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泾县宣纸
不久前,《人民文学》杂志社组织往宣纸之乡的安徽泾县采访。宣纸是国宝之一,我自然是欣欣然应约前往。
宣纸之被冠以“宣纸”之名,已有千年以上了,其本身的产生显然更为久远。民间传说,东汉蔡伦身后,弟子孔丹出于缅怀,发念造出最好的纸,为蔡伦画像。在一峡谷溪边,偶见横卧溪上的青檀树,经流水的终年冲洗,树皮飘散如缕,长而洁白,遂取以造纸,筚路蓝缕,终至功成,这就是后来的宣纸。宣纸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书画艺术的发展,功莫大焉。其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书则骨神兼备,画乃异彩飞扬,最能体现中国书画艺术风格。加之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有千年之寿,使古来多少丹青妙笔、珍本墨迹至今依然清晰如初,光耀千秋。因而好之者遍及朝野,风雅如南唐后主李煜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为当时宣纸中的珍品。
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泾县,但早期泾县附近的地区也有这种纸的生产。从宋代始,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故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
这自然不会是偶然的。
我们在安徽泾县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的生产基地目睹了几个主要环节,完全手工的制作,是一种体能的挥洒,也是一种艺术的美。
宣纸的传统做法共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生产周期长达三百多天:将青檀树的枝条先蒸,再浸泡,然后剥皮,晒干,加入石灰与纯碱或草碱再蒸,去其杂质,洗涤后,将其撕成细条,晾在朝阳之地,经过日晒雨淋变白,然后把加工后的皮料与草料分别进行打浆,加入植物胶(如杨桃藤汁)充分搅匀,用竹帘捞成纸,再刷到平板上烤干,剪裁后整理成张。如果细分,则工序超过百道。其中保密工序,更不为外人所知。
宣纸生产单是整个工艺过程就可列为世界名物之一。每道人工工序之外,还需日光漂白以达自然天成。故宣纸的形成乃是“水火相济,日月光华”之功。
泾县能造出大量的优质宣纸与泾县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形、地貌等天然因素息息相关。这里具备了生产宣纸所需的最为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条件。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大部分是喀斯特中、高丘陵,为宣纸原料之一青檀的种植提供了理想的种植地。宣纸的自然漂白也依靠喀斯特山地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泾县粮仓的河谷平原为宣纸生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优质沙田稻草,与普通稻草相比,沙田稻草成浆率高、纤维韧性强、不易腐烂、提炼白度即自然漂白可达最佳状态;
竹制捞纸帘的编织决定宣纸的质量优劣,宣纸的花色品种如螺纹、龟纹、单丝路、双丝路等,在编帘时就应确定。而用以编帘的泾县苦竹,恰不易腐烂,不吃水;其长者可达二丈有余,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易于剖成细篾;
泾县年无霜期有250天左右,常年气候温和,光照与雨量充沛,为宣纸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光照和水源;
宣纸生产用水极为讲究,所有工序取水必须清澈干净,无杂质,无污染。泾县乌溪水清若醇酒,甘之如饴,颇为神秘的是,上游两股水一条含淡酸性,另一条则含淡碱性,两股水都含有大量微量元素,此地宣纸因之而不同凡响;
泾县更有造宣纸的悠久历史。宋末元初,泾县曹氏一族就已是宣纸业的佼佼者,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元代山水画派提倡的山水泼墨写意的豪放技法,大大刺激了宣纸业的发展,因为宣纸正可为此画法提供最理想的载体。宣纸能独特地体现出质感、量感和空间感,使书画灵气充溢、意境深远,墨分五色而凝神,弥散其韵而达万变。其自身的艺术性与中国书画艺术冶于一炉。现珍藏于故宫的唐人韩晃所作的《五牛图》和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均以宣纸作画。当代大画家李可染造访泾县,曾满怀感激地对宣纸工人三鞠躬。由明至清,泾县宣纸业长足发展。康熙进士储在文游泾县时作《罗纹纸赋》:“若夫泾素群推,种难悉指,山陵陵而秀簇,水汩汩而清驰,弥天谷树,阴连铜室之云,匣地杵声,响入宣曹之里。