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们趿着一双鞋带不紧的鞋散了一天的步,或者在我们的鞋中钻进了一粒小沙砾,当我们拖着一双漏水的鞋穿过一大片打湿的草地。
有的时候,所有的抑郁和不快就源于这些十分细小的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一些简单的却有待调整和引起注意的细节。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没有谁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谁是绝对占优势的。因此每个人都应时时保持谦虚之心,莫让自满骄傲掩盖r真实的自己。
每一朵花都昭示着一个灿烂的生命,但并非每一朵花都能结出一枚果子。
一个人,只有适时并且虚心地采纳别人之长,以补己之短,才有大的发展和突破,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人物。然而,在此之前,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先对自己有所了解,认清自己在何时何地,扮演何种角色,哪里是自己的弱点,仔细分析之后,才能做正确的弥补,尤其对于自己的职责更应全力以赴。
每个人都应该认识自己,并清楚地了解自己,才能使自己成为生活、事业上的大赢家。
不能舍弃别人都有的,便得不到别人都没有的。
生活的逻辑
有个叫洁的女人。一天,她晃着脑袋,精神抖擞地向火车站走去。“这下可好了,”她心里想,“终于离了……不是他离开了我,而是我离开了他。这在如今的社会里多少还有点面子。而且,我走得也很体面,只带了一个小小的手提包,现在我完全自由了,想上哪儿,就上哪儿,剧院、电影院随我去,谁也管不着了……”洁蓦地停了一下:“可是,没人陪我了,也没人能问我一声:‘去哪儿了?………洁倾听着周围的动静。前面和道路两旁都没有行人,后面倒好像有人在不慌不忙地走着……洁把手提包换了下手。突然,她听到近处传来了,吱呀的开门声。洁加快了步伐。”就我走在路上,周围一个人也没有。可自己还拎着个手提包呢,虽说不大,但谁都看得出来,沉甸甸的,自己拿着很费劲,要是遇上个坏人,连个保护的人都没有,那还不如让野兽——熊也好,狼也好。把自己吃了。我的丈夫,不,现在不是丈夫了,会知道我死得多惨!也许他会后悔的,为什么不留我,不跟踪保护我?他真要是个有心人,那我还会回去,久久地看他几眼,没有责备,毫无怨言。瞧我想的,这一切都已过去,现在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是我自己离开的,没人撵我,没撵我也没追我……”
小车站上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洁坐到提包上,寒风卷着雪花在孤零零的身躯周围飞扬。“哦,现在家里可是暖融融的……”洁闭上了眼睛。家里的电视机是不是在播放着自己最爱看的电视剧《渴望》或其他电视节目。
他,以前的丈夫,一定在舒舒服服地坐着看电视。他倒自在,认为自己已成了这一切家产真正合法的主人了。可别忘了,还有用我的工资买的东西呢。嗨,现在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怎么就自个儿离开了这个家呢!现在谁也不需要我,更何况我丈夫,遗憾,已是过去的丈夫了。可别忘了,我们还没离婚呢,不过是我离家出走而已,出来散散心,虽说拎个包,可我什么火车也不等。
夜越来越宁静了。洁站了起来,伸了伸腰,拎起手提包,往回走去。
“还是没人。后面和路旁都空荡荡的最糟糕的是前面也见不到人影。用不着遗憾,用不着后悔。要知道我不是真的要离家出走,永远出走,不过是出来散散步。要不然,只有傻瓜才会像我这样出走——什么也没带,什么也没有,哪怕是多拿一块手绢也好。我怎么就把皮大衣留下了呢!给谁穿?给丈夫?不,我跟他还没离呢。没离!还没上法院起诉。而且,家里的东西什么都没分。感谢上帝,这里没有野兽——没有熊,也没有狼。可别让它们把我撕个粉碎……还有,但愿别遇上什么坏人。我可不能……”
洁跑也似地走到了自己的家门口。在这里她见到了那个熟悉的影子。
“亲爱的!”她喊了声,无力地松开了手中握着的提包。
“我在这里!”她身旁响起了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声音——丈夫的嗓音。“我一直跟在你身后……”
“怎么就不知道给我拎拎提包?!”
这就是生活,人的心态有时是矛盾的,生活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也不知该如何选择,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呢?
