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园博园沉思
是一场好雨:仲春时节,烟一般地,飘然而下,无声无息。而被笼罩的一切:榕树、桉树、棕树、凤凰树、三角梅和睡莲,青草丛、卵石路、巨石、雕塑、亭台楼阁、桥与牌坊,若隐若现,却又湿漉漉地透明。一切都因雨而变得朦胧,一切又因朦胧而变得明亮。所有的尘埃都在雨中消失,所有的躁动都在雨中止息。留下一片浓郁的绿,一片纯净的蓝,一片清洁的心情。被洗涤的灵魂从身体里飘飞出来,在雨中,轻舞飞扬。到处是春的消息,到处是蓬勃的生命的律动。
全世界还没有哪一个城市能像厦门这样,一口气拿出了6.76平方公里的黄金宝地,兴建这样一个崭新的千姿百态而又内涵至深的城市园林区域。用两年时间,主事者充分实现了他们的意愿——“为厦门再添一个鼓浪屿”!
是一个好去处:喧闹与静谧、丰富与简约、现代与传统、标新立异与古色古香集于一身——喧闹者花卉,静谧者路径;丰富者其形,简约者其神;现代者理念,传统者意蕴;标新立异者风格,古色古香者品质。
五个展园岛、四个生态景观岛和两个半岛,由形态特色各异的十五座桥梁构建起彼此的互动,自然形成众星拱月的多岛结构。三十多座玲珑小桥遍园散落,不同流派的园林风格融为一体。洁白的园门像展开的翼羽;蕴珍桥的竖琴诠释着第二琴岛的美丽;花草紧裹的展馆像正发芽的种子;岭南园雕塑了北地的骆驼;江南园尽是亲水的雅居;清潭上的小石条穿过荷花,成群的红鲤在荷叶下游动;这边花丛是白色的雪野,那边花丛是红色与黄色的海洋:淡黄色的小翠竹是护花使者,兰花或四世同堂,或三足鼎立,或相依为命,或独树一帜;古镇、古船、古戏台、古庭院被河道巧妙隔开;当铺、酒馆、染坊一应俱全;私塾先生教童子背书;古装男女娶亲拜堂;侗族鼓楼一柱耸立;兰州水车巨轮倚天;北方区一展帝王尊贵;闽台岛尽显骨肉亲情;嘉园馆的三角梅五彩斑斓;闽西苑的土楼是世界民居奇观;国际园的风车随风轻转;赤道上的茅草屋在狮身人面像前蹲伏;现代园的澳门馆布置精巧;香港园的设计水韵灵动;公共园的小天使闭目凝神,聆听世人祷告;浩洁桥上的月光环碧绿晶莹,期待人民的福祉与团圆;矗立在这一切之上的是八角塔楼杏林阁,以五十多米的高度雄视海天,是整个园博园的标志,也是新世纪厦门风貌的代表。
太多的赞美与感叹,使园博园一问世就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而最触动我的是其中的中华教育园。这该是国内唯一一个以教育为主题的文化园区,中华教育的演化脉络、特点与成就,教育家的人格风范以及中华文化的独特风韵、悠远与厚重,像一幅辉煌长卷,庄严,肃穆,于此徐徐展开。
一颗颗雨滴串成珍珠在殿堂青檐上垂挂,一支支无语风荷在小桥流水中酽醉了花容,一曲曲古筝琵琶轻拢慢捻婉转叙话大音希声,一首首唐诗宋词峨冠博带低吟曼唱遍地风流,一盏盏照亮人生道路的灯闪闪发亮,一把把遮挡世俗风雨的伞悄然张开,一翦翦飘丝透过红尘透过心灵,一瓣瓣心香穿越远古穿越未来,一缕缕追溯鸿儒先哲的思绪攀成藤蔓,一簇簇传承文明薪火的豪情熊熊燃起。
真是不可思议,在这座充满了喧腾与繁华的海峡西岸中心城市,竟掩藏了这么幽深与纯粹的宁静与天然。大道经天,斯文纬地。煌煌历史触手可及,不再苍茫;泱泱国粹扑面而来,那么亲切。
我对厦门的最初印象来自小说《小城春秋》,其中你死我活的故事早已淡忘,倒是记住了一个细雨沥沥、海腥飘摇的渔岛小城,后来又读到鲁迅的《两地书》,他对厦门是那样地缺乏好感:“硬将一排洋房,摆在荒岛的海边上”,“永远是这样的山,这样的海。便是天气,也永是这样暖和;树和花草,也永远是这样开着,绿着”,“此地的生活也实在无聊”,之类。他因此在演讲中疾声呼吁青年学生建造地上的“乐园”:“你们穷的是金钱,而不是聪明与智慧!”。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借在东海舰队写作的机会,我初访厦门,印证了作家久远的描述。而二十五年后的这回再来厦门,一切已如隔世。而今的厦门,与我上次来时相比,GDP增加了182倍,工业总产值增加了297倍。驱车夜入鹭岛,恍若进入异彩缤纷的海市蜃楼,我的表情只有一种,那就是瞠目结舌!
应该说,鲁迅先生的呼吁是一个先知的预言。厦门人正是依靠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在一个变革和创造的时代,果真“建造”起了“地上的乐园”,不仅仅是摆脱了“金钱”的“穷”,而是把厦门变成了“金钱”的海洋!而这“聪明与智慧”最令人鼓舞的表现是,人们在创造物质奇迹的同时,如此虔诚地建造了供奉国家民族精神血脉的圣殿——园博园的意义远不只是“再添一个鼓浪屿”,而是承载了中华文明道衍千秋的神圣!
是一场好雨。是一个好去处。园子很静,落红有声。草叶沁出漫天碧绿,花枝擎起含苞蓓蕾,密雨从容融入泉池,涟漪悄然泛起。忽有清纯鹭鸣,穿插雨中,宛如天籁。海天清新如洗,步履轻松惬意,每一个细胞都在深深呼吸,而目光早已濡湿,带着被浸淫的柔润。千古的风华,千古的精髓,千古的雨露,滋养着并将永远滋养一个正在复兴的伟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