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春,华北和东北地区800多万顷农田遭受了极度干旱,部分地区的受旱程度竟然达到4、5寸深,旱情历史少有。入夏后,旱情同时扩大到黄河流域和江淮流域,约七成的水库、河流相机干涸。1960年,旱情持续扩大,北方多地的旱期长达400天,全国受灾面积超过3800万公顷。1961年之后,旱情仍然持续,神州大地遭受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在这三、四年的时间里,黄须菜,阳沟菜等等,这些可以食用的野菜,乃至树叶树皮都被饿极了的人们吃光了。很多人由于缺乏营养,面黄肌瘦不说,而且全身浮肿,甚至连走路都走不动了。
比较全国的情况,新寨人民公社特别是赵庄生产队的情况略好一点。崔世鑫和赵天丰大力倡导的“挖沟灌田、蓄水压碱、浇水应变”十二个字措施,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了灾害后果。但随着自然灾害时间的延长,赵庄生产队和新寨公社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
虽然遭到了严重的干旱,但生产队的农活还是要继续下去,能有一些收成总比没有要好得多。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希望,身体尚未完全康复的赵天丰和赵庄生产队的社员们在干农活的时候更加卖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到晚都泡在了田地里,很多人到了晚上就又困又饿,回到家就直接躺下睡觉了。
其实,生产队虽然吃的是“大锅饭”,但这个时候人们的思想比较单纯,大多数人做事都是先考虑集体、然后再考虑个人的。这样,不论从是怎样的劳动,很少有人偷懒。另外,由于在生产队内部还有来自其他社员的强有力的监督,也没有谁敢选择偷懒。同时,生产队长和小组长在分配劳动任务时也会考虑不同社员的不同情况,例如在收割麦子的时候,主要安排妇女社员用镰刀割麦子,每天割完一定的垅数就算是一天的工分,超额完成的还有适当的奖励;身强力壮的中青年男社员则被安排把割倒的麦子捆成捆儿,再一担一担的挑到打谷场上;一些体力较弱的则等在打谷场,把壮劳力挑来的麦子攒成一垛一垛的,然后再完成打麦子、收拾麦秸等工作,较好的发挥了所有社员的个人特长和合作效益。
等到旱情持续到第三年,赵庄生产队先前建设的饮水沟和蓄水池里已经基本见不得水了,不要说生产用水,就连社员们吃水都成了问题,农田里种下的高粱、麦子大约十之一、二吐出了嫩芽。在极端缺粮、甚至连野菜都极其罕见的情况下,生产队里时下还饲养的一大一小两头猪也都撑不下去了。首先是那头只有二十来斤的小猪饿死了,生产队食堂舍不得扔掉,就按照“搭平伙”的方式,把小猪宰杀后分成两半,分两次煮了分给所有社员,这无疑是社员们的极大犒赏。
眼见着剩下的这头大猪越来越瘦,看着生产队的社员们一个个饿的大眼瞪小眼,赵天丰和生产队的干部们一合计,索性把大猪在小猪死后的一个月内也给杀了,仍然按照“搭平伙”的方式,分成若干次煮了分给所有社员吃。紧接着,赵庄生产队剩下的唯一一头、也是曾经立下无数功劳的耕牛,很可能还是那时候剩下的唯一一个人们看得见的能吃的动物,不得不以“搭平伙”的方式,为生产队的社员们作出了最后的贡献。
就这样挨到了秋收的时节。但这一年的农田里,零零散散的高粱秆上轻飘飘的穗子,再无半点生机和活力。秋收还是要收的。为了这不多的收成,赵庄生产队再次投入了全部力量。
对于饿极了的人们来说,难免会有个别人想动点“歪心思”。昔日“活混”逃走前娶下的李家姑娘曾经辉煌一时,但现在,她带着土改期间从外村领养的两个女孤儿,生活过得比常人更加艰难。且不说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哪怕是风调雨顺的好年头,她一个人的劳力也就勉强够三张嘴填饱肚子而已。看着两个孩子饿得小肚皮都透明了,她忍不住了。
这一天秋收劳动结束,大家拖着无比疲惫的身子往家里走,李家姑娘有意慢腾腾的跟在了人群的最后头。说来也巧,生产队长把衣服忘在田里了,返身回去拿衣服。等他拿好衣服追赶人群的时候,却瞅见李家姑娘的两条小腿好像都肿得很厉害,而且左腿的小腿上竟出现了一个苹果大小的“肿包”。
生产队长起先并没有疑心,反而尽快赶上了李家姑娘询问情况,并宽慰她多注意身体,生病了就先休息两天。面对生产队长的热情,李家姑娘反倒显得慌乱无措了。谁知走着走着,左边小腿上那个苹果大小的“肿包”好像不见了。
生产队长心中起了疑惑,但考虑到李家姑娘的脸面,他没有当场揭穿,而是直接把李家姑娘带到了生产队的队部。李家姑娘自知败露,只好哭着把藏在裤腿里高粱穗都给给交了出来。
原来,李家姑娘是想趁着利用干活的时候往家里弄回点粮食,她事先穿了两条裤子,里面那条裤子的裤腿用布条给扎住了。这样,在干活的时候,她趁人不注意,偷偷地掐断一些高粱穗子塞到里面的裤子里。但由于两边裤腿里装的高粱穗不均匀,加上走路摆动,于是也就出现了左边小腿上那个苹果大小的“肿包”,而且一走路还会消失的情形。
生产队长当晚把这件事告诉给了赵天丰。二人都知道李家姑娘家里的情况,也知道李家姑娘生活的不易,但二人更知道,这种事情不能放纵,否则很可能会一发而不可收拾。赵天丰想了想,对生产队长说:“从我家今年的劳动工分里先预支几斤粮食给李家姑娘送过去吧!”
秋收很快结束了,每家每户都分到了数量不多的粮食。值得一提的是,高粱秸秆也被当成粮食分到了每一户。在缺粮少菜的时候,高粱秸秆打成粉,把它像熬粥一样的喝下去,至少也算是填饱了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