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战多面手:驱逐舰
驱逐舰是装备多种导弹、中小口径火炮、鱼雷和深水炸弹等威力强大的武器,用于攻击敌飞机、导弹、水面舰艇、潜艇及陆上目标,航速较快的中型水面舰艇。它在海上舰队护航、巡逻、侦察、警戒、封锁、布雷和支援两栖战等多项使命中,均可担当重要角色,因此被人们称作“海战多面手”.
早期驱逐舰的诞生是与鱼雷艇的出现密切相关的。但在100多年的发展演变中,驱逐舰的种类、型号已相当繁多。如果按排水量划分,可分为大型驱逐舰、中型驱逐舰和小型驱逐舰。
现代驱逐舰虽属中型舰艇,但其发展历程与当前的发展趋势与大型水面舰艇航空母舰、巡洋舰一样,也是向大型化、高航速、大续航力、强武备和多用途方向发展。如,有的大型现代驱逐舰的满载排水量已达到8500吨;有的驱逐舰航速达到38节;用于远洋活动的驱逐舰的续航力已超过6000海里,自持力达到50昼夜以上。
现代驱逐舰具有良好的不沉性,可做到任意相邻三舱破损不沉不翻,并且防护力也大大增强,具有较强的抗打击性能。现代驱逐舰不仅有良好的防敌机、敌舰攻击的能力,而且具有防生物、防化学及防核攻击的系统。
2.永不沉没的“拉菲”号
拉菲号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驱逐舰,它参加了大西洋、太平洋两个战场上的海战,功勋卓著,曾击落敌机20多架,被誉为“不沉舰”,曾获美国7枚战役铜星纪念章,成了美国海军博物馆里的历史名舰。
拉菲号驱逐舰,是属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建造的第二批驱逐舰,称为“萨姆纳”级,共建58艘,拉菲号就是其中一艘。它1943年6月建造,年底就出厂服役。它的标准排水量2200吨,满载排水量3300吨,舰长114.8米,舰宽12.4米,航速33节,15节航速下续航力6000海里。该舰编制人员350人。
它的主要武器装备有:3座6门双联装127毫米主炮,可高平两用;12门40毫米高射炮;多门20毫米高射炮;5个鱼雷发射管;多座深水炸弹发射装置。它后来经过多次改装,战后配有2架无人操纵的反潜直升机。
1944年5月,拉菲号来到英国,很快投入诺曼底登陆战的准备。开始该舰护送一些小型舰船到登陆集结点。6月8日以后,它就冲到前沿阵地,用火炮猛烈向德军阵地射击,支援部队登陆。6月12日那天,德国一群鱼雷快艇疯狂地向拉菲号和另一艘驱逐舰发射鱼雷。拉菲号舰长眼尖手快,操舰有一套本事,他成功地躲过德鱼雷艇4条鱼雷的攻击。拉菲号舰长集中所有炮火,向鱼雷艇队攻击,用弹墙雨幕阻挡住鱼雷艇的前进,并冲散了敌方队形,把鱼雷艇驱逐出战场。它首战立下头功。
3.四个第一的“伯克”
“伯克”号是1988年开始建造,90年代开始服役的。它的排水量满载时为8500吨,最高航速32节,在20节航速下续航力为4400海里。
有人给伯克号归纳了“四个第一”.
