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规教育,培养创意型孩子
传统的教育模式固然也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是它不像非常规教育一样,能赋予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能有时候相对滞后的知识流水线还会把孩子灌输成思维僵化、视野狭隘、心智幼稚、千人一面的知识工匠。纵观人类历史。
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卓尔不群的人,很多都是通过非常规的教育方法,在广阔世界和更高视野中获得灵感和智力的飞跃。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注重孩子质疑精神的培养,使孩子成为创新型人才。
创意资本就是我们未来的资本
“创意资本”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本形式,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要素。充分挖掘并发挥“创意资本”的潜力,正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杠杆。
“创意资本”如此重要,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就要注重非常规的教育方法,培养创意型的孩子,使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在前几年,有一部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动画片《樱桃小丸子》,这部动画片的成功就是源于非凡的创意。
日本有一批这样的漫画家。他们总是能有一些创意的想法,这个国家虽然没有动漫专业的博士、硕士,但是由于其教育思想的开放性,使得日本的漫画家创造了动漫产业。
大约是在20世纪末。动画偶像“樱桃小丸子”赢得中国孩子的喜爱。偶像的出现,是用故事慢慢渗入孩子的心。漫画家们每天在一张A4大小的纸上,以动画片的形式不断讲述“樱桃小丸子”的各种奇闻轶事,这些故事在杂志上公开发表后,引起了全日本孩子的热捧。
之后,有些年轻人合资注册一家公司,开始预售版权,拿到电影、电视上播放,他们采用边生产边降低成本的办法,故意增加广告投资,赚取到非常可观的利润。
但是,《樱桃小丸子》不仅注重商业性,在艺术性、创意性上也很考究,比如题材、故事情节、画质(清晰,做工精致)、配音(声音好听温柔,恰到好处)、主题曲、表现形式,几乎都做到了完美。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很具有创意性。动画片里表现的艺术美学也很具有个性,在统一的潮流下展示了自己的面孔。
由此看来,竞争如此激烈,要想显示自己的优势,就要独辟蹊径,强调创意。现在的创意想法是未来赢得创意资本的基础。作为家长,就要鼓励自己的孩子有“不一样”的想法,去想、去创意。
温馨提示:
主宰21世纪商业命脉的将是创意!创意!创意!除了创意还是创意!还是创意!
人们普遍认为只有那些有着特殊才能的孩子才有创意,才能成为未来的天才,而大多数孩子不具备创新潜能。看了下面毕淑敏写的小故事,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儿子在家里乱翻我的杂志,突然说:“我准备到日本旅游一次。”因为他经常异想天开,这时,母亲置之不理。
他很郑重地说:“这上面写着一个有关宗教博物馆建筑的创意征文比赛。
金牌获得者,免费到日本观光旅游。”说着,他把一本海外刊物递给母亲。
母亲看也不看地说:“关于宗教,你懂得多少?关于建筑,你懂得多少?你还是好好做功课吧。”
他毫不气馁地说:“可是我有创意啊,比如博物馆里可以点燃藏香,给人一种浓郁的宗教气氛:比如博物馆里可以卖斋饭,让人色香味立体地感受宗教;比如……”母亲打断他说:“别比如了。我记得你小时候连积木都搭不好,还奢谈什么建筑!”
十几岁的儿子好脾气,不理睬母亲的挖苦,自语道:“在地面挖一个巨大的深坑,就要100米吧,然后把这个博物馆盖在底下……”
母亲说:“噢,那不成了地下宫殿?”
儿子不理母亲,遐想着说:“博物馆用透明的建筑材料砌成外墙,这样,参观的人们时时刻刻会感到土地的存在,产生一种神秘感。地面部分设计成螺旋状的飞梯,象征着人类将向宇宙探索……”他在空中比画了一个上大下小的图形。
母亲不客气地打断他:“挖到地下那么深的地方,会有水涌出来,积成一个火山口样的湖泊。你想过没有?还有你设计的飞梯,空中的螺旋状。多么危险!还有……”
儿子摆摆手说:“妈妈,您说的问题都是问题。不过那是工程师们的事,不关我的创意。妈妈,您知道什么是创意吗?那就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意见啊!”