女人的幻想就是真实的生活逻辑:
人生如“门窗”
钱钟书在《写在人生边上》谈到门和窗有不同的宇宙观,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因为“窗子打通了大自然跟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的春天,让我们安然享受,无需到外面去找。”接着,钱先生引了陶渊明的两段文字,说明“窗子允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陶渊明另有一句名诗:“慰情聊胜无。”窗子让我们享受到的大自然,其实只属于“聊胜于无”的档次,窗子引进来的风,只是些不凉不快的风头风尾;窗子引进来的太阳,也只是些驱寒不去生暖不温的剩热余光。假如有人满足于这关进来的一部分春天,那么他(她)根本没有见过春。春,是要出去寻的。自己摸上门来——不,摸上窗来的春天,只是假春天。所以,窗子带给我们错误的人生观,令我们闭门造春,以为“春寻”可以代替“寻春”,因而得不到人生的真正享受。
虽然,老子说过:“不窥牖见天道。”倪瓒的诗句也说:“灯影半窗千里梦。”但这不是俗子的境界。且留下哲人诗人在斗室中去冥想梦游,至于我们,还是走出窗外吧。
《传灯录》记载,僧人古灵外出回来,拜见师父,师父正在窗下看经。这时有一蜜蜂投向窗前,看样子欲出不出。占灵见状,忍不住说:“世界如许阔,不肯出,钻他故纸。”
古灵指着和尚骂蜜蜂,虽然是带点禅味的师徒戏谑,却也着实表达了一种局面阔大的世界观。禅也好,春也好,人生也好,真理也好,都在大干世界里,不在故纸经书上;都在窗外,不在窗内。
不久前,曾读到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
台湾著名画家陈澄波的女儿出嫁的时候,需要一把深蓝色的洋伞来搭配。他找遍了台北市,没找到,听说有位朋友受人之托,才从日本带回一把这样的伞。于是,陈先生就登门拜访,请求割爱。
朋友被陈澄波那么强烈的父爱感动了,不得不把伞送给陈澄波。不久之后,那位朋友接到陈先生从嘉义寄来的信、礼券,和三盒嘉义名产。
但是跟着,她的语气一转,说父亲是“好父亲”,是“好听众”,也应是位“好母亲”。有一次女儿住院,父亲半夜赶去,拿条毯子,躺在病床旁的椅子上就睡着了。女儿撑起身子很不高兴地训老爸:
“你知不知道,你这样睡在我脚边,我很难睡。天这么冷,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父亲没说话,隔天傍晚又来了……
写到这里我便想,常听女人说:“男人粗心,不会带孩子。”也常听中年的朋友说:“以前的父亲都不会疼小孩子。”其实男人真的比女人差吗?如同好厨师、好裁缝多半是男人。男人除了不会怀胎,只怕真带起孩子来,一点也不比女人差,还会比女人更细心。
父亲的感情是内敛的,他偷偷地观察、暗暗地注意,他以孩子的未来为目标,趁着年轻,不断地拼,不断地冲。
父亲常比母亲短命,父亲也常比母亲善表达。但是当我们细细体味从“汗水”而非从“口水”中去体味;或在最紧要的关头,在父亲“血水”中,总会发现——那心灵深处的父爱。
这个真实的故事。它给我们的启发是“爱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要认清本质。种子破土,就是参天大树,对于爱,千万别阻挡,一旦指责,就会湮灭一种崇高。”
生活中的纯粹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得与失,但是人们的情绪却永远受外界环境左右,顺利时意气风发,不顺利时又颓废消沉,这是人类共同的弱点,原本无可厚非;但是为了更美好的将来,我们必须尽量予以克服,要做到无论置身于何种困境中,都不要舍弃希望和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大浪淘沙中,成为被沉淀下来的“沙石”或“珠贝”。
西方有句谚语:“幸福之神不会光顾你两次。”是的,在人生的追求和跋涉中,没有人能够一再地遇到好机会,一旦得到,就要好好地把握,千万不要让它轻易溜走,真正的良机确实很少重现,不过换个角度来说,幸运之神至少必会光顾你一次,所以只要你有准备肯珍惜。
岁月之河流经我们脚下的时候,总会丢弃什么,遗漏些什么,更多地留下些什么。是否我们曾经停留片刻,是否我们曾经淘洗过心灵?摒弃了浮躁、焦灼、不切实际的妄想,清除了沮丧、郁悒、晦涩阴郁的心境,扔掉了沉重、艰难、不堪背负的包袱,甚至在必要的情形之下舍卒保车,萃取精华。
人生是这样的,有春风得意的时候,也会有不如意的时刻。这无疑是人类的真相,既然如此则就要以温暖宽容之心与人相处,才能赢得友谊的春天。
人生没有纯粹的东西,永远没有。尽管人常说:“宁啃仙桃一口,不吃烂梨半筐。”但尘世有的似乎都是不尽如人意的烂梨,仙桃又在哪里呢?
