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分配一些劳动任务
在家庭中,父母应放弃这种想法:“自己有空闲时间,为什么要劳累孩子呢?”而应该将其视为对孩子的一种教育手段。有意识地分派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并与其年龄相当的劳动任务,如打扫卫生、负责为花草浇水等等。
让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引以为荣
有位12岁的小男孩,他负责倒家中的垃圾已经6年了。在他6岁那年,突然对倒垃圾产生了兴趣,一听到收垃圾的铃声就提着垃圾桶去倒。父母为了支持他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对他倒垃圾的事予以表扬,还经常在外人面前称赞他。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主动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习惯,把这项劳动看成一种责任。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当要孩子记住做某事时,与其大人经常提醒,还不如让孩子自己记下要做的事情,这样孩子也慢慢地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订立责任合同,让孩子明白该做什么、怎样做,否则将会受到哪些惩罚
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要让孩子对某件事负责到底,必须清楚告诉他做事的要求,并且与处罚联系在一起。如把洗衬衫的家务活承包给孩子,要是没做好,就罚他穿脏衬衫。这样,孩子才知道一个人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
让孩子对自己某些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设法补救
如小孩损坏了别人的玩具,一定要让孩子买了还给人家,也许对方会认为损坏的玩具没多少钱,或认为小孩子损坏玩具是常有的事,或者不好意思收下孩子的赔偿,但家长应坚持让孩子给予对方补偿,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谁造成不良后果,就该由谁负责。
教育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对自己的言行极端负责。孩子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便会形成这种优秀品质。
让孩子学会感恩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恩赐--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朋友的援助之恩,大自然的赐予之恩等等。但对于社会的恩惠,有很多人麻木不仁,熟视无睹,似乎这一切都理所当然,丝毫没有感恩意识。表现在孩子身上,则是一些孩子认为家长的付出与关爱理所当然,在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因此许多人都大发感慨:现在的孩子太缺少感恩情怀了!
有一位姓赵的老头,来自河北省张家口,已经六十多岁了。为了供养女儿在内蒙古读书,他就在中国人民大学东门拉小提琴。老父在街头卖艺三年,他21岁的女儿竟然毫不知情。
这位老父亲深沉而伟大的爱虽然珍贵,但不足取,因为孩子不知情,也不会对父母感恩。无独有偶,在某大学的校园公告栏上,曾经出现过一封署名为“一位辛酸父亲”的家信: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惟一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帮你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
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时间写信,但同院里高中时代的女同学,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过,我和你妈看着你熟悉的字,却不能认领。那种痛苦是咋样的,你知道吗?
孩子不懂得知恩图报,只知伸手要钱,不懂得体贴父母,只把父母当作摇钱树,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西方有感恩节,目的就是要教化人们学会感恩。在那一天,很多西方人会赶回家里与父母团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我们中国的父母讲究的是“施恩不图报”,总是不愿在平时的言传与身教中将自己的劳动与付出呈现给孩子。应该说这是我们道德教育中的缺失。
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现在的父母,视孩子为“小皇帝”,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他们的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劳动的艰辛。这主要是我们的父母家庭教育的失误,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你的辛苦,你的想法。
父母既给了孩子生命,又哺育孩子成长。父母应该多向孩子讲述他们成长的故事,使孩子从小意识到自己并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也不是从山上捡来的。当然父母在讲述时要自然,感情要真挚,不可让孩子觉得你在“居功自傲”,要让孩子体会到无私和高尚的父母之爱。
人人都会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现在有不少大学生不会体谅父母。家境好的,有的孩子可能不知道父母的艰辛,家境不好的,有的人可能还会在对比中嫌弃父母。每个家庭都有不如意的地方,但不管条件如何,父母对孩子的拳拳之心,都是最真挚、最无私的,从不求回报,但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历尽艰辛将自己养大,不可不常怀感恩之情。
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生活得更富足,更美好。很多父母已经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但这是一种误解,也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同时也是道德教育中的残缺。
电视节目中有这样一段情景:一位母亲端着水给老人洗脚,她的孩子马上也端来一盆水,让自己的妈妈洗脚。生活当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要想让孩子学会感恩,做父母的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让孩子永远保持谦让的美德
每一位父母和孩子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谦让是礼貌的表现,爱心的体现。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独生子女的增多,大多数孩子都被父母娇纵惯了,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私无情,这是一种不良行为。
有一个叫王笑笑的孩子,从小就在家里受到谦让的训练。比如每次买苹果回来,父母都要教育王笑笑,要把最大最好的苹果让给他人吃。王笑笑可谓训练有素,他每次都要拣最大的苹果先给奶奶吃,奶奶照例笑着夸赞一番:“笑笑真孝顺,好孩子,奶奶牙不好,你吃吧。”接下来是爸爸和妈妈,他们都有不吃大苹果的各种理由。最后,大苹果转了一圈,又回到王笑笑手中,于是,王笑笑抱着那个最大的苹果独享去了。
有一天,爸爸的同事来家里玩,懂事的王笑笑立刻去果篮里找来了一个大苹果,送给客人吃。奶奶和爸爸见了都乐开了怀。那个同事也说:“你们家的孩子真懂事。”虽说这位同事最不喜欢吃苹果,但出于对王笑笑礼貌的尊重,他还是接过了那只大苹果。不料,他刚咬了一口就惹来了麻烦,只见愤怒的王笑笑用手指着客人,说:“你为什么吃这最大的苹果?你太嘴馋了!你太不要脸了!”那位同事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弄得蒙了,咬在嘴里的苹果咽也不是,不咽也不是。他尴尬不已也迷惑不解,怎么会发生这种不可理喻的事呢?!
人家王笑笑还生气呢,这最大的苹果历来是虚晃一枪,最终要回收到他的手里去的,他这次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再说也没遇到过这种事,于是跟客人急眼了。王笑笑的父母自然更是尴尬万分,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会发生这一切,于是赶紧向同事解释:其实,这苹果向来是全家谦让一番,最终还是要还给孩子的。那位同事地“哦”了一声,说还有事就先走一步了,然后踉踉跄跄迈步出门,留下王笑笑以及茫然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