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润的来源”问题,总结起来现在不外乎有这么几种说法:
一、来源于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
二、来源于企业的创新活动;
三、来源于资本承担的风险;
四、来源于企业拥有的垄断地位。
利润来源于工人劳动产生的剩余价值,这是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生产过程中都无法增加价值,只有劳动者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一部份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劳动者,另一部份以利润的形式支付给资本家,这部份利润就是剩余价值。但是,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中,并没有明确解释“劳动者”包括哪些人。虽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总体工人中,体力劳动者是生产工人,脑力劳动者也是生产工人。”但马克思更偏向于把劳动者的定义指向生产一线的工人,而把实质参与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资本家排斥在外,甚至把一些中高层管理者也看作是资本家的帮凶和爪牙,他还认为商业资本无法创造剩余价值,认为商业资本的利润主要是来源于工业资本的剩余价值的让度,从而否定了商业也可以创造价值的事实。其次,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并没有明确阐述是劳动者的哪一种劳动创造了利润,看起来好象意味着低效率的工人劳动也可以创造利润。
还有人说利润来源于创新,包括普通操作工人的创新,也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创新,还包括老板、职业经理人的创新。这种观点认为,企业通过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比如经营模式的创新、产品及产品组合的创新、生产工艺和生产方法的创新、采用新材料、引进新设备、实施新的营销手段、开辟新市场等等,以此获得利润。这种说法看起来很有道理,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怀疑这种说法的指导意义。比如说,王家村的二狗子编的箩筐只是因为手工比别人编的好一些,因而比别人的要卖得贵一些,利润也多些,但我们很难说二狗子做了什么创新;再比如说,某汽车美容店因为其员工比较认真负责,生意比同地区的几个汽车美容店要好些,利润也就相对多些,我们也很难说某汽车美容店做了什么创新。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成功者,一种是少数的天才,另一种就是做平凡的工作比别人做得好很多的普通人。”还有人说:“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正是因为认真负责、勤奋努力,把“简单”的事情做得不简单而获取了丰厚的利润,但他们的工作并没有多少创新元素。而且,现实经济生活中,创新的“先驱”往往会成为“先烈”,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创新成本,最后却被后来者轻易地打败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相对于“开拓者”,很多“跟进者”并没有什么创新,但轻易地获取了丰厚的利润,对于这些“跟进者”来说,他们的利润不是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创新努力,似乎更应该说是来源于对别人创新成果的推广前途的一种判断,或者说是来源于他们的投资风险。
因此又有人说利润来源于风险。说利润来源于风险,最重要的论据就是“风险越大,收益越大”这句投资名言。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位资本家对工人们说:“我承认我赚的钱比你们多,但这是因我比你们冒了更大的风险。你们的收入是有保障的,而我则有可能亏损。现在我赚了,这是因为我这次运气比较好的缘故,刚好掷了个硬币的正面,但谁敢保证下次不会亏损呢?”这话听起来好象有几分道理,但又有几分忽悠人的感觉。因为按照这种说法,如果结合概率来推论,全社会的总体利润应该为零才对。企业经营赌的是运气吗?柳传志就说过:“企业家不是赌徒”,事实上,优秀的企业家总能带领企业获得可观的利润。此外,这种说法还隐含了一个错误的假设,那就是“所有的利润都来自于投资活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不会产生利润。”利润当然有一部分来源于投资活动,因为有投资活动才使得资源适得其所,而这一部分利润确实隐含较大的风险。但另一方面,利润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这些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有很大一部分是确定的、是可度量的。《孙子兵法》有云:“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意思是说,成功的人士一般都是有成功的把握才会采取行动,而失败的人士往往都是在采取行动之后才考虑如何取得成功。企业家们正是通过他们科学的而非经验的、理智的而非冲动的、有把握的而非碰运气的、负责的而非不考虑后果的经营管理活动来为企业创造利润。我们可以看看宝洁、可口可乐、麦当劳等这些获得巨大成功的公司,他们的利润来源恰恰主要是常规的经营管理活动,而不是冒险的行动。
还有一种说法是利润来源于垄断。它是指少数企业通过对某部分商品的生产、销售高度控制,进行可以操纵产量、价格,达到获取超额利润的目的。对于这种说法,我想指出二点:一、它无法解释自由竞争市场中的利润来源,无法解释正常利润的来源,只能解释垄断市场的“超额利润”的来源;二、公众并不反对企业的正常利润,但会反对垄断所带来的“超额利润”,因为这种“超额利润”并非是企业为社会创造了价值的结果,而是垄断企业利用其有利地位掠夺了公众。
那么,利润到底是从哪里产生的呢?