精选则层岩似瀑,汇徵则孤村如市。度来白鹿,尺齐十一以同归;贡去黄龙,篚实万千而莫拟。固已轶玉版而无前,驾银光而直起……越枫坑而西去,成夸小岭之轻明;渡马渎以东来,并说澶溪之工致……”当时此间宣纸业的繁荣,可以想见。1886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宣纸夺得金质奖章。清光绪末年,宣纸在上海纸张比赛大会上名列第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政府在遍访宣纸世家后,选定泾县城东乌溪建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宣纸生产厂家。此后,宣纸业得到空前发展。安徽泾县宣纸厂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宣纸厂,曾保持了三十多年的独家经营史。进入八十年代后,宣纸品种的恢复和开发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1979年、1984年、1989年 “红星”宣纸三次蝉联国优金奖。至九十年代,改制定名的“中国宣纸集团公司”成为泾县宣纸行业的龙头,年产量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泾县宣纸覆盖了全国各大中小城市,远销日、韩、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以及部分欧美国家。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扩大,集团根据不同的民族习俗和消费层次,有计划地研发新、奇、秀品种,向宣纸制造的极限挑战。2000年后开发了丈八、两丈宣,其中两丈宣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特地为某些客户专门加工的宣纸更是不计其数。泾县由此有了“宣纸之乡”的盛誉。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的“红星”牌宣纸商标于1999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红星牌宣纸被确定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于2006年被国家批准为中华老字号。“红星”宣纸被确立为行业理化标准范本。
历经岁月的淘洗,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生产的宣纸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的一种象征。
像许多名牌产品都难以避免的一样,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生产的宣纸遭遇了假冒的困扰。许多商贩拿着劣质宣纸冒充红星宣纸游走江湖,或四处兜售,或交换书画作品转手获利。公司负责人为此而疾言厉色。当我听到江西操此类营生的商贩首在被斥责之列的时候,不由为同乡的不轨深感愧赧。
然而,我又想,一种品牌之被假冒,某种程度上不也正表明了这品牌的价值?如同我们一行中这帮写小说的,一流作家如蒋子龙们的作品会被抄袭盗版,末流如我者的拙劣文字就决无此忧虑。
造就一个有名气的品牌,有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技艺也许就足够了,但要造就一个品牌的品格,则必须完成一种人文精神的升华。
一个品牌的品格,实际上是一种气度,一种境界。而王者的气度和境界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专注于坚守、巩固、发展自身的无可替代的优势,而不为浮泛的利害左右;是从容、自信、雄视天下,而一任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愿安徽泾县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真正成为我国宣纸行业的王者!
临别泾县,写了几行押韵的文字,已表上述祝愿的诚意:
叮叮杵韵出曲涧,
造化功成纸千年。
自古丹青称国色,
三躬不负此泾泉。
呈现石头的生命
——青田石雕
秋日午后热辣的阳光将葱郁的封门山照得明暗分明。我们跟随当地的石雕名匠一头钻进深深的“封门青”矿脉石洞,来与石头进行一次灵魂的约会。
“封门青”为青田石上品,其矿脉细,扭盘曲折于坚岩中,量奇少,色高雅,质温润,性中庸,是所有印石中最宜受刀者。其色彩天然,无人工可造,亦无他石能仿。青田石中,“封门青”、“灯光冻”、“兰花青”与田黄,鸡血石并称为三大佳石。田黄、鸡血石色浓质艳,品相富贵;“封门青”则清新素雅,有隐逸淡泊之风。故人视前者为“物”,后者为“灵”,世称“石中君子”。
不断的水滴,从洞顶悄无声息地滴落。山风不知从何处穿入,埙一般的,如泣如诉。我们似乎穿越时空,留下倏忽的足迹。大自然的千种奇妙平添了几分神秘,石洞应该是有语言的,之所以听不到它的腹语,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相识。
