事事都是自身的经验,因为有些自身的经验带有局限性、片面性。因此必须学习别人的经验。这是使用经验引申思维法的又一个要求。
在东太湖的一个小岛上,有一个驯狗有术、带狗叼鳖的老汉,他每日获利500余元,是远近闻名的生财有道的新闻人物。
他在太湖边生活了50多年,对鳖进行长期观察,找到了老鳖“掠滩”的规律。每逢产卵或骄阳似火时,鳖便爬上岸来,于阴凉处吹风、透气、纳凉。有时为争一块“风水宝地”,众鳖会聚在一起,甚至叠起罗汉来。太湖边芦苇茂密,沼泽地连绵不绝,给捕鳖者带来极大的不便。更何况,老鳖感觉灵敏,稍有动静,便立即逃之夭夭。
经过深思熟虑,老汉想了一个捉鳖的好办法,把小狗训练成捕鳖能手。他训练的方法是选择一只优质小狗,养在一个留有出气洞的地洞中。小狗进洞后,不喂食,任其饥饿。每日三次于洞口上风处,薰鳖壳鳖骨,再以鳖汤拌饭供食。如此反复进行几次,小狗便对鳖有了强烈的兴趣,一闻到鳖的气味便立即上前,在捕捉过程中,再不断教小狗各种技巧和方法。这样小狗就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实际上,老汉这种训练小狗捉鳖的办法并不是他自己创造的,那么,他又是跟谁学的呢?原来在他小时候,父亲就教会他这种方法,他父亲就是一个捉鳖能手。这也就是说,老汉所以成为能手,有别人(父亲)的经验在里面。正是由于吸收了别人的经验,他才能成为捕鳖能手的。
专家点评
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开发来说,最大的浪费就是灵感思维这一创新资源的浪费。由于来不及捕捉,许多孕育着伟大思维的灵感,往往趁人们不注意,而悄然逝去,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善于捕捉灵感是学会创新思维的一项基本素质。
激发灵感的一刹那
名人导语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般短促,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利用;机会的出现只是一瞬间的事,而抓住机会却可掌握上万个瞬间。
创新者的精神世界有两种本质的力量:一种是,在严酷而填密的逻辑思维引导下艰苦工作;另一种是,在突发、热烈的灵感激励下立即行动。
当可能改变命运的灵感在正常工作中喷发时,绝大多数人习惯于将它窒息,尔后又回到原来的生活常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照常做什么。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内在的冲动可能让你有所创新,获得成功。
加尔文·库列兹始终给时政评论员留下难解的谜。此人很少抛头露脸,也没有特别高的聪明才智,但在他一生中,不断训练自己依靠“灵感”,他对刹那的冲动非常感兴趣,而随后的幸运和成功,恰好缘于灵感所激发的独特行动方式。
当初他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时,有一天一个要好的朋友告诉他:一位重要客户、政界名人就在这城里。灵感突然启发他,他一定得设法见到此人,并促使自己成为立法议员。这位平素腼腆的年轻人毫不犹豫地绕过法定的会谈程序,直奔这位首脑的办公室,结果他获得成功。从此这内在的冲动一步步将他推向政坛,成为耀眼的明星。
这个事例清楚地表明:一个人靠灵感从事,未必就是轻狂。相反,懦怯的灵魂总是步步退却,惟恐灵感将他引向谬误。然而,要知道,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人的一生都要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