关于烂梨与仙桃的故事,其实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当你把事业作为一种学问时,你就锁定了成功,当你把成功作为一种快乐时,你就拥有了学问。
生活中,无时无刻都会有困难横在我们面前,面对困难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选择的正确与否,决定了我们是否可以获得成功。假如你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即使不能收到想要的效果,但你也不会被困难压垮。
为什么我是这幅样子
每个人几乎都会这样问自己:“为什么我是这副样子?”问的时候几乎总是充满怨气。
在这个问题后面,还有一个很少被问到的问题:“我可能改变吗?”有时候会问:“我能改变自己吗?”或是“你能改变我吗?”
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能”,投有一个人能够改变你。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却是肯定的,你能够改变你自己。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的心灵无时无刻不是填满了许多极欲达成的理想所构成的景象。但是,我们甚至不敢去触摸这些梦境的边缘,因为理智告诉我们,最好远离这些“空思妄想。”所以,在还未开始之前,我们就被击倒了,而一切的愿望与梦想将永远静默地躺在我们脑海中,一动不动。
你的生命掌握在你自己手中,你正在一点一滴地塑造它。你的个性不会定了就一成不变,不论是羞耻、愧疚、焦虑,还是恐惧,都可以转变。不论什么年龄、什么处境之中的人,都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意见、价值观、人生观。只要打定了主意,任何态度都可以慢慢地改变。
只要有心,随时可以开始。千头万绪的感情、概念、问题把你的意识搅得一团混乱,但是,你所企求期望的光亮会闪现在你的眼前,及时抓住它,使它滋长,赋予它力量,你就创造了自我。这是你做得到的,也只有你做得到。
接受你目前的自己,从此开始生活。学会忍受你本身的不完善。要用智慧认清你的缺点,但不要忘记:为了缺点而恨透自己,只会招致不幸的祸害。将你的“自己”与你的行为区分开来,“你”并不因为犯错或走偏了路而败坏、无价值,不要因为不完美而恨自己,你有很多的朋友,他们没有一个是至善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可能在某些方面与别人不同。朋友相处常常就会有大大小小的矛盾,当我们面对这些矛盾时,不可以为“狭路相逢勇者胜”,因为胜的同时,一份友情也就消失了。《菜根潭》上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此是涉世的一种手法。”
留一步,让三分,是一种谨慎的处世方法,适当的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式。个人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必须坚持,对于小事,对于个人利益,谦让一定会带来身心的愉快,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时,这种“退”即是“进”,“与”就是“得”。
为人处世,遇事都要有退让一步的态度才算高明,让一步就等于为日后的进一步打下基础。给朋友方便,实际上是日后给自己留下方便。
交朋友,就像在跳交谊舞,有进有退,有退有进,有时,退一步路更宽。生活中你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去登一座有名的山,往往会直奔主峰,一是有点儿“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魄,二是听说峰上有日出,有佛光,有云海,十分迷人。所以对沿途的景色不屑一顾,等到了,峰顶,已是气喘如牛,满身大汗,结果没见到日出,也没见到佛,偶见云海,又觉得不过如此,扫兴而归。假如换一个角度,不要将目标定在顶峰,而是走到哪算哪,不慌不忙,一路走去,从容赏景,会觉得到处美不胜收,还会有意外的发现与惊喜。
交朋友也同样。古进与刘文是同窗好友,他俩学成后,同分在一个单位工作,有一个经营推销的位子空下来,两人只能去一个。谁都知道,这是个肥缺,但古进还是主动让与了刘文,自己在文教科做职员。闲下来,他爬格子写了几篇文章,报着试试看的态度投到报社,居然发表了。以后,他坚持写,以致小有名气,成为单位的“一支笔”。
这一种方式,不刻意追求而有所得,追求得太迫切、太执拗反而只能徒增烦恼。以退为进,这种曲线的生存方式,有时比直线的生存方式更有成效。古进的自我筹划,就让他找到更广阔的天空。
那些装作完美的人正是开自己玩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