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发生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随小皇帝曹芳拜谒高平陵,发动政变。司马懿命人关闭京城城门。假借太后诏,命‘司徒’桓范行中领军事,接管中领军曹羲的军队。桓范正要应命,但他的儿子以皇帝在曹爽那边,力劝桓范投奔曹爽。桓范最终改变主意还是去高平陵。
大司农桓范带着大司农印出城去找曹爽。司马懿听到后惊叹:“智囊往矣。”
蒋济则笑着说:“曹爽兄弟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桓范的计策。”
桓范见到曹爽兄弟后,劝他们带着皇帝到许昌,召命全国讨伐司马懿;有大司农印绶在手,担保不会缺粮。但曹爽兄弟都决心罢官投降,以为交出权力还可以维持奢华的侯爵生活,保存家族。
桓范见此大哭:“曹子丹(曹真)一向多谋果断。可他现在这三个儿子,简直是蠢猪!那会料想,谯国龙亢桓氏今天会因你们而将被灭族,天啊!”
桓范说的没错,他彻底得罪了司马家,身为三公却被司马家处决了。这个从东汉初年起成长起来的家族,就此沦落了。在整个西晋时期,这个家族上没出过高官,老老实实的在谯国龙亢种田读书。虽然他们仍然是庄园主,但是在政治上不被西晋重视。
岁月匆匆,这一晃便是七十年,直到永嘉之乱后,司马睿驻守江南,在琅琊王氏的帮助下,发起了统一江南的战争。公元317年,谯国发生流民叛乱,王导请其兄长王含为元帅,前去谯国平乱。
在那个士族统治的年代,每家士族在自己的庄园所在的县城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温峤建议,流民叛乱多迫于疾苦,本无心叛晋。先派谯国桓氏家族中的桓彝前去安抚,如若不成再动用军队。也算先礼后兵。
这时,谯国桓氏中的很多子弟已经南迁,其中声名最响的人物就是桓宣。王导就试着派桓宣前去安抚民情。龙亢桓氏在谯国老家拥有大量庄园,除了一些部曲以外,县内还有近半农民曾经依附过桓氏家族。(大庄园的赋税比例低)
坞主张平和樊雅分别自称豫州刺史和谯郡太守,各据一城,聚众数千人作乱。谯国龙亢桓氏在谯国根基深厚,去之前桓宣还先被任命为参军。最终张平和樊雅都派人随桓宣回建康表示臣服。至此桓宣留任谯国內史。派别人来就需要派兵跟随,多了晋室没有,少了不管用。桓宣不用一兵一卒便能镇守谯国。
乱世出英雄,桓宣到了谯国便成功说服流民,桓宣也被封为谯国內史,镇守谯国。级别并不高的谯国龙亢桓氏启动了他们家族的门阀之路。
谯国龙亢桓氏只用了两代人的时间,几乎靠桓温一人之力,便成长为东晋‘与司马共天下’的第三代门阀。本书将充分展述桓温的门阀之路。真实再现东晋名士风度。
温峤本来推荐的是桓彝,但是由于桓宣更加知名,而被王导启用。但是,那个士族社会里,士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作为江东八达的桓彝在温峤的一再推荐下,也慢慢的开始被晋廷看中。公元322年,王敦临死前想过把皇帝瘾,与东晋第二代皇帝晋明帝的争执越来越明显,战争一触即发。桓彝极力支持朝廷平叛,明帝擢升其为散骑常侍,参与朝廷的军机大事。凭着特有的智慧和能力,桓彝很快成了这位新皇帝的“智囊”人物。王敦的叛乱被平定之后,桓彝因其出谋划策的特殊功绩,被封为万宁县男。级别还是很低啊。
