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看电影
“各位父老乡亲,各位村民,现在发布一条消息。今天晚上七点钟,村公所木楼里放电影,欢迎大家前来观看!”某一个夏天的傍晚,寨子里响起了这样的声音,这种用扩音喇叭走街穿寨的喊话,我们还是第一次听见,我都还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因为那时候我只有六岁,还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我还是一个没有出过寨子,也没有上学的小孩子,因为好奇,只大我两岁的三姐拉着我跑到发出声音的地方去凑热闹。我们来到了以往玩游戏的“公地坝”,只见两个穿着深蓝色中山服的中年男人站在“公地坝”中间,一人肩上跨了个军用的帆布包,上面的包盖上印着红色的五角星,另一人手上拿着个喇叭,声音就是从那个喇叭里发出来的。他一张口,说着:“今天的电影叫‘白莲花’,讲的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女英雄的故事,欢迎大家去看。。。。。。”听着声音,我好奇的问三姐:“什么是电影?”
三姐:“电影?我也不知道!应该是好玩的东西吧!要不我们去问问爸爸!”
我:“好啊!去问爸爸!”
于是我们又转身跑回家找到正要出门干活的爸爸追问了什么是电影,爸爸含含糊糊的说了一些,他说应该像小人书那样的有画画的吧,我是一点都没理解,不知道三姐听懂了没有。其实老爸应该也没看过电影,也不知怎么跟我们解说。这样更增加了我和三姐要去看的决心,因为我们好奇,都强烈的想知道什么是电影。于是当天晚上,吃好晚饭,我和三姐借着月光和寨子上一些同样好奇的小伙伴一起去了村公所的木楼前。那里已经聚集了好多人,有大人有孩子,大家都跃跃欲试的想要看电影。奇怪的是木楼的门前多了一个我从来没见过的东西,一个牵着一根黑线会发亮的“圆玻璃球”(电灯,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还不知道叫什么。)那光线可比家里的‘煤油灯’亮了很多(“煤油灯”是通电之前山村里用的照亮工具,用墨水瓶装着煤油,再插上用棉布或者棉线做的灯芯,就能照亮了。除了煤油灯还有蜡烛和火把也是当时的照亮工具,先进一点的是电筒和马灯)。‘玻璃球’下还是刚才在寨子上那两个穿着中山服的人,他们把守在木楼的门前,一人手里拿着一叠很小的纸片,一人手里拿着一些钱。我和三姐挤进人群往‘玻璃球’下挤过去。
“两毛钱一张电影票啊,凭票进场,别挤!别挤!有票!”拿着纸片的人说。他刚说完就看见寨子上的一位大叔掏出两毛钱交给了拿钱的那个人,接着拿着纸片的人给了他一张小纸片“你的电影票拿好,进去后找地方坐好!一会电影就开始了!”看到这里我才知道那些小纸片就是电影票,还知道了看电影是要钱的。三姐大概也看明白了,于是犹豫了一下,摸了摸口袋,也掏出了两毛钱交给那个收钱的人,他也给了三姐一张电影票:“你们两个孩子一张票就行了,进去吧,往前面坐!”就这样,我跟着三姐花了两毛钱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场电影《白莲花》。
进到木楼里,我好奇的看着这一切,里面没有光,已经坐满了人,我们从旁边摸到最前面的木长凳上,正前面的墙面上出现了会动的画面,一个穿着花衣服发姑娘正在山上采花,还有好听的声音,讲的都是普通话“这花真漂亮!”因为爸爸是教师,有时候在家里也教我们说普通话,所以我们也能听懂普通话,还有家里有一个爸爸买了很久的收音机,里面发出的声音也是普通话,那时我经常学里面的一个小孩讲“100866”,虽然不知道啥意思,但觉得很有趣。这墙面上的画面虽然没有颜色,但当时我已经觉得很神奇了,这画面上的人会说话会动,可比收音机里听的有意思多了,于是我和三姐都盯着画面入神的看着。当时我就想这些画面是怎么来的呢,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来,后来多看了几次电影才知道,后面有台放光的机器,画面就是由它送到前面去的,如果后面的人挡住了光线,前面的画面也被挡住了,我们看电影的时候,也有好奇的孩子故意跑到那放光线的机器前去晃动,然后看前面的画面有个黑影,觉得很好玩。往往这时,放电影的叔叔就会把孩子们赶走。但不过几分钟,调皮的孩子还会回来,我是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但却对看电影有了兴趣。以至于以后每次听到喊看电影的宣传都吵着要去看电影,尽管每次看完电影都要摸黑回家,但是我们还是很积极。而且每次都是两姐妹用一张票,虽然每次看到的都是抗日或者武装的电影,没有适合孩子的动画片,但是我们已经很满足了。感受的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喜悦、神奇。电灯,电影第一次进入了我的脑海里。
