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所取,和而不同
【孔子睿语】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睿语今读】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和”是职场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孔子在这里所主张的君子之“和”,是在承认对立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从而使双方共生、共存、共发展。这一“和谐”的思想,不仅可以用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也可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职场中,人们往往因为“关系”而混淆是非。如朋友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即使这种事关乎道义,很多人也选择“打哈哈”糊弄过去,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他们是不会抹开面子去为是非争个脸红脖子粗的,这其实正是一种对人对己都不负责的态度。如果因此导致别人或集体的利益受损,则难免有同流合污之嫌。这是正人君子所不取的。
宋代的开国功臣赵普,在原则是非问题上,常常与皇上发生争执,但无论何时,他都始终坚持“和而不同”的做人做事原则。
赵普原是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曾与赵匡胤等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以后他又参与制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帮助太祖、太宗二帝一统江山。
赵普从小就学习官吏办事的方法,但读书不多。做了宰相以后,宋太祖常劝他多读书,到晚年时他总是手不释卷,常常一回到家就关上房门,从箱子里拿出书来读,一读就是一整夜。第二天处理起政务来,总是果断利落。别人谁也不知他读的是什么书,到他去世以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只有《论语》二十篇,因此,后人传说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历代做宰相的人,多数都为私利着想,一切言行都要讨皇帝的欢心,不触怒皇帝。赵普却把治理好国家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在与皇帝发生分歧时,只要他认为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国家,就犯颜直谏。
有一次,赵普举荐某人做官,宋太祖不肯任用。第二天,他还是举荐那人,宋太祖仍然不肯。第三天,他又向宋太祖推荐那人,宋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扔到地上,赵普脸不变色,也不辩白,跪下来拾起奏章碎片就回家了。过了几天,他又把被撕碎的奏章贴好,再次像以前那样上奏,宋太祖终于醒悟,就任用了那人。
又有一次,一个大臣应当升官,宋太祖素来不喜欢那人,不同意。赵普坚决提升那人官职。宋太祖发怒说:“我就是不给他升官,看你怎么办?”赵普心平气和地说:“刑罚是用来惩罚坏人的,赏赐是用来酬劳功绩的,这是古今一致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刑赏,怎能因为您个人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宋太祖气极了,起身离去,赵普就跟在后面。宋太祖进了皇宫,赵普就站在门口等候,等了很长时间,直等到宋太祖允诺了他才离去。
宋太宗时,赵普再次担任宰相。宋太宗因为听信了弭德超的谗言,怀疑曹彬不遵守法度,要处罚曹彬。赵普知道曹彬冤枉,就为曹彬辩解,并且予以担保,使事情真相大白。宋太宗知道真相后叹息说:“我听断不明,几乎误了国家大事。”之后,他对待曹彬一如既往。
当然,赵普不是普通人,他做事“和而不同”的出发点是社稷民生。我们作为普通人,虽然也许不能有这么崇高的意图,但凡事坚持原则,力避同流合污,还是应该能做到的;否则,一旦流于“同而不和”,将会互相损耗。
【智慧品悟】
凡事应坚持原则,避免同流合污。
做一个“争”君子
【孔子睿语】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
【睿语今读】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射是“六艺”之一,代表军事训练。当射箭比赛开始的时候,彼此间对立行礼,表示对不起、礼让,然后开始比赛。比赛完了,不论谁输谁赢,彼此对饮一杯酒,赢了的人说:“承让!”输了的人说:“领教!”
孔子讲这一件小事,意在说明,不论于人于事,都应该争,但是要争得合理,所以“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就是争,也要始终保持君子的风度。
面对竞争,得理不让人的人在孔子眼中算不得君子和有仁德的人。他在《论语》中还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的话。
在现代社会里,最能体现竞争精神的莫过于体育比赛了,可最讲究规则的也是体育比赛。体育比赛的规则中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保护参与者,防止竞争变成恶性竞争、双输的竞争。比如说,足球比赛中允许合理的身体碰撞,但不允许故意踩人、绊人、伤人。球场伤人并不能带来成绩的提升,只会带来对方的报复,让自己也遍体鳞伤。
上世纪70年代,球场暴力成风,几乎毁掉了足球运动。球王贝利曾表示要退出世界杯。可见,不顾规则、不讲礼节的粗暴竞争,导致的只能是双输的结局。英国著名球星莱因克尔,在球场上充满谦谦君子之风,他是英国足球史上最伟大的前锋之一,进球无数,但却从未得过一张黄牌,他因此誉满天下。莱因克尔讲究礼数,讲究规则,并没有影响他的成绩,反而使其声名更著、成就更大。
鲁定公十年,齐鲁两国国君在夹谷相会,孔子任鲁君的相礼(相当于今天的司仪)。会盟时,齐国以奏四方之乐为名,刀枪剑戟,鼓噪而至,企图在乱中劫持鲁君。孔子见状,立即登上盟坛土阶,两眼直视齐景公,以礼怒斥。齐景公心知失礼,只得将这班人马斥退,并表示歉意。孔子赢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在双方最后缔订盟约时,齐国突然增加一条规定:在齐国出征时,如果鲁国不派300乘兵车相从,就是破坏盟约。这显然是要鲁国无条件地承认自己是齐国的附庸国。当时,齐强鲁弱,这一条难以拒绝,但孔子又不想无条件接受,所以,他立即提出了另一个新条款:如果不把齐国侵占鲁国的汉阳归还鲁国,而要鲁国出兵车,也是破坏盟约。这使齐景公很难堪,会后只好把占领的汉阳地区的郓、灌、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又赢得了第二个回合的胜利。孔子对这样无礼的对手都能以礼相待,做到“其争也君子”,真是真真正正的君子。
我们同事之间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会有利害关系,但长远利益是一致的,何况同事之间除了竞争关系还有朋友与协作的关系,怎么就不能做到正大光明地良性竞争呢?
