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自我感觉良好”并非是“对自己满意”,而是自以为是,自以为要是他承认自己是世界第二, 那是因为没有世界第一。在网上看到一位美国人说,在他眼里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美国人和想成为美国人的人;一位女士说,在她眼里世界上只有两种男人:娶了她的男人和想娶她的男人。
这样的自我感觉显然少了一点自知之明。除此之外,自我感觉良好还有一些别的原因:
有的是因为无耻。有位最终被判死罪的公务员在被收审期间,仍然滔滔不绝地声称“如果不让我为人民服务,这是人民的损失”。(参见2月19日《新华日报》)
有的是因为昏聩。有位穷县的县官决策投资过亿建十里“牛街”,一心要夺牛雕塑和牛图案地面砖规模、数量两项世界纪录,以期“五百年后考古学家考到我”。 (参见2月1日《扬子晚报》)
有的是因为自卑和虚荣。上台讲话必先背一段古文或古诗,然后一定让听的人回答:你们会不会?其实跟了他几回就知道,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他背的古文古诗永远是那两篇;发布论文,题目是吓人的“新见”、“创见”,意气风发地讲了半天,却不过是妇孺皆知了上千年的陈词滥调;某年参团出国,有位仁兄开口闭口少不了“yes”、“no”,让大家以为他精通该国语言。但上厕所他却总是走错门。其实事先带团的人已经悉心关照过一个小窍门——不懂该国语言的人只须记住该国的“男”字是三个字母,“女”字是五个字母。这位仁兄恰恰记反了。
更多的情形,自我感觉良好是因为无知。
因为生性的浅薄,笔者从小到大记不清有多少回因为自我感觉良好而自作聪明而当众出丑。好表现,好卖弄,好争论,好抢风头,非赢不可,自己永远对,别人永远错,可结果却常常证明自己是错的一方。尽管后面总有一帮跟屁虫,但那不过是像福尔摩斯说的:“笨蛋虽笨,总有更笨的笨蛋为他喝彩。”长大了,多了些见识,渐渐有所收敛,但有时还是难免露出马脚。
有一回去庐山看望参加全国文学评论界年会的闫刚老师,随他们游览白鹿洞书院。书院的碑廊有不少古人留下的作品,许多人在拓片。来自全国各地的诸多名家正静静地欣赏着,我忽然指着一方碑说:“这幅字tuo(拓)的人最多。”周边的几位先是一愕,继而礼貌地一笑。过后闫刚老师轻轻教我:“那个字在这里应该念‘ta’。”
我的脸“腾”地一热。让我难堪的不只是当众出丑,而是发现自我感觉良好根性的顽劣。
自我感觉良好的另一种表现是总觉得别人特在乎自己,特注意自己,特把自己当回事,而事实上满不是那么回事。
美国的沃尔特达母罗施二十多岁就当上了乐队指挥,颇自负,以为没人能取代自己的指挥位置。有一天排练,指挥棒忘在家里,他正准备叫人去取,却听有人说“没关系,在乐队借一支就行。”果然,一下子就有大提琴手、首席小提琴手和钢琴手掏出的三根指挥棒递到了他面前。他猛然意识到,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是不可替代的。自己并非必不可少的人!此后一旦飘飘然,马上就会有三根指挥棒在眼前晃动。
以为别人把自己特当回事,往往是自己把自己太当回事而发生的错觉。
记不起是在哪个地方看到冯玉祥将军的题字:“卑以自牧”。很多年过去了,还一直记得那厚重端庄的笔画。这话出自《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牧”者,养也,守也,卑以自牧说的就是谦卑自守。以冯将军那样的地位和声望还如此强调谦卑,自然就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
这是一个张扬个性,自我推销,追名逐利的时代,自我感觉良好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但我以为,古人所以“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不是没有道理的。《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反过来,在上面或是高处咋咋呼呼的只能是小溪小涧了。
自我感觉良好,如果作为一种自信,当然没有什么不好。不过,那是一种从内心自然发出的无声的光辉,而不是自我夸张的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