拥有精兵万余人的冠军将军苏峻因在平定王敦之乱时立下战功,而得到明帝信任,被封为历阳內史,保卫建康的江北门户。晋明帝司马绍活了26岁,只当了三年皇帝。他死后庾亮、王导以顾命大臣名义执政。庾亮嫌苏峻驻军离建康太近,而想将其召入京都,削其兵权。
公元327年12月,苏峻联合占据寿春豫州刺史祖约,以讨伐第二代门阀庾亮为名率兵反叛,很快天下大乱。这时,桓彝总想援助王师,拯救朝廷,于是迅速率军进驻泾县。
恰在这时,听闻苏峻叛军已攻占了京师建康。桓彝“慷慨泣涕”之际,决心坚守泾县城,抵抗叛军。此时,周围诸多州郡已降于叛军,苏峻指使他们轮番到泾县来劝降桓彝,均被桓彝一一严词拒绝。
苏峻的将领韩晃率部紧紧围困着泾县城,桓彝坚苦守城,韩晃强攻一月有余,县令江播叛节泾县才被攻破。随后桓彝被江播杀害于城中。
苏峻、祖约的叛乱,被东晋的重臣、名将温峤、陶侃率领的王师平定之后,桓彝被朝廷追赠为廷尉官衔。桓彝死时,他的五个儿子之中大儿子桓温只有十五岁,五子桓冲才两岁。
这之后,本书的主人公桓温年仅十五岁。在这个难得的太平之世,桓温和他四个弟弟与母亲相依为命,住在建康城外。白天耕种,夜晚读书。
龙亢桓氏本来有很深的贵族底蕴,他的祖先桓荣做过东汉第二代皇帝汉明帝的帝师,家族世代以儒学见长。三国时,桓范位列三公,号称‘智囊’。家族藏书很多,后代弟子都默默学习。尤其是智囊桓范写就一本《世要论》,他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全部注入这本书中。书中不仅有谋略、军事,甚至还有卦数。为桓氏不传之秘。
一日,桓温听到人说,杀死其父的江播并未战死。而是在苏峻败后投降了东晋,不仅未死,还被封为县令。桓温听到后,痛哭流涕,发誓要为父亲报仇。从此以后,每日清晨练习剑术,即使晚上睡觉时也把宝剑压在枕下。
桓温的本名取“温”字,是因为他的父亲非常佩服温峤,而以“温”字为其起名。但是小小的桓温心中最佩服的大英雄,却是在北方独立作战多年的大将军刘琨。桓温梦想一雪家仇,为国夺回中原,收复旧都洛阳,成为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元330年冬,江南的冬季格外的寒冷,体弱多病的母亲,一病不起,十七岁的桓温看得心慌,赶紧跑到镇上,去找郎中。
郎中听桓温说完病情,便对桓温说:“你母亲的病不过是胃虚体寒,今年因为格外寒冷,已经有很多人患有此症,听你简单介绍,我不用去看便知道了。”
然后,开了几副药交于桓温,又对他说:“光这些药不行,还需买几斤羊肉,连吃七天羊肉,病才会好。”
桓温谢过郎中,拿上药急急跑到羊肉店,问明羊肉价格后,吓了一跳,十斤羊肉竟然需要三贯钱。桓温急急跑回家中,召集三位兄弟,商量如何救母,获得羊肉。
四弟桓秘比较机灵,就说:“我们急用羊肉,不如先把小五抵给他们,等过两天我们去找朋友家借钱,再把小五赎回。”
众兄弟一听,吃惊的说道:“怎么能这样,万一对方不给小五吃的,我们这几天再借不到钱,岂不把小五饿死。”
小五名叫桓冲,也只有4岁,他一听此话,站出来说:“为救母亲,我同意这样做,即使你们十天借不到钱,他们也不会饿死我,他们还能把我卖出去做奴隶,来抵羊肉钱。”
老三桓豁吓唬小五:“如果我们借不到钱,他们会不会把你的肉割下来冒充羊肉?”