【智慧品悟】
不论于人于事,都应该争,但是要争得合理。
和气就是生产力
【孔子睿语】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论语·为政》
【睿语今读】
孔子说:“偏执一端,去攻击那些与自己不相同的思想言论,是会造成害处的。排斥异己,最终的伤害会要着落到自己头上。”
芸芸众生,观念立场千差万别,人的愚蠢正表现在只因看不惯不同面孔而相互争斗的可怜行为上。世界因不同而丰富,因不同而精彩,因不同而稳定,因不同而厚重。与其在对对方的强行塑造中寻求统一,不如在对彼此差异的包容中达成共识。
传统的中国文明留给我们很多文化心理,它们深入我们的骨子里,不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每时每刻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社会交往。传统文化心理的一大特征就是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崇尚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在多样性中获得统一。
然而,“独行侠”式的员工本身就拒绝和团队的融合。特立独行与个性是很多现代人的标签,但他们孤芳自赏,与团队格格不入,无法将众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
英特尔的CEO安迪格鲁夫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有许多人对此很赞赏,这和美国崇拜个人英雄主义的情结有极大的关系。可这在中国未必受到尊崇,在中国的文化观念里,从来都讲究团体作战,利用众人的智慧来达到和谐共赢的彼岸,其实这也暗含了当今世界的竞争走向——竞争的至高境界是和谐的共赢合作。在一个依靠团队打天下的时代,仅凭个人的力量已经很难取得胜利。在中国式的企业里,“独行侠”、“偏执狂”将很难生存并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因此,在职场中,我们必须融入自己的团队,只有企业发展了,个人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己”,他是不赞成我们走极端的,只有让自己的做事观念、工作方式和行为准则符合团队合作的需要,我们才能享受到团体作战带来的益处。
与安迪格鲁夫一样,美国苹果电脑的创始人之一乔布斯也是一位“偏执狂”。他才能卓越,但恃才傲物,与周围的同事格格不入,如此偏执的个性让苹果公司在竞争中吃了亏,最后企业不得不忍痛割爱,解除乔布斯的职务。在西方,许多管理界人士越来越意识到东方的智慧中所宣扬的和谐理念,人们纷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并大力借鉴到管理行为中来。许多人认为要摆脱企业中存在的困境和问题,只有在儒家思想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中,才能寻找到真正的出路。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访问美国的时候,曾经被问及“你觉得美国人与日本人哪一个更优秀”的问题,他当时很为难。因为他如果说美国人厉害,这有悖自己的民族尊严;但是如果说日本人厉害,又会伤害了美国人的感情。最终松下幸之助是这样回答的:“如果说一个日本人遇到一个美国人,他不是美国人的对手;十个日本人与十个美国人相比就会旗鼓相当;一百个日本人在一起与一百个美国人相比,那么日本人一定会赢得胜利。”这就是团结的力量,也正是那些以孤高自许而不愿融入集体的人所应该学习的。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古老的箴言向我们昭示常新的意义。放弃个人的特立独行,把自己融入团队中来,我们才能拥有发挥才华的舞台。
迪斯尼公司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娱乐王国,与其他企业不同,它又是创意工业的基地。这里融合了从导演到摄影、绘画、剪辑等工作不同却又相互联系的团队成员。为此,建立上下级、同级之间的融洽合作关系显得异常重要。为了完成一部优秀的卡通片,制作动画片的总裁、经理和董事会副主席等人要一起讨论来自各个部门的意见,从而确定最佳方案。接着,他们要与导演、艺术指导、幕后指挥等一线工作人员具体讨论动画片的制作与构想,直到双方意见达成一致。在整个过程中,领导之间的层级关系淡化了,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彼此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实现良好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