看电影之前,家里的电器只有一台很旧的收音机,那是我出生就有的,爸爸早前在县城里的三五三七厂里上班的时候买回来的。里面经常播放的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里的节目,有天气预报,有新闻,有故事,它当时在我们寨子上是个比较珍贵的物件,因为其它人家都没有。其实大小就像个文具盒,灰黑色的外壳也不漂亮,但我感兴趣的是盒子上立起来的那根银白色的天线,因为它可以伸缩,能拉长短,当时的收音机也是用电池的。当时人们的生活中除了干活还是干活,几乎没有自己的业余时间,因为大家先要解决的是自身的温饱问题,其它的不敢奢望,所以到我家院子里来听故事也成了业余时间最奢侈的事情,而爸爸的故事也大多是从收音机里听来的。除了收音机,家里用电池的就是电筒了,那时候的电筒也是银白色的,几乎每家都有两三个,它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人们在夜里都带着它到水沟边去守水,有时候家里缺煤油了还能充当照亮的灯,直到后来通电了,手电筒才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于是也就出现了有颜色的手电筒。
自从有了电影,寨子里的孩子们又多了一件感兴趣的事情,大家都把看电影当成了过年一样隆重的事情,而经常放电影的木楼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孩子们心中圣神和向往的地方。这座木楼据说已经存在了几十年,是村里人共同建造的,属于集体的财产。集体的时候是村里的粮仓,全寨人民一年的粮食都保存在里面,人们轮流守护,定时发粮,很多山寨都有这样的木楼,我们寨子上也有一个,大家都把那里叫‘仓边’。后来包产到户以后,木楼成了村寨里处理大小事务的公共场所,也叫“村公所”。文革时期的批斗会多是在这楼前开的,听妈妈说,当时她和奶奶闹矛盾,还被寨子上的人来到这里来批斗过,所以对于妈妈来讲,这电影不看也罢,因为这楼带给她的只是不好的回忆。文革过后,小木楼空了一段时间,直到放电影的来了,它又变成了‘电影院’。到了不放电影的时候它又成了小诊所,再后来拆掉了,结束了它存在上百年的历史生命。
没通电的时候放电影都是用发电机的,就是放松光束的机器。那发电机‘轰隆隆~轰隆隆!’的声音几乎掩盖了电影里演员说话的声音。我第一次看的‘白莲花’只记得了里面那个漂亮的白莲花,至于她说的什么话一句都没有记住,那时候放的电影都是黑白的,幕布大小相当于现在的二十四寸这么大。第一次看电影带给我更多的感受是神奇,神奇的是一速光照过来后幕布上怎么就出现了会说话的人呢,虽然知道那个是假的人,但是对于他们会说话觉得奇怪,当时的感觉就是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发现了新大陆般。想想还是生活在现代的孩子们幸福,他们一出生就被各种电子产品包围了,从小他们就接受了最先进的科技,感受了最好的生活,但是想想他们也挺没趣的,生活当中缺少了很多第一次的惊喜,不用动脑子去思考很多问题,因为什么都是现成的。当时,我感觉最神奇的还有电灯,一根黑线就能带来电流,一个‘玻璃球’就能带来比煤油灯和电筒更多的光亮,还不用点火,所以从小也在脑海里有了多读书的念头,总觉得多读书,就能懂的更多的知识。所以当时看的不仅仅是一场电影,在我幼小的心里看到的是科技带来的好处,是对新知识的渴求。当然,看电影除了这些神奇还有一些不好的感受,就是电影院里的空气太臭了,都是浓重的汗臭味,因为去看电影的都是干农活的朴实农民们。
电影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增长了孩子们的视野,也给山寨里的人们带来科技的体验。让他们在辛苦耕作的同时能享受到更好的文化生活,舒缓了他们在辛苦生活中的郁闷。电影也让世代生活在山里的人们看到了更多的历史和外面的生活,更加坚定了他们生活下去的决心。电影还给小小的山寨带来了新的文化活动方式,让人们也懂得新的欣赏,而不像之前只有自己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