第一艘装备“宙斯盾”系统的驱逐舰,它具有搜索、跟踪、处理多批目标和同时引导多种武器进行攻击的能力,对付导弹饱和攻击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对海、反潜能力。它比美国历史上任何一级驱逐舰都要先进。
第一个采用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驱逐舰。大家都知道这种发射系统有许多好处,发射速度快,节省舰上的空间,在同样空间内垂直要比横卧发射多装弹25%,而且导弹可以混装,作战时需要什么导弹只要选择按钮一按就行,这一点美国的其他驱逐舰还不具备。
第一个具备核攻击能力的驱逐舰。它发射的战斧导弹中就有核弹头的。过去美国的驱逐舰都不具备这种能力,这就使美国又多了一种核攻击舰种,也使驱逐舰成为一种战略武器。全世界驱逐舰中,独此一家。
第一艘采用舰型宽、水线面丰满、水线以上外飘、首部呈V型剖面的舰型,它改变了美国传统的舰型,使舰型变得宽而短,提高了耐波力,它更有利于跟航母编队游弋于世界各大洋之中。
还有的人说,伯克不是“四个第一”,而应该是“五个第一”.因为正式编制人员中有4名女军官、16名女兵。这在驱逐舰上也是首次为女兵开绿灯。这在全世界驱逐舰中也是独此一家。
4.“金钢”后来居上
1993年3月25日,日本最新型的“金刚”级导弹驱逐舰首制舰服役了。虽然服役的仅是一级驱逐舰,但由于它的造舰技术、武器装备及作战能力无一不代表了当代世界的先进水平,从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金刚”级导弹驱逐舰的先进不仅在于装备了威力强大的各类武器和性能优异、数量较多的电子设备;更在于它装备了“宙斯盾”系统,把全舰的电子武备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有效攻防能力。它的舰载直升机、搜索雷达系统、敌我识别系统、电子战系统、导航系统和声纳系统犹如人的眼睛和耳朵,可搜集空中、水面和水下的各类信息;而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作战指挥控制系统,好像会思考的大脑,对搜集到的各类信息进行分析、综合,作出判断并形成作战指令输出;而各种舰载武器及射击指挥仪就好像可打人的拳头和脚可对敌目标进行打击。上述3部分的有机结合与优化,加快了各系统的反应时间和处理能力。“金刚”级驱逐舰可同时对付154个目标,并能优先打击其中威胁最大的12个目标。这种舰载“宙斯盾”系统还可成为舰队指挥,引导其他舰上的武器攻击敌目标。
5.忠实的保镖:护卫舰
护卫舰是专门用来为战斗舰艇护卫,为海上运输船队护航,以及在己方港口、基地和近海海区进行巡逻、警戒的轻型水面战斗舰艇。在多数情况下,它可作为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登陆作战编队或运输船队的护卫舰,担负防空、反潜或对水面舰艇的一个方面或多方面的战斗任务。
护卫舰的特点是轻、快、机动性好、造价低,适于批量生产。早期护卫舰的主要装备是舰炮和反潜武器,发展至今,其装备系统已相当齐全,主要有防空导弹和火炮系统、对舰导弹、鱼雷和火炮系统、反潜鱼雷和深弹系统,对岸导弹和火炮系统、许多护卫舰还搭载反潜直升机、装备软杀伤系统等。武器装备种类的增多及武器威力的增强,使得护卫舰的作战使命也随之增多,运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不同国家对不同舰型的运用有所不同,但总体上看,现代护卫舰主要担负的作战任务可粗略地划分为:协同大型舰艇编队作战,主要担负防空、反潜任务;担负港口、近岸及中距离海域的巡逻警戒任务;单独打击敌方海上的相应活动目标;拦截敌国运输船队、破坏敌方水上交通线;支援两栖部队的登陆作战;在特殊情况下打击敌方岸上目标。
“诺克斯”级护卫舰
6.匠心独具“歌德堡”
哥德堡号是瑞典90年代服役的护卫舰,它小巧玲珑,但火力很强,设计新颖,采用喷水推进。它的服役引起许多国家的兴趣。
该舰采用了当今世界上舰艇设计的许多新技术。舰型采用圆舭舰型,适合于在波涛汹涌的波罗的海航行。整个舰体采用高强度钢建成,采用纵向构架,有较强的抗外部破坏作用的能力。一些重要的舱室都设在甲板之下,离机舱较远,如作战指挥中心、无线电室等,它们既有较好的防护,又可免除机舱噪声干扰。
其武器火力却很强。在反舰方面,左右两舷设有四联装导弹发射装置,萨伯导弹弹头重150千克,航速0.8马赫,可攻击70千米以内的海上目标;该发射管可发射鱼雷,其航速可达45节,航程15千米。
该舰最早采用喷水推进技术,这是一种依靠舰艇尾部喷出的水的反作用来产生推力推进方式。它不用螺旋桨,而是在舰艇尾部设置一个或几个大流量喷水泵,喷水泵将依靠主机传递的机械能将流入泵内的海水转变为高速水流向后喷出,从而推动舰艇前进。
7.“海狮”具有表面效应功能
海狮号是一艘与当今世界上所有护卫舰截然不同的舰型,是独一无二的表面效应型战斗舰。它一出现在黑海上,那独特的外形,那林立的武器,那破浪前进的雄姿,都使西方军事家关注。把它称为“黑海怪物”.
