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人地处中原,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地理位置来讲,河南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堪称中国人的缩影,他们是最古老、最正宗,也是最典型的中国人。河南人谈生意,往往是外似木讷,实则精明,但某些河南人的精明常常是只顾眼前利益,斤斤计较的“小聪明”,所以,人称一些河南人“办事像猴子”,爱耍小聪明。
1.包容开放,求同存异
悠久的文化、与世无争的祖训,使河南人养成了封闭自守的意识。但他们眼看东南沿海与周边省份利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他们再也做不住了,开始实施了他们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他们对人较为宽容,不排外,而是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河南人的这种包容性和开放性,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直接的关系。河南地处中原,四通八达,祖国各地文化汇聚这里,各地的人也纷纷来到这里。南北商贾,都云集过来。
中国文化的发源也有部分来自河南,七大古都之中,河南占了三个。河南人,大多文质彬彬,性格中庸,思想活跃,儒雅而不乏情趣和浪漫。河南是中原人才大省,走出了数以万计的学士人才。
现在的开封、安阳、商丘等旧都虽已失去了往日都城的辉煌气派,洛阳牡丹却仍然名贵一方,展示着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蔓延着河南人当年的万种风情和别具一格。
1995年洛阳牡丹蕊时节,当一位菲律宾籍华裔巨商到洛阳一睹牡丹芳姿时,市长一概不陪京城、省里的领导及八方嘉宾,“全天候”陪同这位富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位富商终于决定,在洛阳投资百亿多元开发20平方公里土地的项目上签了字,成为内陆第一家。
黄河塑造了河南人勤劳、古朴、敦厚、本分的性格。就像河南地处于那不南不北、亦东亦西的位置:河南紧邻山东,河南人与齐鲁人一样性格粗放,却似乎不像齐鲁人那样质朴、爽快;南接湖北,与楚人一样圆滑老道,却没有楚人那样精明洒脱。
闻名天下的孙林武术,被河南人用在了经济舞台上昔日封闭保守,足不出户的河南人,纷纷走出省门,同时,开始了招商引资。河南的省会郑州位于黄河南岸,商业发达,是中国中部的交通枢纽与商业中心。同时,在少林武术方面,郑州也破有成就。
河南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被视为金科玉律。在历史上,河南就因为各方英雄的争夺而“染上了东南西北的习性”。历史大异小同,河南逐渐汇聚了各种学说,各种不同势力,也形成了集多种文化、习俗为一体的中原文化。与此同时,也形成了河南人宽容待人、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和处世原则。
封闭的枷锁一旦打破,河南人在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都显示出勃勃生机。在银基商贸城等一系列引领时尚的地方,东西南北各家服饰纷纷登场亮相,郑州许多做服装生意的大商人,经常游走于各地,将各地的时尚信息聚收眼下,形成自己的经营信息,传递给顾客。
此外,从饮食方面也可以看出河南人的包容性。在省会郑州,南北八大菜系汇聚这里,粤菜、川菜、湘菜、鄂菜、东北炖菜纷纷登场,吸引着郑州爱吃的人们。除了这些菜系,爱喝酒的河南人决不会搞地方主义,各地名酒也纷纷涌人河南,有句广告说的好:“东奔西走,要喝宋河好酒。”
在河南,人们对外地人都当成“大款”,一视同仁,不会看人下菜碟。在河南,汇聚了全国各地不同领域的商人。人们不会因为他们是外地人就排斥他们。这些生意人往往都能与河南商人和平共处,共创河南商业繁荣。由于郑州的地理位置和经商环境都很不错,所以这里出现了成群的外地人。在郑州这个城市,有“义乌小商品市场”,也有“温州商会郑州分会”。这些外地商人的到来,给当地带来了消费的便利,也促进了当地商业的繁荣和发展。某县曾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请来两位外商。敲锣打鼓组织人员夹道欢迎自不必说,单单有身份的领导亲设的盛宴就有好几桌。席间,恭维寒暄之后,轮番敬酒,外商碍于面子,连饮几杯后,希望杯下留情。一位陪酒者凭经验断想:河南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只要酒喝好了,这项目也就成了一大半;酒喝不好,事很难办成。于是站起来双手托杯,敬了上去,外商无奈,只得喝下。敬者说:‘‘请给太太代一杯。”外商不悦,但还是勉强喝下。“再替小姨子喝一杯!’外商终于被这群热情好客的主人“放平”了。第二天,外商拂袖而去,撂下一句话:“如此强人所难,以后还怎么合作下去?”
