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与回报无关,就像慈善与金钱无关。毫无利益的付出,才是真正的奉献。
——余秋雨
余秋雨先生认为,爱不能拘泥于父母之爱、亲友之爱,而应是一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博爱。也就是对不认识的人也会由衷善待,对不干己的痛苦也会同样悲哀。
爱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它包含的范围极为广泛,比如亲人之爱、朋友之爱、男女之爱、社会大爱,等等。不同类型的爱,因为所爱对象的不同,情感的性质和表达方式自然也就有所不同,但它们必定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至真至纯的情感去祝福所爱之人幸福快乐,并亲身参与到这个创造幸福快乐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爱和对方的爱交融在一起,在一个真善美的境界中,体验生命的升华和创造。
爱是人类的美德,它常常和善良联系在一起,因为任何意义上的爱都必定包含着善良的因素。人们总是说要怀有一颗善良的心,这颗善心就是孕育爱的最基本的条件。莎士比亚曾说过“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有了这种善心,自然会对生命生出无限的崇敬与爱意,并追求人的情感和外部世界共同建构美好和谐的境界。余秋雨先生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善的承载体,因为点点滴滴的善才有了我们。我们应该来传递善良,传递大爱。在传递中,善和爱的火苗看似点燃别人,实则点燃自己。”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司马迁受辱宫刑,奉献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王昭君出塞和亲,奉献出年华和亲情;韩非子被秦拘禁,创作出《说难》《孤愤》。他们在奉献、传递大爱的同时,也名垂青史,千古流芳,收获了人生的真谛。他们也让我们明白了人类发展的真正动力——爱。它拒绝残暴,向往美好,它的力量有时可以变得非常强大,化干戈为玉帛,使邪恶之人受到感化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爱的力量被描述过无数次。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就有这样一个片段:主人公冉阿让因偷取一块面包而被判在法国南部的土伦苦役场服刑19年。结束苦难获释后的冉阿让在前往指定城市的路上疲惫不堪,他推开了当地极受人尊重的主教大人米里哀的大门。善良的主教大人收留了冉阿让,并留他过夜,却不承想,冉阿让竟然偷走了教堂的银器潜逃。当冉阿让被抓回来重新站在米里哀的面前时,主教大人善意的谎言让他幸免再次被捕。感恩于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让来到蒙特勒小城后化名马德兰,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十年后,凭借自己一手创办的玻璃首饰生产工厂,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以慈善闻名。
米里哀想过让冉阿让作什么回报吗?没有,可是冉阿让一直记得主教的爱与仁慈,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正如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到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践行仁义的方法,也是践行社会大爱的途径。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最大的礼物是宽恕,最善良的行为是奉献,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给予,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若是一味渴求回报,就会使这份快乐变成痛苦。有些时候,我们太过在意自己的感觉,却忽略了给予所带给我们的袅袅香气。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人不仅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常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实,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其实,有的时候,你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也许就会在你的人生历程中种下一个福音,而在你没有预期的情况下会给你一个回报。这并不是佛家的因果报应说,而是人之常情。
托尔斯泰曾写过一则小寓言,说有一位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这三个问题可难坏了举朝的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国王非常苦闷。
有一天,国王出去微服私访,来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借宿在一个陌生的老汉家。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了老汉家。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躲一躲吧,说着就把他藏起来了。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追兵就来了。追兵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汉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然后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老汉就关上门继续睡觉。
第二天,国王问老汉,你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你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为什么不问他是谁呢?老汉淡淡地跟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刻也不能拖延。
那个国王犹如醍醐灌顶顿时大彻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一下都解决了。老汉是在非常情况下救了别人的性命,而那个人与他素不相识。他是随时、随地地给予别人帮助,他做的事情就是最重要的。
成全别人,其实也就是成全自己。在成全别人的同时,我们不但能深深感受到一种由衷的幸福,而且也会受到他人的尊重。而我们的帮助也会像接力棒一样依次传递下去,在我们遇到困难或是感觉无助时,我们也会得到他人的成全,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自己成全别人时的那种温暖。
同情也是一种美德,它是由人们爱的本能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感情,人们往往是在同情心发挥作用的时候,做出了奉献的举动。真诚的同情可以给弱者和贫穷者以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力量,这种帮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在一个人的内心播下了爱的种子,让一个人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灾难、冷漠、自私之外,还有浓浓的温暖和关怀。这种温暖或许对给予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对被给予者来说却可以享用一生。就像一首歌里所歌颂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但是,同情不等于“施舍”、不等于“恩赐”,如果同情沾染上了这种色彩,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情之爱,而是一种表演或炫耀。我们常说“同情心”,同情只有与“心”相连,才是真同情,与“心”无关的同情是令人厌弃的,因为没有“心”的同情,往往对接受者构成了人格上的不平等。虽然有时接受者会因为生存压力而不得不接受这种同情,但在心灵上他会感受到强烈的屈辱。此外,同情之爱是一种善良而美好的情感,只有对真正需要同情的人施用才有意义。如果不明是非,不辨真伪地滥用同情,不仅会危害社会,也会害了自己。《伊索寓言》里农夫和蛇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对大奸大恶之徒滥施同情,虽然你是发自真心的,但对方却会借助你的同情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会适得其反,失去同情之心的意义。
在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冷漠、自私、残酷,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坎,阻碍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时,爱就是克服冷漠、自私、残酷的强大的内在力量,只有通过它才能真正达到美。余秋雨先生说过:助人不应随着他人的沉默而沉默,不能因群体自私的脚步而停步。
人的一生,不可能孤立于社会和他人,他需要来自他人的关爱和帮助,同时他也要为他人付出自己的爱。我们每个人都会沐浴在真正的爱中,小时候被伟大的母爱所笼罩;长大后渐渐被朋友之爱、师生之爱、社会之爱所推动、所鼓舞,再后来又会被异性之爱所吸引,进一步发展为美好的爱情……但你或许没有想过,在所有的爱中,还有一种和人类互助本能最为相关的——人类之爱。
茫茫人海,大千世界。人类永远在互相帮助的氛围中进步与发展,因此,爱作为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也不绝不是说说而已的美好言辞,它应该更加具体、真切地落实到日常生活的互助行为中去,去关爱每一个你认识或是不认识的人,同情他们,为他们擦干生活所带给他们的眼泪。如果我们都可以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奉献出我们的一颗爱心,如果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快乐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他人,如果我们都能以一颗真挚善良的心为全世界的人类祝福、祈祷,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多么美好!幸福的香味、关爱的暖意将会把我们萦绕。
回望我们生活的社会,生命中有不少匆匆过客。但是人们却不曾忘记留下自己的一份爱、一份帮助。内心的丰厚积淀来自爱,美丽也会因为爱而散发到全身。有爱,才有奉献;有奉献,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美丽。这个世界需要爱,需要美丽,它作为人类一种普遍的伦理原则,是一个人对社会、人类、自然最基本的情感态度,它在我们生命中播种、萌芽、生长,使生命具有了诗意的美丽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