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破碎的家庭,最感到无助的就是孩子。处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单亲家庭作为家庭形式的一种,并不会对孩子造成灾难性的伤害,但前提是父母双方能够把离异后的关系处理好,继续给予孩子关爱,孩子也会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单亲孩子在想什么
提到单亲家庭,一般人直觉为离异家庭。但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异地工作所致夫妻两地生活,甚至未婚先孕等等,这些复杂多样的家庭变故冲击着单身父母和孩子的心灵,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严峻考验。
2005年7月,哈市十余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对学生的家庭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近5%的孩子处于新单亲家庭状态,即并非父母离婚或去世而导致的单亲家庭,而是父亲或母亲常年在外地工作或者经商造成的“单亲家庭”,这些孩子甚至一年只能和父亲或母亲见一面,生活中缺少关爱,遭遇情感危机。
哈市道里区一位小学三年级教师介绍,他们班级一名学生的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这个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就只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每年只有春节前后才能和爸爸团聚。这名教师说,由于爸爸总不在家,孩子心里没有依靠,胆子变得很小,老师不叫他,他从不举手发言。
对于新单亲家庭孩子遭遇情感危机的现象,哈市某中学黄校长说,他们学校有近5%的新单亲家庭的孩子就读,这部分孩子只跟着父母一方在家,作为爸爸或妈妈既要工作还要在家独自培养孩子,精力不够用,往往对孩子缺少关心。由于这些新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上缺少关心,同学关系不融洽,师生之间沟通得少。老师也普遍反映这样的孩子通常有逆反心理,不好管理。黄校长说,老师对这些新单亲家庭的孩子,在课内外应多给这些孩子关爱,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一位心理学教授说,有的学生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寄宿亲属家里或者只和母亲或父亲留在家里,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出现的焦虑都得不到家长及时的教育和疏导,这样就会产生心理和道德上的严重缺陷,形成品行障碍。比如有的中学生有了性困惑时,得不到家长的教育和引导,于是他们通过看黄色书刊和黄色录像,如果经不住诱惑,就容易造成性犯罪。
面对破碎的家庭,最感到无助的就是孩子。处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心里会有什么感受?青少年心理专家分析,孩子以下几种情绪最为突出:
1.被拒绝感。
这是单亲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最深刻的感受之一。不论孩子的父亲或母亲逝世或离婚,他们都有被拒绝感。青少年对于被拒绝,不论是表现出来或感觉到的,尤为敏感。由于单亲父母必须独力应付生活的重担,大部分时间可能都不在家,也有可能缺席一些重要的节日家庭聚会或学校家长会等且愈发强烈,尽管孩子知道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已经尽力而为,但在情绪上,被拒绝的感受可能仍然持续。
2.愤怒。
在情绪混乱时,孩子会感到无措或愤怒。当父亲或母亲逝世时,孩子会觉得自己被丢弃,失去了某一方的支持与关爱。而离婚更会加重这种情绪,尤其是憎恨离开的一方。然而,青少年很多时候都不会对离开的一方表达自己的愤怒,反而是把抚养他的父亲或母亲当成发泄怒气的对象。
3.缺乏安全感或不健全的自尊。
在孩子心目中,父亲是力量、智慧、刚毅、坚强的象征,有父亲在身边,孩子就会觉得安全,生活也会更加充满温馨和快乐。父亲的坚强和刚毅给了孩子无穷的力量,也是孩子一生赖以获得安全感的依靠。相反,如果孩子无法从父亲那里获得安全感,就会产生很多问题。甚至,在幼儿时期,父爱的缺失会让幼儿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疾病。在成长的过程中,更会出现情感脆弱,性格怯懦、内向,缺乏社会交往能力,不容易应付周围多变的环境等现象。这些消极的因素如果没能在儿童成长的早期得到消除,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4.退缩。
当人们在一段关系中受到伤害时,本能的反应是退缩、拒绝说话、不愿付出爱与关怀。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觉得与父母有距离,觉得突然被朋友疏远,尽管亲友或同学老师并没有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和判断他们,但他们仍可能疏远这些人。他们会感到命运不公,为什么这种事情发生在我的家里?在自我退缩的行为中,许多青少年会感到非常孤单,觉得自己没有朋友,十分无助。因此,在情绪上可能会变得忧郁孤僻。
家庭中拥有父母双亲,是一个健全、完美的组合。但很不幸,生活在不太完美的世界里,死亡、离婚、分居而形成的单亲问题层出不穷,很多孩子就是在这些不同的环境中成长的。成人的任务,就是要协助他们,走过最艰难的这段时光。
一名儿童精神科医生曾指出:“家庭中影响孩子情绪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父母的离异,而是整个家庭气氛。当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好时,孩子也会感到十分困扰。”她称之为“情绪上的离异”,并认为这对孩子造成的困扰要比父母实际离异的困扰更大。
针对离异父母与各年龄段的孩子如何讨论离婚,这位医生提供了几项原则:
1.向孩子承认父母已决定分开。
他已觉察到父母之间有些不对头,若能平静而简单地与孩子谈谈即将分居的事,将有助于减轻他的忧虑。
2.对孩子承认大人也难免犯错。
总有一天,孩子要接受这个事实——父母只是凡人,这是他成长的一部分。这样做可能会让孩子起初接受不了,但告诉他事实,总比让他以为父母是完美的、不会犯错的圣人要强。
3.向孩子保证父母离异绝非因他造成。
让他知道自己无论在父母生气或不耐烦时说过什么话,问题始终是出自父母身上,而与他无关。这样做会有助于减轻大部分孩子在双亲关系出现问题时所承受的内疚感。
4.不可把错误推到配偶身上。
父母在谈话中,不可使用“坏”和“好”这样的字眼。可以告诉他,父母亲就是无法相处了。在这段情绪混乱的时期,绝对不适合对配偶作任何评判,尤其是在孩子的面前。
5.承诺父母还会像以往一样爱他。
最重要的一项,是向孩子保证,不管父亲与母亲差距有多大,他们俩仍会像从前那样爱他。
相信许多孩子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都非常不适应,这时候,要多与他们接近,并倾心交谈。要让他们明白,可能与同龄人相比会感到委屈,但过后他可能会高兴地发现,自己比同龄人获得了更多锻炼的机会,更加自立、有担当、善解人意。
要不断给孩子传递这样的观念: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他经历过什么,而取决于他怎样用行动和对生命的至诚塑造自己的未来。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变化对我们产生何种影响,并不取决于这些变化本身,而取决于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态度和应对策略。
单亲孩子为何少了自信
现在,夫妻离婚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单亲儿童毫无疑问在不久的将来会形成一大族群。美国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研究显示,父母离婚或长期分居的孩子,在前三年里,比其他儿童更容易感染疾病;读书留级或需要暂时停学的可能性,是其他儿童的两倍;需要心理咨询或指导的可能性是其他儿童的三倍。至于另外一种单亲儿童,少失怙恃的儿童,在前两年内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的可能性,比其他儿童大一倍。不论是哪一种单亲儿童,他们的心境、性格都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最大的问题是安全感和自信心的丧失。
