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之先,在于识人。是否可造之才,是否可大用、重用以及用在什么位置,都基于对人的了解与把握。与其说用人难,不如说识人更难。当然了,再难的事情都有一定的原则和禁忌,识人也不例外。
◆忌以出身辨人才
公孙鞅是历史上有名的“人才”,却差点被“以出身辨人才”的偏见所埋没和扼杀。公孙鞅是魏相公叔座的家臣,尽管公叔座死前极力推荐,要魏惠王“以国事听之”,重用公孙鞅,而魏惠王却因公孙鞅是家臣的身份而看不起他,认为公叔座病得糊涂说乱话。公叔座死后,魏惠王拒绝任用公孙鞅,而一些嫉贤妒能者企图加以陷害,公孙鞅只好投奔秦国,为秦孝公所重用。结果秦国日强,魏国日弱,这与公孙鞅到秦国后充分施展其治国安邦的卓越才华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说,看人仅仅以人的出身来评价是非常片面与武断的。
◆忌求全责备
子思向卫侯推荐苟变,说:“苟变的军事才能可以统帅五百辆战车。”卫侯说:“我了解他的军事才能,但是他当年任税官收缴民税时,曾经吃过人家两个鸡蛋,所以我不能用他。”子思说:“君主选用人才,就像木匠选用木材一样,要用其所长,弃其所短。即使几抱粗的参天大树,也会有几尺腐烂的地方,好的木匠不会因为有腐烂的地方就抛弃良材大木。目前您身处战乱之世选拔得力将领,只是因为吃了人家两个鸡蛋的小过错而抛弃国家栋梁的将才,这事可千万不要传到国外去啊!”卫侯谢了又谢,说:“您的话我牢记在心。”
识人切忌求全责备,科学地对待人的短处和长处,人才是有的,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
◆忌凭个人的爱好来识人
喜好美好的事物而厌恶丑陋的事物,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在品评人才时不察明他的本质,就有可能忽略了好的方面,而把不好的当作好的。不知不觉就与对方情投意合,而不觉得对方丑恶了。如果两人的志趣不合,就会忽略对方的好处。这是受到个人的好恶之情的干扰而产生的判断失误。
汉武帝到郎署(汉朝官暑名)巡视,遇见一个衣裳不整的白发老翁,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呢?什么时候在此为郎(宿卫之官名)的呢?”老翁答道:“臣叫颜驷,在文帝时就在此为郎了。”武帝又问:“为何这么老了,仍在此当差呢?”颜驷答道:“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喜好年老的而臣尚年少,陛下喜好年少的而臣已年老,因此历经三世都没有晋升的机会,只好一直在此当差了。”
假如文帝好武,景帝喜好年少,武帝喜好年老的话,颜驷一生的机遇必定大不相同。针对颜驷生不逢时,我们一方面感叹造化弄人,一方面深刻体会到个人好恶影响识人之深。
◆忌主观臆断
有的人喜欢想当然地去识别一个人,没有事实根据,跟着感觉走。识别一个人忌主观臆想,凭空猜测,应该有一定事实依据,否则会冤枉好人。
从前有一个人遗失了一把斧头,他怀疑被隔壁的小孩偷走了。于是,他就暗中观察小孩的行动,不论是言语与动作,或是神态与举止,怎么看都觉得像是偷斧头的人。因为没有证据,所以也就没有办法揭发。隔了几天,他在后山找到遗失的斧头,原来是自己弄丢的。从此之后,他再去观察隔壁的小孩,再怎么看也不像是会偷斧头的人。
以自己主观想象作为衡量别人的标准,主观意识太强,经常会造成识人的错误与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