小五说:“那我也不怕。”
桓温流着泪对桓冲说:“就这样决定了,委屈五弟,我们一定想办法早些借到钱,尽早把你赎回。”
桓温抱着桓冲来到肉店,向老板说明情况,希望先用兄弟桓冲作抵押买十斤羊肉,五日内必定还钱。
肉铺伙计不敢做主,喊来老板。老板姓张,认识桓温,一出来便问道:“你父为国捐躯,难道国家没有抚恤你们,怎么连十斤羊肉都买不起?”
桓温说:“家父不在后,国家抚恤了几十亩土地,但是我家劳力只有我一个,最后获得的粮食刚刚够一家人填饱肚子,没有余粮。”
张老板叹道:“唉,这样吧,念在你是忠良之后,你先把十斤羊肉带走,救你母亲。至于钱,你什么时候来还都可。至于你兄弟..”老板看了一眼四岁的桓冲,摸着他的头说道:“你母亲重病,你已照顾三位兄弟,恐怕没法照顾这么小的幼童,那就把他先放到我这儿,我让内子给他做几顿好吃的,等你母亲病好了,你再来接他走。”
桓温一听,心中感激,说道:“张老板大恩大义,小弟没齿难忘。”
就这样,桓温将桓冲放在张老板家中,带着羊肉回到家给母亲炖上。
第二天,母亲连吃了两顿羊肉,果然身体稍有好转。中午,兄弟四人围着灶台闻着锅中羊肉的香味。桓云对桓温说说道:“大哥和谢奕情同手足,应该赶紧出去谢奕家借钱,将桓冲赎回。”
桓温愁道:“这两年来谢家对我们帮助太多,真是不好开口再向其借钱,不如卖掉两亩地如何?”
桓云说道:“家中就这几亩地,如果遇难就卖,将来岂不要去别人家做长工,玷污了祖上声名。再说就算要卖,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卖出的。”
谁知正说着,谢奕带着十岁的三弟谢安登门来见,谢奕一见到桓温便指责道:“兄弟,你家中有难,为何不来找我?却将桓冲抵给了肉店。”
谢奕比桓温大整整十岁,所以称桓温为兄弟。他是谢裒之子,谢鲲之侄,当年谢鲲是江左八达之首,桓温的父亲也为江左八达之一。但是桓氏在江左八达中地位最低,完全是谢鲲出于情谊照顾桓彝,两家关系极其亲密。自桓彝牺牲之后,桓温五兄弟和母亲住在建康城外。和谢家的庄园离得很近。谢裒给在家打理庄园的儿子谢奕立下规矩,凡是桓氏有难,必须相助,因此谢奕这两年经常接济桓温兄弟。也与桓温成了莫逆之交。
东晋士族执政,大名士们有自己的名士圈,一般少和中等士族拉关系,婚姻上就更不与中等士族联姻。而这些中等的士族,也经常混在一起,形成互助。从谢鲲开始,谢家对桓氏的热情照顾,将在几十年后超倍得到回报。
桓温起身拜谢道:“谢大哥,这两年来,受你家恩惠太重,无以报答。”
谢奕说:“何谈报答。过两天,袁耽要来,到时我在家中请他,到时通知你,一定要去。”
袁耽也是桓温的小哥们,只比他大五岁。但是却受到王导的青睐,刚刚二十岁出头,就做了王导的秘书,前途无量啊。
谢奕将五贯钱交给桓温,又在桓家聊了半晌,才带着兄弟谢安回府。此时的谢家虽然还不是一等士族,但是谢家在江南很会打理家务及生意,现在也已经是非常富裕的士族,谢奕、谢安的父亲谢裒还在京中做吏部尚书。
回去的路上,谢安疑惑的问道:“为何桓氏兄弟一有难,你便来救助?”
