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过级、拿证的误区
时下,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学历证书及资格岗位证在就业求职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于是,社会上各种形式的办学机构如雨后春笋,都一起来争吃教育这块大蛋糕。
比如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各种认证有CPA考试(即注册会计师考试),MBA考试(即工商管理硕士考试),此外还有推销员、公关员、律师、物业管理人员、秘书、美容师等等职业资格考试,至于计算机方面的考试就更是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而各种语言考试更是重中之重,如:
英语国家托福考试,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腼)主办,是除澳大利亚外的所有英语国家学校普遍接受的英语能力考试。一般来说,申请读美国在学研究生,需要考GMAT;法律类需要考LSAT;医学院需要考MCAT。
非英语国家法国,除获得法语硕士学位者或大学法语系的教师外,留学法国均需参加TEF测试。TEF由法国教育机构统一出题,阅卷工作在法国完成。有些专业如心理学、社会学等,不仅要求TEF合格,还有可能需要留学生再去语言学院进修一段时间。最近,中国教育部与德国签订协议正式推出Test Da F考试,申请进入德国高等院校或者从事科学研究者都必须通过这项考试。
面对这种形势,一些求学者和在职人员为了增加自己的硬件砝码,一头扎进来,可谓是辛辛苦苦为证忙。几年下来,只考得焦头烂额,力尽神伤。
其实,作为学习上的消费者,我们用不着“万证齐备”,如果你什么证都想拿,时间与精力都不允许,很可能结果什么证都拿不到。所以,在众多的考试面前,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放出眼光,慎重来考”,尽量选择你感兴趣的、擅长的项目。而且,你的实力如果不是很强的话,最好不要拼命去挤所谓的“热门职业”。另外,对于培训机构的选择也要在充分比较以后再做决定。
将外语学习进行到底
众所周知。在当今社会圈与圈之间的交流日益加深之时,各种语言的掌曩就成了必然的趋势,至少要会一种“第二语言。”
纵览人才市场,会多种语言的人总是走俏的抢手货。因此,许多人在学习的过程中,眼睛也早已盯向了“语言”这块大市场。
不过,在此,我并非是要向大家介绍老生常谈的语言的学习方法,而是想从整体上帮大家分析一下语言学习的趋势和可利用的空间,相信这会对你大有帮助。
当学习英语的热潮不退的时候,学习小语种一直未成气候。近来,许多国内院校出现大量非外语专业的学生选修第二外语。如德语、法语、日语等语种成了学生们继英语之后的“新宠”。
新东方多语种部创始人杨继认为,当英语成为普遍的交流工具,小语种的语言也就成为社会需求的热点。加上目前赴美、英、加等国家的签证日益困难,发达国家的资费也越发高涨,留学生开始把目光投向其他一些非英联邦国家。同时,许多行业如旅游、医护等都显示出了对小语种应用的需求,小语种人才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欧洲、美洲国家开始大力发展自己的海外留学、经贸市场,纷纷出台有关优惠政策。
据了解,北京的高校很多班级开设和增加了小语种课程的公共选修课。学校里学生“热火朝天”地学起第二外语,其根本原因就是社会上旅游、医护等多种行业都显露出了对小语种人才的大量需求,许多在职人员也开始加入学习第二外语的队伍。虽然现在许多外资企业内的通用语言是英语,但是那些来自非英语国家的企业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应用自己本国的语言。在一家德国公司,平时除了用英语工作外,如果有一口流利的德语与老板交流,必然会得到老板的重用。杨继指出,对于即将选择小语种国家留学的学生而言,首要的是利用所在国家的语言优势学习,选择的专业一定要适合,比如德国,在机械、医学等专业就十分适用出国学习。用一句话概括,留学非英语国家关键在于选择所学语言国家的优势专业进行学习。
一般来说,如果选择去非英语国家留学,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杨继建议:如果学生对英语考试并不擅长且又有一定财力,那就比较适合。因为小语种学习的过程相对简单,一般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掌握一门外语的基本方法,足以通过该国家的入学考试。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到这些国家留学所面对的竞争要小于一般留学国家。另外,在学习的费用上,去非英语国家留学也便宜很多。因为这些国家的大学一般都是公立的。而且在国外假期可以打工,夏天两个月的假期可以挣到下个学期的生活费。
如今高水平英语人才比比皆是,你说你英语好,别人比你更好。所以要在这块地盘上硬拼,不仅需要过硬的实力,而且弄不好容易两败俱伤,那么,我们何不换一种方式呢?上文中的另辟蹊径之道,你不妨试试。
坚持终身教育,你准备好了吗
考试过关了,大学毕业了,工作搞定了,甚至也出国镀金了,你是否觉得学习已显多余,可以停下来了呢?