母亲叹了一口气说:“好了,随你瞎想好了。不过我要提醒你一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以为最好的创意莫过于一个好成绩了。”
儿子在电脑上完成了他的创意。付邮之前,母亲说:“可以让我看看你的完成稿吗?”
他翻了母亲一眼说:“您是评委吗?”
母亲只好一笑了之。
很长时间过去了,儿子收到了一个写着他的名字并称他为“先生”的大信封,是那个创意征文活动发起部门寄来的。
母亲拆开信,里面是一张请柬,邀请儿子到海外参加发奖仪式。
儿子苦恼地说:“现在赶去也来不及了。再说他们也没说清我是不是荻奖者。”
母亲说:“还不死心啊?邀请你参加发奖,已是天大的面子。这同电视剧友情出演一样,是助兴之举。”
儿子思忖着说:“妈,您说他们会不会给所有可能获奖的人都发请柬,到时候再突然宣布谁是真正的获奖者?”
母亲说:“别想那么多了,重要的在于你已参与。”
儿子皱起眉头说:“参与固然重要,得奖也很重要。”
母亲说:“对于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做作业。”
不久,儿子接到了征文举办部门的第二封信。信中说,他没能去参加发奖仪式,令人深感遗憾。儿子得了创意银牌奖,奖牌及奖金他们设法转来。
儿子放学回来,还没摘书包,母亲就把信给他。
他看了一眼,淡淡地说:“银牌啊?我想我是该得金牌的。一定是他们觉得我年岁小,一人到日本去不方便,商量了一下就说:‘算了,给他个银牌吧。”’
母亲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想到日本去呢?”
他立刻来了精神,兴致勃勃地说:“日本的游戏机最好玩了,我去了就可以买一台回来玩啊。”
故事中的“儿子”多么富有创意精神啊,家长培养孩子,就应该明白,创意时代的到来也将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即孩子的学历高低已经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看他们有没有创意的潜能。只要具备想象力和创造性工作能力,即使孩子没有接受大学教育也可以成为创意成员的一个,照样也可以拥有好的就业和高收入。所以,家长也不必为孩子担心,家长自己树立自信的同时,也要帮孩子树立信心,相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超越人们自我想象的无限潜能,然后把它转化为经济利益,转化为未来的资本。
要点总结
在创意资本决定未来资本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无创意的“专业人士”将被社会的大潮所淘汰。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在常规教育的基础上,还要辅之以非常规的教育方法,以培养孩子的创意能力。
“旁门左道”成就了无数的天才
生活中,有很多人是在正规的教育路线下走上了成功之路,但是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最终却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益于教科书以外的力量。
对于一些拥有鸿鹄之志和崇高理想的人来说,那些正规的教育模式,只是一种过程、一种模式。真正激发他们内心潜质的,往往是他们别具一格、“不务正业”的个人兴趣和“旁门左道”的想法。
“旁门左道”可以成就天才,爱因斯坦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1882年,爱因斯坦来到这个世界已经3年了,可他却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天真活泼,爱说爱笑。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客厅的角落里玩搭积木,一玩就是老半天,然后默默地坐着,忘情地欣赏自己的杰作。就这样。小爱因斯坦已经四五岁了,还不大会说话,这时,父母有点儿着急了:“难道他是低能儿,是个傻子?”父母亲赶紧为他请来了医生,却没有检查出什么毛病。
爱因斯坦在常人眼里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不大会说,另一方面则因为他总是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人觉得有些低能、傻气,大人们甚至怀疑他的智商是否有障碍,无法理解这个幼小孩子所提出的貌似可笑无知的问题。
到了上学的年龄,与同龄孩子相比,爱因斯坦依然显得十分木讷,动作迟缓呆笨。在班上,他的学习成绩很差,每次被老师叫起来背诵课文,便呆头呆脑一句也念不出来。同学们私下里都嘲笑他,认为他是一个“差劲的落伍生”。爱因斯坦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
6岁时,爱因斯坦迷上音乐,开始学习小提琴,小提琴奏出的优美音乐将他带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音乐曾一度使他着迷。然而,练习小提琴时机械、重复的弓法和指法又令他心生厌倦。就这样,爱因斯坦以平淡无奇开始了小学生活,又以平淡无奇结束了它。此时的爱因斯坦与同龄人相比,仍然不仅没有超长之处,反而多几分笨拙。
10岁那年,爱因斯坦告别了小学,成了一名中学生。那时候,德国军国主义思想如洪水猛兽般到处泛滥,横冲直撞,在学校里也不例外。