谢安还小,谢奕不能出是父亲的意思,只说:“我们救助桓氏兄弟,一来出于上一代的情谊,二来也是敬仰桓家为国尽忠的精神。”
三天以后,五兄弟母亲的病情好转,已经可以下床自由活动,桓温非常高兴。上午,桓温正在屋里读书,只听见院中有人高喊他的名字。桓温撂下书,一个箭步窜出屋子,看到殷浩正兴奋地骑在院中的小木马上,晃悠来晃悠去。
桓温不禁笑道:“这木马现在是我四弟五弟所玩之物,你比我还大,还去玩。”
殷浩哈哈大笑,站起身说道:“我也是童心未泯。”
桓温问道:“你为何事来此?”殷浩并不常来找他。
“袁耽回来了,今天中午谢奕做东,为其洗尘,让你我都过去热闹一番。因为我有车,所以通知了我,让我顺路接上你。”
桓温这才想起,谢奕曾说过此事。桓温赶紧进屋换了身衣装,殷浩也进得屋来,拜过桓夫人,之后两人坐上牛车而去。
殷浩的父亲殷羡是大将军陶侃帐下首席军师,殷浩也因此二十来岁便名扬东晋朝野,早早地就有“江东诸葛”之誉。
苏峻之乱后,虽然颍川庾氏获得执政权,但是战场的主帅陶侃和温峤也成了战争暴发户。,所以他们两人也被封为封疆大吏。温峤于去年因一颗牙齿脱落,而中风去世,此时年仅四十一岁。大将军陶侃作为荆州刺史,成为庾亮的主要结盟者,权势极重。
桓温和殷浩仅用了半个时辰便来到谢氏庄园,仆人把他们引进谢府。桓温一看,谢奕兄弟四人正围着袁耽有说有笑,众人看到桓温和殷浩进来,也都高兴起座,相拥相抱,毕竟都是一群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少了很多礼数。
寒暄之后,众人落座,谢奕命人端上酒菜,然后率先问桓温:“你母亲的病可好?”
桓温回道:“多谢大哥相助,家母的病情基本转好,请勿挂念。”
“那你把桓冲赎回来了吗?”谢奕又问。
桓温回道:“已经把赊羊肉的钱还与张老板,可是他却执意不让桓冲回来,非要让家母病好之后亲自去接。桓冲在那里玩的也非常高兴,所以我暂时没有把他接回。”
殷浩叹道:“谁说人心不古,这个肉店老板还是非常善良嘛!”
谢奕举起酒杯请大家共饮,又说道:“在座你我兄弟,都是布衣之交,将来有谁先飞黄腾达,可不要忘记众兄弟们。”
众人举起酒杯连喝带唱,好不热闹。
酒过数巡,大家都有了几分醉意。殷浩又敬酒袁耽:“彦道年纪轻轻竟然就被王丞相赏识,果然出类拔萃。”
袁耽说:“不敢当,不敢当,只是幸运罢了。我看殷浩才华横溢,将来成就会最高。”
殷浩听此说,皱眉道:“石勒已经统一北方,我朝大将军陶侃早在十多年前就有踏平北方,规复中原之凌云壮志。试想当年,刘琨在幽冀,大将军从荆州出发,定能成其功绩。可惜,王敦这厮为了自家利益,而把大将军撵到广州。如今大将军年逾七十,已是廉颇老矣。英雄凋零,拿什么与中原相比?我等还会有什么成就。”
桓温不以为然地站起身来,举起酒杯说道:“你也太过悲观。江山待有人才出,不要小瞧我辈。”
袁耽醉了,听的此话,哈哈大笑地说道:“桓温,我知道你枕戈待旦,想为你父亲报仇,做个大英雄。可是没希望了,我从江北回来的时候,听说你的杀父仇人江播已经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你连家仇都报不了,还怎么解国恨。”
桓温一听,马上蹦起,抓住袁耽的脖子喊道:“此话当真?”
袁耽醉意朦胧地说着:“当真,当真。”
桓温听完,起身冲谢奕抱拳说道:“我还有急事,告辞了。”说完,大步流星地离座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