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名叫穆罕默德的小男孩,当他刚刚8岁时,便开始用金钱衡量一切,他每看见一件东西,就想知道它的价格,如果价格不高,他就会毫无兴趣。
小穆罕默德年纪还小,并不能正确认识到世界上很多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尤其是那些美好的东西。
一天早晨,穆罕默德下楼吃早餐时,他在妈妈的盘子里放了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小纸条。妈妈打开纸条,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更想象不到儿子在纸条上写道:
穆罕默德应该从妈妈那里收到:
跑腿费3美分
倒垃圾2美分
扫地板2美分
小费1美分
妈妈一共应付给小穆罕默德:8美分。
妈妈读了以后,笑了一笑,没有说什么。
妈妈在午餐期间,把8美分和一张纸条放入小穆罕穆德的餐桌位置旁边。小穆罕默德看到钱时,特别高兴。他赶紧收好钱,心里立刻计划着如何使用这些钱。
突然,他发现桌子上还放着折得整整齐齐的一张纸条,就像早晨他折的那样。小穆罕默德打开纸条,发现这是妈妈给他的账单,上面写着:
穆罕默德应付给妈妈:
怀胎10个月免费
喂奶水免费
生病时照顾他免费
进行教育免费
买衬衫、鞋子和玩具免费
一日三餐免费
漂亮的房间免费
穆罕默德一共应付给妈妈:0美元。
小穆罕默德坐在那儿看着这张新账单,没有说一句话。几分钟后,他站起来,从口袋里掏出那8美分并将它放到妈妈的手里。
小穆罕默德从那以后,变成了一个主动帮妈妈做事而且不要回报的好孩子。
很多父母在孩子做了正确的事后,都会给予适当的奖励,或是精神上的,或是物质上的,一般物质奖励居多。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说很正确的一句话都会送上一件礼物,作为奖励。于是父母几乎每天要在家与商店之间往返多次,有时为了省事,干脆直接给孩子钱。在钱的诱惑之下,许多孩子都很乖!
梁娟的儿子在每次做事后都会得到她或丈夫的三五角奖励,许多次儿子做事情前,就把“钱”先领到手。每次与同事谈到儿子时,梁娟满脸堆着笑容,是啊,儿子那样乖,身为父母岂有不高兴的道理?
可是好景不长,梁娟几乎伤心得要落泪了。原来,这种“奖励制”存在着弊端。一个晚上,丈夫加班,她与儿子两个人在家。她感冒了,而且发着高烧。如果丈夫在,她是不会忍心叫醒熟睡的儿子的!“她叫醒儿子,儿子揉揉睡眼,第一句话就是”拿钱来“!一向温和的她,终于粗暴起来,”没钱,去给妈妈取药,端杯水!“儿子说:“没钱,免谈!”
“奖励预付”或“奖励预支”其实是一种“畸形”鼓励,是以“贿赂”的形式求孩子办事。无形之中,已经误导了孩子,用金钱衡量一切,使孩子误以为,只要有钱,就没有买不到的东西!梁娟不应该怪孩子,应该怪自己采取“贿赂”形式求孩子办事。
如今的孩子真是幸福得没法说了,对子女的教育提倡鼓励,早已摒弃了过去的那种“棍棒”教育。对于棍棒教育,轻了,不起作用;重了,又怕伤着孩子,这便把一切难题都留给了父母。随着鼓励教育的盛行,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畸形的“鼓励”方式——贿赂。
其实,学好功课、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本来是适龄儿童应该学会并做好的事情,也是从小培养他们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生活等好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但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现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溺爱心理升级,每个孩子的身上都凝聚着父母、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殷切期望。于是,几乎所有的父母们绞尽脑汁地培育自己的孩子,甚至以金钱、物质等形形色色的“红包”来贿赂孩子,以求速成。
对孩子进行“贿赂”,一时是可以取得效果的,而且这个效果的确可以“立竿见影”,但那是暂时的,长久下去,则贻害无穷,对孩子的危害将是灾难性的。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福特通过大量的研究指出:“从短期来看,贿赂能够使小孩产生高度的积极性,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当一个孩子受到多次贿赂时,他们甚至会变得依赖贿赂,甚至做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
对孩子”贿赂“的弊端是明显的:“贿赂”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是它可能成为孩子努力追求的首要目标,从而冲淡,甚至替代其家务与学习的内在动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任何活动都存在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的分别。内部动机是由个体的自尊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求知欲等内在的因素引起,外部动机则是由外力逼迫(包括金钱刺激在内)引起。孩子做家务、努力学习贵在内部动机,因为只有内部动机才是长远而有效的动机。
“贿赂”的要害在于以金钱物质代替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学习义务感。一旦金钱物质的“贿赂”刺激一终止,家务和学习的动力也就消失了。