珍珍的父亲在她4岁时有了外遇,离开了她和母亲。母亲独自抚养珍珍长大。从那时起,珍珍就无法相信别人的爱。因为最爱她的父亲都可以离开她,谁还会真正关心和爱她呢?此外,她对自己也没有自信,总是觉得别人都比她好,比她聪明,她永远比不上人家。另外,她还经常说谎。
有一句教育名言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是最棒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小学生、中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因此,激发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挺起自信的胸膛,是单亲父母应该重视的问题。
歌德曾经说过:“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哀莫大于心死,单亲父母对孩子的失望意味着教育的停止,而孩子对自己的失望更意味着进步的停止。自信心是孩子学习、生活和成功的精神支柱,然而孩子的自信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与学习中培养起来的。
那么,怎样培养单亲孩子的自信心?
1.做孩子倾诉时的耐心听众。
在孩子不想讲的时候,不要勉强他讲。但是,当他们想讲的时候,则需要有人耐心地聆听。因为一个孩子愿意开放自己,向你倾诉他的恐惧和忧虑时,他最需要的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倾诉对象,而不仅是一个擅长逻辑推理的人。但必须给他一些时间、一点耐性。当他说的时候,要专注地看着他,甚至蹲下来表示对他的尊重和爱护。这样,他会更愿意把他心里的话告诉你。可能父(母)不能完全解决他的问题,但至少可以做他的朋友,陪他一起度过这段行之不易的路程。
2.给孩子爱和关怀。
父(母)应尽可能提供给孩子博大的爱和关怀,应通过各种渠道表示父(母)是爱他的,并未因一方离去而有所改变,消除他们害怕再失去另一份爱的恐惧。父(母)应以坚定温和的爱,消除孩子少失怙恃的压力,博得孩子的信赖。倘若可行,让孩子也参与家中重大事情的决定,帮助他们化挫折为力量,进而发挥内在驱动力及自我奋发的潜力,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并体谅父(母)之用心和劳苦,养成主动积极、适时作出决定的能力,其成熟程度反而会优于同侪,并使他们快乐成长。
3.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估。孩子由于年幼,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一般首先来自于成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孩子自信心的形成与他们的父(母)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父(母)需要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任何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而自尊、被人尊重,是产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动力。孩子的自信首先来自自尊,一个没有自尊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自信的。
尊重孩子不分时间和地点,也不分孩子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一位家长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责怪他,任意褒贬,这就做错了。家长不妨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点、错误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的事务,与孩子讨论一些家庭中的事情,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父(母)对自己的信任。
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语言。父(母)千万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没出息!”“小孩子懂什么!”“大人的事,小孩子知道什么?”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无法获得父(母)的信任,从而无法获得自信。尊重孩子尤其不能随意辱骂、惩罚和殴打孩子,这些是最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行为。请父(母)记住,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尊严而伤害孩子的自尊。
4.告诉孩子“你能行”。
缺乏自信的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已经在心里建立了消极的自我预言,即“我是没用的”,“我很没信心”等,这种心理让孩子越来越不敢尝试新的事物,越来越没有信心。因此,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忽视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现,而在孩子表现出自信的时候及时给予积极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淡化“我无能”的心理,树立起“我也行”的心理。
5.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
特殊的才能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来培养孩子的一些特长,让孩子通过发挥特长树立起信心。比如,有些孩子虽然缺乏自信,但是却能写一手好字,父(母)就可以让孩子学习书法,钢笔字、毛笔字都行,只要孩子有兴趣去学,肯定会做得很好。父(母)则可以抓住机会夸奖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也是有能力的,从而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当然,父(母)也可以通过展示孩子的特长,让其他人来认可孩子的能力,这样更能提高孩子的信心。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虽然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但是完全可能在其他方面超过别人。这时,父(母)还可以教孩子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法进行自我激励,如“我一定能行的!”“我书法能学好,其他的肯定也能学好!”“我真是一个写作文高手呀!”这些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让孩子从对某件事的良好感觉中扩散出去,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
因此,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让他们在学业之外,培养其他的兴趣与爱好;鼓励孩子参加社区义工活动,让他们多接触那些需要别人关爱帮助的人群。这些都能增进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另外,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必须与老师配合,让孩子在学校也得到成功的机会,得到鼓励而不是贬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