县里气得顿足:“这‘老外’怎么越抬举越不识抬举?”
后来,此事传到市长的耳朵里,市长大发脾气:“以后谁再用酒把外商灌跑了,我撤他的职!”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南推移,加之黄河等自然灾害和战乱频繁的发生,导致了中原地区商业的衰败,所以至今尚未形成在我国商业发展史中长期具有较大影响、占有突出地位的商家。
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河南商人的忠厚、大度、吃苦耐劳。他们认为,既要懂得经济谈判等知识,更不能丢掉祖宗留下的祖训。这足以说明河南人在经济方面还有很多欠缺和不足之处,他们的经商经验、技巧还赶不上中原文化的成熟。但是,近些年来,河南商人的开放意识也在日益增强,渐趋务实,素质正在全面提升。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食品加工业、畜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涌现出众多企业家、私营业主,创造了许多省内、国内的知名品牌,有的还走向了世界。
河南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是沿海地区产业由东向西梯次转移的连接带和桥头堡,这也正是河南商人大有作为的最好机遇期。河南人应善于学习其他成功的商群,努力抓住机遇,让自身得到壮大。
摆脱自我意识和小农意识的影响,敞开胸怀,把握市场的经济规律,立足于不败之地。
2.小富即安,力求保本
河南人做生意的宗旨是,以保本为前提,见好就收,没有太奢侈的想法和远景规划。亏本的买卖他们无论如何不会做的。他们害怕承担奉贤,这也是他们不会赚大钱的主要原因。
但他们的毅力却不同凡响。这一点在生意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河南商人一般来讲都比较保守,他们做生意不求大赢大赚,只求保本基础上有所收入即可。因而,他们往往没有长远的经营策略,小富即安,不求大富大贵。
河南人长期延续下来的封闭型的经济形态,与中原长期以来封闭的经济以及“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是分不开的。正是这种思想的影响,使河南商人养成了墨守成规的作风,他们往往被眼前的小利益驱使,而不能放眼全局,为未来考虑。他们做生意唯恐亏本赔钱,即便是有雄厚的资本,也舍不得再做投资,将生意做大。他们不敢担风险,满足于现状之中不能自拔,同时也助长了他们的某些脆弱性。。
河南人虽地处中原,糅合了众家文化,但是他们却既未学到北方人敢闯敢拼的野性,也没学会南方人的精明机智,他们羡慕大商家的家财万贯,却又忍受不了大经营中的风险。他们当中虽有些人是腰缠万贯,却也省吃俭用,他们只求家业富足,能够光宗耀祖。
费正清,是美国最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他在总结中国人的国民性时说:“中国人的忍耐,重视道德伦理,讲调和,守中庸,保守知足,崇拜祖先,尊敬老人和有学问的人等,体现了一种醇熟的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中心是人而不是神。”“中国的理想君子是一个置身于生产需要之上,能够悠悠岁月,致力于象征安闲的人。”
这种看法对河南人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
河南某县盛产红果和草莓,每到收获时节便堆积如山。本地消费有限,又不便外运,于是年复一年,河南人只能推车挑担地去卖,卖不掉的便烂掉,结果这种现象被外地人看在眼里,在这里兴建了果品加工企业,赢利相当可观。
事实上,河南人也并非笨到没有想到将水果生产成罐头换钱,但是他们怕风险,怕一旦失败连本钱也没有了,就一无所有了。
河南人期望着一本万利,却又从不做大生意,他们想不投入太多的资金就赚大钱,那才是最安全的。他们将本钱视为命根子,利润可以不赚,但是本钱不能不保。
郑州有家开服装店的王某,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其独到的市场眼光,将小店经营得井井有条,开店不到几年便赚了很多钱。王某在经商过程中结识了外地一家服装厂的老板,两人交情甚好。眼见王某的生意蒸蒸日上,这位老板便有意让王某做其在河南的服装销售代理商,外地老板将这个想法同李某一说,居然遭到了王某的拒绝。原来王某害怕这样的风险太大,还不如经营小店来的容易,虽然小店赚取的利润有限,但毕竟也足以养家糊口了。广州老板后来又找到了一个在郑州经商的温州人作为其代理商,结果没到两年,温州人就赚了大笔的利润。王某知后,心中虽然有些后悔,但是依然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温州人的钱赚的太过冒险。