“贿赂”带来的第二问题,是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大手大脚乱花钱的恶习。父母一旦不“行贿”了,孩子就会主动向父母“索贿”,家庭内部就要爆发新的矛盾与冲突。
父母对孩子多讲道理,让孩子明白他学习和做家务都是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因此而向父母伸手要“报酬”。即使是对孩子的奖励也不要过于频繁,否则就失去了奖励的意义。多给孩子言语上的夸奖,少些金钱、物质的奖励。
毋庸置疑,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鼓励,但真正的鼓励来源于内心的赞许和精神上的支持。当孩子学习进步时,家长除了与其共享欢乐外,更应帮助他分析进步的原因并找出不足,激励他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当孩子不愿做家务时,家长应讲清劳动是人的生存需要,设法培养锻炼他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责任感。这样就会使孩子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主动地强化这种行为。反之,单凭金钱和物质上的贿赂来达到鼓励的目的,无异于南辕北辙,它带给孩子的只会是负面效应:对金钱的片面认识、对报酬的狭隘理解以及对生活的消极态度等等。这种行为的不断强化,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打上种种不健康的烙印,以至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
父母与孩子之间真挚的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父母的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也是最无私的,但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让他拥有一颗“回报之心”也是应该的,因此切忌以“贿赂”的方式求孩子办事。
不要把期望值定得太高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就一番伟业,过上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技之长,为立足社会打下基础。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有点什么特长,心里更是比炎炎夏日吃上一块凉西瓜还甜。
河边走过来三位洗衣归来的母亲,她们手里端着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高兴地谈论起各自的孩子。
第一位母亲说:我的孩子很会翻跟头,他能连着翻好多个跟头呢。
第二位母亲说:我的儿子很会唱歌,他唱的歌像百灵一样好听。
第三位母亲说:我的儿子并没有什么特长。
三个母亲端着湿衣服,盆子似乎不轻,依然说笑着往回走,走到一个老人面前停下来,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
第一个孩子翻了几个跟头,果然身手漂亮;
第二个孩子唱起歌来,歌声美妙动听;
第三个孩子走到母亲面前,接过妈妈手中的洗衣盆,转身朝家走去。
三个母亲对老人说:这就是我们的儿子,看到了吧?
老人摇摇头说:我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其实,有很多时候,人们是不可以凭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的。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孩子也是可以选择的,父母会选这三个当中的哪一个当自己的儿子呢?我敢断定,有不少于90%的父母会选择第三个孩子。因为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希望自己的子女生活得更幸福,过上快乐的生活。然而,只有第三个孩子懂得爱父母,如果孩子连最起码的爱父母都不懂,技艺越精对社会而言就越是个“危险品”。有太多关于子女杀父母,或者做出一些令人想象不到的“蠢事”,就就启示父母望子成龙的前提应该是望子成人,也就是不要把期望值定得太高。
这又是对孩子期望过高的一位妈妈的心声。她在日记中这样记述儿子学钢琴的片段:
“下午3点30分放学回家,喝了点水去学钢琴,在老师家精神不好,老打呵欠。
“下午4点30分回到家,没马上做作业,而是要拍球,说老师让他参加后天的比赛,拍完球做作业。
“6点吃饭,按惯例饭后应该弹琴,他却坚持要拍球,一直到7点才开始弹琴,连续几天,他晚上弹琴效果很不好,注意力不集中,总出差错,还声称自己很烦。
“儿子的晚饭吃得不好,碗里的饭也没有吃完,他拒绝我陪他弹琴,但是孩子小,手型掌握不好,最后我还是陪他。
“下午儿子再次拖延弹琴的时间,我叫他弹琴,他丝毫没有反应,仍然摆弄今天刚买来的小皮球。一会儿挂这儿一会儿挂那儿,我忍无可忍,终于发怒了。我把小皮球夺过来扔在沙发上,他一看发火了就扑上来,用手在我身上捶了好几下,我气得动手打了他,然后自己出去了。回来后,奶奶告诉我,我走后慢慢地他也不哭了,玩了一会儿,然后也弹了一会儿琴。
在这个家庭中,每天都充满了战争的火药味,其导火线全是为了孩子弹琴的事。
当女儿在他母亲的逼迫下持续练了一年的小提琴后,父亲发现女儿整天满脸忧愁,失去了往日的快乐。一提起小提琴,女儿似乎走进了黑暗的角落,更找不到童年的丝毫快乐,于是他坚决地说服了妻子,快乐又回到了女儿的脸上。
妻子抱怨说:等女儿长大了,她会后悔的。
这位先生却开导妻子:只要女儿开心就好,等她长大了,同样可以去学;况且,只要女儿后悔了,就会用心去学,凭着兴趣就会有无穷的力量,效果会更好!