那些老师像军人一样将希腊文、拉丁文一个劲儿地往学生头脑里塞,而学生的职责就是背、背,整天都是背。对这种学习方式,爱因斯坦烦透了,便有意无意间将自己的兴趣转移到了自学数学上,数学成了他中学时代最大的业余爱好。
对一些定理,他反复地进行琢磨和思考,有时还尝试着撇开已有的论证方法,另辟蹊径,自己来重新证明,并高兴得欣喜若狂,他第一次深切体会到发现真理的巨大快乐。爱因斯坦幼年时代的好奇心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他的自信心也逐步增强。不久,他又自学了高等数学,中学里的老师已不是他的对手。当他的同学们还在全等三角形中跋涉时,爱因斯坦已经遨游在微积分的天地里了。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与他的家庭是分不开的。他生长在无忧无虑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对他是十分宽容的。他的父母在他的成长道路上所扮演的就是保护他的气质与性格免受不良因素影响的角色。
当爱因斯坦的“天才”还没有发挥出来而显得很笨拙的时候,他的母亲很着急,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一无所成,而他的父亲则说道:“不用把此放在心上,孩子只是不能适应学校的规则机械的教学罢了。等他长大了,了解了周围的一切后,就可以顺利适应了。”父母没有将他视为“弱智儿”,没有因为功课不好、被学校开除而责打他,而是给他一个很宽松的环境,循循善诱地帮助他成长与发展。1895年的秋天,16岁的爱因斯坦离开了亲人,独自登上开往苏黎世的列车,开始了人生新的里程。
事实上,爱因斯坦的很多创造性思维,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家庭的非常规教育,这是他日后在数学研究等多方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回顾历史上的很多名人,我们都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是在非正规教育的背景下,靠“旁门左道”成就一番事业的。
牛顿,对上学毫无兴趣,主动自我隔离,超越环境的限制,从毫无选择的“闲书”和道听途说中获取灵感;达尔文,不屑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把全部精力投向课外的独立研究,发现野外生物的成长情况和成长规律;贝多芬,丧失了上学的权利,凭着对音乐的热爱,以鲜明的个性开辟了浪漫时期的音乐道路,成为“乐圣”;菲尔普斯,从小患有多动症,喜欢自由,在泳池中释放力量,成就了“飞鱼”的传奇。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如果家长还不能为之“动容”,依然只对孩子实行正规教育,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可能就会被扼杀。所以说,教科书之外的知识,能唤醒孩子内心深处无限的潜质,把他们积累的“旁门左道”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
温馨提示:
异想天开给生活增加了一分不平凡的色彩,这是每一个孩子所必需的。
期盼孩子能有创意,有一些“旁门左道”的想法,家长就是重要的园丁,不论是日常生活的互动,还是创意游戏活动的陪伴。除了让孩子能有动脑的机会外,家长也必须接受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无厘头式的想法,如果面对孩子的回答,你总是说“那是不可能的”“小孩子别乱说”
“怎么会是这样呢?”那么相信不出几次,从孩子的口中再也不可能蹦出令你惊奇的答案,孩子的创意想法就这么一点一点,在你的否定中消失了。
所以,想培养一个创意型的孩子,就应先把那些具有逻辑的成人思考放在一边,和孩子一起天马行空的漫游!只要经过家长用心灌溉,孩子的创意种子总有一日会开花结果。
要点总结
非常规教育法,看似不符合传统的教育理念,实则是放开了孩子想象的翅膀。家长教育孩子就不能总是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而要用个性的思维、独特的方法,让孩子“不走寻常路”,使他们成为创新型的人才。
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很重要
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孩子有一种错觉,认为家长和老师的教导就是绝对的权威。孩子总是以被说教的角色,接受家长的教育理念,久而久之,就丧失了质疑的精神,在思想上就会过度依赖家长,缺乏独立性。
其实,一个人是否有创造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于他是否有锲而不舍的质疑精神,家长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就能激励孩子不断探求的欲望,从而敢于挑战权威,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创新性思维。所以,质疑精神是相当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