我的回答是,企业之所以能够有利润,是因为他们通过资源效率管理活动,得以用较少的资源耗用来向客户或消费者提供较多的功能效用。如果说是劳动创造了利润,那么也是包括了老板、企业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内的劳动者创造了利润,也是这些劳动者的有效率的劳动才能创造利润。只要能够以较少的资源向客户和消费者提供较多的功能效用,即使是商业资本,即使是一名没有任何创新的跟进者,即使没有冒任何风险,即使没有取得垄断地位,也有可能获得利润。
弗雷德里克·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指出,“财富最大化只能是生产率最大化的结果。”他又指出,“只有在企业的工人和机器的生产率达到了最大,也即,只有当工人和机器的产出达到了最大,才可实现财富的最大化。”
企业要获取更多利润,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富有效率地利用资源。一般来说,企业利用各种资源的效率越高,其利润往往就越多;二是企业的资源耗用要为满足客户或消费者服务,要能满足客户和消费者的内在需求,包括功能性需求和情感性需求。一般来说,企业满足客户的内在需求的层次和程度越高,则所获取的利润越多。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有效地利用资源与满足客户和消费者的内在需求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耗用资源无益于满足客户和消费者的内在需求,则无论这种资源的利用率如何高,也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与之相对的是,如果满足客户和消费者的内在需求耗用了过多资源,则无论客户和消费者的内在需求的满足程度如何高,也不会给企业带来利润。
“企业之所以能产生利润,是因为他们通过资源效率管理活动,得以用较少的资源耗用来向客户或消费者提供较多的功能效用。”这个判断是如此简单,如此显而易见,如此近乎常识,似乎不需要费这么多笔墨来解释。但奇怪的是,关于利润的来源问题,现在极少看见有人这样下结论,相反,所能找到的结论不外乎上面所提到的看起来高深莫测但其实并不很正确的四种。
成功老板的思维共性
老板及其赖以生存的企业,天性就是追求利润。利润是通过资源效率管理活动而产生的,因此,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几乎成了老板们的本能,无须另外去学习。
实际上,多数老板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作为比尔·盖茨“心目中唯一的赚钱英雄”的洛克菲勒,离高中毕业典礼还差两个月就辍学了,比尔·盖茨也没有读完大学,亚洲首富李嘉诚14岁辍学,台湾首富王永庆自称“没有学历只有经验”,只是勉强读到小学毕业,在中国富豪排行榜中座次最稳的鲁冠球也是15岁就辍学了。这是一些顶级富豪的例子。从总体上来说,有人统计过,中国的亿万富豪中70%只有小学程度。
老板们的文化程度不高,这使一些专家学者、职业经理人以及有些学历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老板们面前说话的本钱得以多一点点,有些人甚至在内心里对文盲老板们有少许的鄙视,从媒体上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文章批评民营企业家的水平和素质,从公司员工那里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板不懂管理”的说法,在公司办公室的小型聚会里,经常可以听到带有不屑意味的对文盲老板的评论。听起来他们跟老板已经错位,掌管这家公司的似乎应该是他们而不是老板。看起来似乎他们比老板“懂得更多”,他们懂的事情更复杂,经常可以听到他们说:“我在大学里学工程管理学了四年”。如果一个“外行”要向他们请教某个专业术语,他们有可能说:“要让你听懂这个术语,必须从另外一个概念开始讲起,这不是一天两天讲得清楚的。”
而老板们懂得的呢,似乎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东西。老板们所谈的所有的话题,最后都可以归结为“资源”、“效率”这两个最简单的词。老板们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作所为,也不外乎是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资源,周老板不辞辛劳,半夜钻进鸡笼学鸡叫;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纸张,李老板规定废纸要留下来打印背面;王老板的小舅子在银行当行长,这层关系可以拉来很多会计报表审计业务,“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所以王老板开了家会计师事务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成功如沃尔玛,其成功秘决也不外乎是通过有效地整合供应商资源和其它各种外部资源,并有效地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才有可能做到“天天低价”,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沃尔玛的成功经验中,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其所有的经营管理措施无不是根植于“有效利用资源”这一最简单的思维。
许多学富五车的人毫无作为,而很多老板仅凭“有效利用资源”这一最简单的招数就有所成就,这令很多人心有不平。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的,武功高低不在于招数多少,而要看你练的是什么招数,以及练到何种程度。如果某一招是武功绝学,而你又将这一招练到极致,无疑单凭这一招你就可以独步武林,在江湖中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老板们的这种思维方式,我将之定义为“老板思维”。
所谓“老板思维”,就是从“资源效率”的视角来看待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它关心的是如何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满足客户和消费者的内在需求。它通过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通过坚持不懈地积累各种资源,通过发现各种被低估的资源价值,通过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改善资源的配置结构,通过改善各种资源的使用方法,通过开发资源的新的用途,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的价值,来满足客户和消费者的内在需求。
“老板思维”的思维起点不是利润,不是为获得利润而想方设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老板思维”的思维起点是资源效率,是如何想方设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客户价值,并由此获得利润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获得企业的发展空间。“老板思维”的核心是资源效率而不是利润,因为利润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直接控制,不象以具体的资源效率为核心那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总之,“老板思维”最关心的不是利润,也不是企业的规模和市场份额,它最关心的是资源的利用效率。
与一般思维不同,“老板思维”关心的不是如何占有更多的资源,而是如何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满足客户和消费者的内在需求。老板思维是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思维,而不是与竞争对手争夺财富的思维;是合作共赢的思维,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思维;是经济的思维,而不是政治的思维。事实上,只有具有这种思维,才能真正地实施“蓝海战略”。
与一般思维不同,如何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是“老板思维”永恒不变的主题,“老板思维”永远不会停止对客户价值的改善,永远不会停止对成本结构的改善,永远不会停止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老板思维是创新的思维,而不是守旧的思维;是灵活的思维,而不是僵化的思维;是打破价值与成本依存关系的思维,而不是固化价值与成本依存关系的思维。
与一般思维不同,“老板思维”是客户导向的思维,而不是产品导向的思维。举例来说,正因为“老板思维”不是将思维定格在生产马车以赚取财富上,而是将思维定格在如何有效利用包括最新技术在内的各种资源来为消费者提供出行方便上,所以才能及时从马车业务转向汽车业务,并以最高的效率来生产汽车,从而使公司与时俱进。由此看来,只有具有老板思维,才能使企业适应历史的发展,真正做到基业长青。
“老板思维”听起来是如此简单,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内容,并不是什么复杂的理论,但这才是至简的“大道”,这才是老板们成功的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