润滑的石头,冰冷但有脉息。无声的生命,浓缩了多少轰鸣与喧嚣,在沉默与孤寂中孕育自我。千万年固守深山的凝聚,是为了更有力的释放。远古的梦幻,染上多姿多彩的纹理,等待着有一天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生命。
我们走在深深的巷道,仿佛听到了磅礴而柔情的声响。
寻找生命的人群早已出现。他们不问寒暑,不问岁月,忘记山外的纷繁和荣华,用血肉之躯,胼手抵足于峭壁坚崖,用简陋的铁器,将山体挖空,沿着石壁寻找奇迹。然后,从街市的石板路到庙宇宫殿,从石磨石槽到石雕石碑,山石以另一种形态出现。当这些历史遗存今天依然闪烁美丽的时候,我们徜徉其间,所感受的正是他们在石头里绽放的心情。
石从深深的洞中走出,灿烂的阳光下,一条条奇异的花纹,放射着绚丽的光辉,写满了幻想。即便眼睛昏花如雾,这时也会晶莹明亮。
石头走出大山,于是大山里的神话,传遍世界。
青田石是一部巨著,早已成为全人类的宝藏,拥有无数拜读者,各种肤色各种语言的人们通过它了解青田,了解中国,了解东方文明,了解炎黄子孙跋涉的路程。拜读它,了解什么是历史的标志;熟识它,感悟什么是真正的永存。滔滔瓯江流经青田,两岸陡坡上,酒吧连成街市,飘散着浓浓的咖啡香气。青田半数以上的儿女,远涉并客居欧美,带去了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带回了流光溢彩的异国情调。
石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开山之祖。石与人有不解之缘。石的“命”石的“性”与人类的文化共生共存。
石是星球上阅历最深者,无尽时空,世事万象皆如轻烟散尽,唯石汲日月精华,聚山川灵气。天工造物,无声而平实恬淡,凝固而悠远恒久。作为大自然的瑰宝,石经过宇宙震荡的洗礼,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女娲炼石补天,盘古骨骼化石造乾坤、精卫衔石填海、夏禹凿石治洪……人们在石头中寄托了情操、个性和理想。一方美石在手,可领略天地之精气日月之光辉。
地球致密而坚硬的岩石圈,构成了作为陆地的稳定台地。造物以之撰写地球的历史,人类以之撰写自己的历史。石头是大地上丰厚的纸张,一个民族用它表达的内容,比它用诗歌、绘画、舞蹈和音乐语言加在一起还要多,还要深刻。历史上没有雕刻的民族一定是浅薄的,而且也一定是瘦弱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史,也就是一部漫长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石文化史。
“最坚者石,最灵者人;何精诚之所感,忽变化而如神”。白居易的感慨完全适用于青田石雕。
在青田,我被那些巧夺天工的石雕强有力地震撼。打动我的不仅是技巧,而是对呈现石头固有生命的追求。
石雕艺术就是呈现石之生命的艺术。独一无二的石料、巧夺天工的造型和精雕细凿的刀法,使每一块石头各自呈现出生命的形态。艺人们因石生情、因材命题、因色取巧、因形构思,保持原石天然的形状,依势造型,抓住对象的精髓,利用石头本身的纹理、颜色,精巧布局,精心雕刻,其详略、动静的结合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逼真而传神,让人不忍触摸。作品把不能观察到的背后也揭示给了我们。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外部形式的魅力,更有内在的张力。那样的生气周流、气韵自足,静穆、坚实、充满芬芳的生机。生命独立于它所表现的物象,艺术符号的诞生自然天成。
生命的美在瞬间闪现,却经过了无数时间的磨炼。一石一世界,需要独具慧眼。用刀锋剔去层层石璞,其实是艺术家对世界的一个意味深长的叩问。
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生命密码。用心与石对话,就能渐渐地听懂石的语言,就能透过繁富的色泽和纹理,发现每一块石头中蕴涵的独特生命景象,就能充分利用石形石色石理,捕捉住细微的情感和多姿的情态,于一动一静中咀嚼人生的况味。因了独特的观察、独特的发现、独特的想象和独特的技艺,石的生命之花由之绽放,石便有了永远站立的生命意义。石头以灿烂的生命装饰了世界,在永恒的时间里,牵挂起一片风景。
面对青田石雕,就是面对漫长的历史,面对无数人用心血和生命、用天才的构想和创作完成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艺术创造本身就是一种愉悦,是对生命品尝的快感。
雕凿石头,其实也在雕凿自我。
这些超拔的艺术之手,领受石的恩赐,报之以心血与智慧。对石头的情有独钟和自觉感知,使他们无视时间的更替和季节的变化,在先祖认定的这块群峰连绵、碧水苍苍、温润如玉的地方,任蛛网般的额纹和霜雪般的鬓发在时光里枯竭,安详沉着地同时将自己的灵魂铸入到石头的生命中。
他们的生命也便永久活在这有血有肉的石头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