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管着美国好乐公司30亿美元资产的副总裁艾丽莎·巴伦。20岁时曾当过一家糖果店的店员。来店的顾客特别喜欢她,总是等着她给自己售货。有人好奇地问艾丽莎:“为什么顾客都喜欢找你。而不找别的小姐,是你给的特别多吗?”艾丽莎摇摇头说:“我绝对没有多给他们,只是别的小姐称糖时,起初都拿得太多,然后再一点点地从磅秤上往下拿。而我是先拿得不够,然后再一点点地往上加,顾客自然喜欢我了。”
她抓住了人们心理的微妙的变化,一点点地往上加比一点点往下拿。心理上要舒服得多。
一个退休老人在乡间买下一座宅院,打算安养余年。
最初,一个星期很安静,但不久有三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踢垃圾桶。这个老人受不了他们发出的声音,于是出去跟他们谈判。
“你们几个玩得很开心。”他温和地说,“如果你们每天过来踢垃圾桶,我给你们一块钱。”这三个年轻人很高兴,他们使劲地踢所有的垃圾桶。
隔几天,这个老人带着愁容去找他们。
“通货膨胀减少了我的收入,”他说,“从现在起,我只能付给你们每人五毛钱了。”
这虽然使制造噪声的人不大开心。但他们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每天下午继续踢垃圾桶。
一个星期后,老人再去找他们。
“瞧,”他说,“我最近没收到养老金支票,所以,每天只能给你们两角五分。成吗?”
“只有区区两角五分?”一个年轻人大叫,“你以为我们会为了区区两角五分浪费我们的时间在这里踢垃圾桶?不成,我们不干了!”
从此以后,这个老人就过着安静愉快的日子了。
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费拉瑟曾做过一次调查研究:他们先挨家挨户找主妇在一份所谓“安全驾驶请愿书”上签名,几乎所有的主妇都答应了这项不费多少心力的要求;几天后,他们又要求这些主妇答应在她们的私人庭院里立一块不太美观的大牌子,上书“谨慎驾驶”。结果有50%以上的主妇同意了。而另一组被直接要求立牌的主妇中,只有18%的人接受了这一主意。
前者为何是后者的三倍呢?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同意提供小的帮助的人等于给自己提供了这样一种自我感觉:自己是个乐于助人的人。接着,她们就会以一种与这种自我感觉相一致的方法去行动,进而有了更多的奉献。而答应了“一寸”之后,他会养成对你说“是”的习惯,对你“一尺”的目标也很难觉察。
一天,车窗外风和日丽,大伟和珍妮的心情都好极了。
“今天我又做了件好事。”大伟把音响的声音转小,很得意地对女友珍妮说。
“什么好事?”
“你知道那个小涂吧!”
“协…涂,噢,就是你们银行柜台那个新来的服务员。”珍妮的记性不错。
“是啊!”
“那人看起来呆呆的,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大伟抿抿嘴,把一抹得意的笑容抿上嘴角:“那还用说,今天吓得差点尿了裤子。”
“真的?”珍妮的兴趣提高了。
大伟点点头说:“今天他忙昏了头,竟然多放了叠钞票在客人的钱袋里。这一叠就是5000块。”
“天啊!那他不是赔死了。能不能找得到那个客人啊?”珍妮同情地说。“就算找得到,他也不见得会承认呢!”大伟说。
“那惨了。小涂只好认赔了。”
“嘿!有我这个诸葛亮在,他惨不了!”大伟神气活现地说。
“小涂哭丧着脸来找我商量,我出了个主意,对他说:‘有存折就有客户资料,你就打电话给那个客户,对他说你不小心多给了他一万块。’”
“一万块?不是才5000块吗?”珍妮插嘴。
“别急,你听我说嘛!小涂就照着我说的打电话给客户。结果不出所料,那位客户一听,想也没想马上说:‘一万块?只看到多了5000块啊!’”
智慧人生
人的心理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就像做事一样是循序渐进的。有的人能够抓住人们的这一心理做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就是有“心机”的人,往往能够成就大事的也是这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