上面的例子中,练琴成了父母最心烦的事,更是孩子生活中挥不掉的一种阴影,小小年纪,便觉得自己烦,快乐的童年被钢琴隔离在了遥远的年代,这样的心境必然会影响孩子以后面对人生的态度,而父母采取逼迫的手段,无疑会破坏母子之间的感情,更会压抑孩子个性的发展,父母本是一片苦心,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了障碍。
毅力是相当重要的,但是与孩子童年的快乐相比哪个更重要?况且这样的方式是否能培养出毅力来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位家长说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话,他说:“我决不用孩子现在的痛苦换取未来不可知的幸福”
太有道理了。
逼迫下的坚持,对于孩子来讲,无疑已成为一种痛苦,再加上父母的打骂,更是苦上加苦。
而这坚持下来的兴趣不如称之为痛苦的回忆,将来的幸福能用童年的痛苦来换取吗?自然是不可知的。
如果是真正为子女着想,正如那位先生所言,只要孩子开心就好!那就不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定得太高。
望子成龙,要让孩子先成人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出人头地。但是,父母们或许还不明白:望子成龙,应让孩子先成人。
有位船长,他曾驾驶着一艘简陋的帆船在台风肆虐的大海中漂泊了半个月,最后死里逃生。许多人都明白,船长得以生还绝不仅仅是幸运,更重要的是他那盖世无双的驾驶技术。几年后,他拥有了一艘机轮船,又多次驾驶它行程几千里到过遥远的非洲岛屿,渔民们都称他为“船王”。
船王和很多的父亲一样,对自己的儿子也抱着很高的期望,希望儿子掌握一手熟练的驾船技术,将来有一天,儿子能子承父业。船王的儿子非常用心地学习驾驶技术,成年后,他驾驶机轮船的经验已十分丰富。于是,船王放心地让他一个人驾船出海。
令人不解的是,一次对渔民来讲都称不上可怕的中级风浪却将船王儿子的性命夺走了。
船王对儿子的离去伤心到了极点,但是对其死因却感到有些不可思议。我的驾船技术这么好,对儿子传授驾船技术是从孩子懂事就开始了,从基础教起,仔细地讲解每一个细节。如何对付海中的暗流、如何识别台风前兆、如何采取应急措施,凡是我经年积累下来的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了。可是,他居然在一个很浅的海域丧了生,究竟问题出在了哪里呢?
很多渔民纷纷来安慰他。期间,有位老人问船王:“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吗?”
“他一直跟着你吗?”老人又问。
对于老者的提问,船王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后来老人指出,船王对儿子的死应负有很大责任。
老人解释道:望子成龙,要让孩子先成人。对于一个人来说,经验是宝贵的,但其宝贵之处是用吸取教训换来的,成功是经过奋斗换来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的确,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自己的儿子也是如此。阳光总在风雨后,望子成龙,也要让孩子先成人。
有一天晚上,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跑到一位清洁工人身后,略带胆怯地问:“阿姨,这里有修车的地方吗?”清洁工人看见一辆轿车停靠在路边,车里一中年男子正朝这边望着,感觉应该是他的爸爸。
清洁工人蹲下来,对孩子说:“好孩子,对不起,我不知道。你可以问一问电话亭的叔叔。”
小男孩跑到电话亭,但仍未找到答案。
小男孩显然有点不知所措,眼泪汪汪地回头望着父亲。车里的人摇摇头,小男孩便又咚咚地跑了。
过了好久,清洁工人准备要回家了,忽然又听到咚咚的跑步声。她不禁停下脚步,才看到小男孩跑回来,身后跟着一个工人模样的人,肯定是汽车修理工了。
小男孩跑到车边,车里的人伸出手揉了揉孩子头上的短发,两人一起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