河南人做生意怕担风险,这与他们的保守意识有关。而保守性格的形成,又同河南当地的气候有着很大关系。
因此,与河南商人打交道时,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保本心态。同时,要给他们信心,不要给他们会亏本的感觉,不要给他们对眼前的生意有不放心之感,不要与他们谈论风险投资之类的话题,如果要希望长期合作,第一次绝对不能让他们亏本,以增加他们继续做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3.外似木讷,实则精明
河南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忠厚老实。他们见面寒暄,经常是点一下头、“吃了吗?”这算是已很亲密的问候了。老朋友相见,也不过是握握手,拍拍肩。但河南人热情好客,在全国是有名的。尤其在小的城镇乡间,河南本地人待客很实在,饭菜的碗和盘都是大号的。
尽管河南在历史上曾是中国文明的友样地,但在当今社会上却并没有什么特色,文不及北京人、上海人;武不及山东人、东北人;经商不及广东人、江浙人。这大概是因为河南人生长在中原腹地,既少有边塞风云的磨砺,又缺乏江南水乡的陶冶,因而性格中就少了许多诸如剽悍、勇猛,或柔顺、灵秀之类典型化的特色。如果非要找什么特色的话,河南人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保守,不灵活,不知变通。河南人总是使人想起黄河岸边的老黄牛,具有因循守旧的心态,老于世故,毅力不同凡响。这一点在生意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同广东人、江浙人相比,河南人简直不会做生意,他们不像南方那些机灵鬼那样,哄得你团团转,赚了你的钱还让你心里舒服。别人的生意经,河南人只学到了一些皮毛,但并没有把别人心理上的赚钱意识学到家。
他们是外似木讷,实则精明。河南人表面是忠厚老实的,但他们却在心里将账算得笔笔皆清。他们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反击。他们不会像其他南方人那样将“精明”写在脸上。他们忠厚得外表让人往往容易忽略他们的精明。在生意中,河南人往往爱耍小聪明,而通常是只顾眼前利益而不做长远打算。他们保守传统,精于算计,在生意场上容易因占人小便宜而失掉信誉。
有人把河南商人比作是一口井,这话不无道理。由于深受儒家中庸之道的熏陶,河南人一般不喜欢显山露水、锋芒毕露地充当出头鸟,而是更愿意将真实的本领掩盖起来,把好戏留在后头。河南人有种深藏不露的小农式狡黠。
由于深受儒家中庸之道的熏陶,他们一般不喜欢显山露水、锋芒毕露地充当出头鸟。在商场上,他们往往外表老成持重、稳健、朴实,给人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实际上,这些声色不露的人往往是深不可测,他们对利益算计的很精细,也很少有差错,并且在本性上也是不愿吃亏的。待别人认清他们的真实一面之时,已经一切都成定局了。
河南,地处在北方与南方的交汇地带,要描绘他们的性格无疑有点困难。因为它缺乏那种醒目而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比如说,我们提到陕北人的时候,就会想起在黄土地上唱着信天游、大碗喝酒的绥德汉子;提到山东人,就会想到杀富济贫的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提到山西人,就会想起两眼贼溜溜放光的钱庄柜台老板;提到浙江人就会想到身着绸衣、水灵灵的米菱女。河南人并不是可以三言两语所能够描绘的,从表面上,我们看不出貌似平实无奇的河南人丰富的心灵世界。
在历史上,河南博采众家之长,汇聚了周围各个地区的文化营养。但在现在河南人却并没有什么特色,文不及北京人、上海人;武不及山东人、东北人;经商不及广东人、江浙人。
这大概是因为河南人生长在中原腹地,既少有边塞风云的磨砺,又缺乏江南水乡的陶冶,因而性格中就少了许多诸如骠悍、勇猛,或柔顺、灵秀之类典型化的特色。
走进河南,你经常会遇到路边向你兜售纪念品的河南人他们用工艺品或一大包山枣之类的东西,同你交换几块钱甚至几毛钱。你会觉得太廉价了,甚至有些怜悯这些淳朴的生意。这时,你会觉得这些河南小贩真是天下第一的老实忠厚。
可是,你也不愿轻意下断言,一会儿,你就会发现:刚买一斤五香花生米,分量不足,如果你赶过去翻过秤盘来,发现上面吸着小块磁铁……
所以,在同河南人做生意时,一定要慧眼识歼,隐藏不陋,同时,也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