中国有句谚语:“活到老,学到老。”许多人一直以这句话为座右铭,勉励自己,以便自己下一步跟上前一个脚步。对于一个有追求、有素养的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求知欲也会逐渐增强。但令人惊讶的是,近些年来,情况已有所不同了。很多年轻人在考完高中或大学毕业考之后,就不再学习了。正如他们所说的:“我已学完了足以让我生存下去的所有知识。”这话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有它一定的道理,但生存却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就像老舍所说的那样:“人不光是为了吃米而活着。”如果我们希望成为卓越而快乐的人,就需要充分发挥我们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的两个互相联系的中心思想是“终身学习”和“教育四大支柱”。“终身学习”的指导原则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上学一工作一退休”的线性(单向)教育模式,而扩展为在时间上包容从幼年到老年各个年龄阶段,在空间上涵盖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宇宙各个人类活动领域,在教育层次上包括从幼教至高教、成人继续教育各个阶段,而且工、学交替,不断往复的循环(多向)教育模式。因而,终身学习可以说是人类解决未来面临的各种矛盾、迎接21世纪挑战的“钥匙”之一,是一切重大的教育变革的指导原则;而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终身学习基础之上的“学习型社会”,则是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和终极目标。
“学习社会化”的趋势将使教育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首先是教育使命的变化。新教育的使命应该是:
(1)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但不放弃他在现实生活中的需要。
(2)传递人类文化而不是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
(3)鼓励他发挥自己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助长他的个人主义。
(4)重视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
要实现上述使命,对于中学生来说,更多的可能要依靠老师,而大学生则应该主要靠自身努力了。
实践证明,实行终身教育是非常必要和有成效的。比如,在瑞典,终身教育已经相当普及。瑞典的终身教育不但体现在广泛和多样的成人教育上,也反映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中,终身教育首先要保证儿童和青少年从小就热爱学习和学会学习。中小学教育是为孩子们学会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所谓“基础”,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的兴趣和需要。瑞典的教师们相信:如果儿童和青少年不喜欢老师或者对学校没有兴趣,这个老师和学校就是失败的!
的确,瑞典成功的教育,使一个自然条件和资源都十分有限的小国家成为发达的国家,瑞典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列,拥有大量杰出的科学家,还培养了若干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
终身学习原则的最重要一点就是每个人都能“学会学习”。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必须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不断“学习”的基础之上。
学会学习在这里不只是指摄取一般的“知识”,而且是指广义上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对象包括人类自身及其主观世界,也包括自然、社会的外部世界。这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无终点、在实践和认识的无限往复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过程。而学习的手段,从口头传授到文字印刷,从广播电视等声像技术到“信息高速公路”,已发生了多次革命性的变化。
学习的环境,则从家庭、学校扩展到整个社会,继之以“网上一代”痴迷的“虚拟学习环境”。
学会学习已远远超越了从学校教科书和教师课堂讲授中汲取人类积累的知识,而且还包括了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了解各种社会关系,学习民族的文化观念,学会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即知道积极意义上的“为人处世”。学会掌握认识(即“知”)的工具;掌握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包括演绎、归纳、分析、组织知识的工具);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同时学会掌握将知识应用于有意义的实践。因为现在学习的很多书本知识,有一部分将在未来迅速变化的社会中逐步过时,而将来迫切需要的很多知识又无法在今天预见,更不可能在有限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完全学到。
这就意味着,人类积累和延续了几千年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必须做出某种改变:“上学读书一课上听讲一课后复习一考试升学”的学习模式必须打破;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学习”、“知识”和“学问”。在观念上,每一个公民都必须认识到:“每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不能再把人生机械地划分为“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教育是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持续进行的全过程,它包括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包括生计教育和闲暇教育。在教育权利方面,终身教育意味着人的一生中,教育是人得以发展和进步的永久性动力,如同汽车加油站一样,因此,教育也是一种永恒的权利,每个人在任何年龄阶段都有权利享受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而且,在学习社会,人们对教育的选择更为自由,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
教师在学习中的神圣地位发生了动摇:在信息化社会中,教师和学生都可能同时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资料,教师将不再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惟一渠道。学习和受教育不再是人生的阶段性任务,那么,学习是谁的事情?人们习惯的回答是:“是孩子们的事情,是孩子们的任务。其实不然,学习将是每一个人的终生修炼。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人的一生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生活、工作的准备阶段与生活和工作阶段,学习和受教育是人生的准备阶段。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学习和受教育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年龄阶段,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选择自己最需要的内容进行学习;学习和工作不再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而是可以在人的一生中交替进行或者同时进行;同时,终身教育使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在终生教育中,每个人时而是老师,时而是学生。
学会学习,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探求未知的热情,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科学的人文精神,掌握举一反三的科学方法。
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学习并非是自己只在学校中的那段日子,而是长期的、持久的学习,那才是我们现代人的学习观念。传统的“上学一工作一退休”的教育模式和人生阶段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而必须代之以“学习一工作一学习”,工学交替、循环往复的多维教育模式。因此,“学习”将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无数次反复、不断“完成”而又重新开始的过程。即使是高等学府,也只是“学习”路上的一个站点;即使戴上了“博士”的桂冠,也只是一个新的“学习”阶段的开始。
学会学习,要注重通过普通教育打下宽厚坚实的“通才”基础。与此同时,又需要通过专业教育,在一两个领域向科学的深度进军。
总之,学会学习就是要使自己成为“终生的科学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