海狮号是1985年建造,1988年开始出现在黑海上。它舰长64.5米,宽17米,排水量750吨,最高航速可达40~55节,最大续航力500海里,编制舰员60名。
何为表面效应船呢?它类似侧壁气垫船,属于全垫升气垫船的范畴,不同的是它仅在首尾有柔性围裙。船型呈双体形,两侧则制成钢性体。航行时,强大空气流在双体之间流动,产生超压将船体托起,从而可大大减少水的阻力,大幅度提高航速,而钢性侧壁始终处于浸水状态,因而具有很好的密封效果,空气损失较少。地面效应的原理是飞机降落在地面时,飞机有种上浮托起的现象,这就是飞机和地面挤压时,形成的一种下翼面压力增大,从而使升力大大增加。这就是“地面效应”现象。科学家就是利用这种原理制造了地面效应飞行器、地面效应舰船。
海狮号最神秘的装置是它的推进系统,它采用柴油机和燃气轮机联合动力装置。平时,两根推进装置支架,包括上面的螺旋桨装置垂直安放在舰尾两舷的壁龛里,排水航行时又可离龛向下旋转插入水中,从而发挥推进作用。这种推进系统世界上还没有先例,它是前苏联的独创,这套装置及其技术至今还是个不解的谜。
8.登陆战明星:两栖战舰艇
两栖战舰艇是指用于两栖作战的舰艇,主要用于海上输送登陆部队、登陆工具、战斗车辆及其他武器装备、物资等进行登陆作战。
两栖战自古就有,早在公元前1470年,古埃及人就曾划着木船在叙利亚沿海登陆作战,这便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两栖战。
两栖战虽然出现很早,但是,专门用于两栖战的舰艇出现却很晚,直到20世纪初,才有两栖战舰艇出现。1915年英国人在达达尼尔海峡对土耳其进行登陆作战时,使用一种名为“比特尔”的登陆艇。该艇可运载5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进行登陆作战。“比特尔”登陆艇是世界上最早的专用两栖战的舰艇。
现代两栖战舰艇已有很大的发展,不仅舰体尺寸、排水量有很大增加,舰艇的航行性能、作战功能、武器装备都有很大改善,种类也很多。
现代两栖战舰艇按排水量、使命任务可分为不同类型的和不同功能的两栖作战舰艇。
按使命分为两栖指挥舰、两栖攻击舰、两栖船坞运输舰、船坞登陆舰、登陆艇等。
其中登陆艇又有通用登陆艇、机械化登陆艇、冲击登陆艇等等之分。
70年代以后出现一种非常规新型登陆艇,名为全垫升气垫登陆艇(ACV),它具有较高的航速和独特的两栖性,既可进行由舰到岸登陆作战,也可进行由岸到岸登陆作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登陆工具,在21世纪里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9.多功能多用途的“圣安东尼奥”
为了组建两栖戒备大队,美国海军于1993年批准建造12艘“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船坞运输舰,主要用于运输登陆兵力和装备实施登陆作战。
该级舰睥主要特点是:
(1)用途广、通用性强
“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船坞运输舰设有船坞,主要用于载运登陆艇进行平面登陆作战,它也设有车辆甲板,以搭载登陆车辆,因此可作为船坞登陆舰。在船坞上面有飞行甲板,可搭载大型运输舰载机,又可作为两栖攻击舰进行超地平线登陆作战,该舰有较好的通用性,可一舰多用。该舰建成后,将取代美国海军60年代建造的4型23艘两栖战舰艇,即2艘“新港”级坦克登陆舰、5艘“查尔斯顿”级两栖货船,11艘“奥斯汀”级船坞运输舰和5艘“安克雷奇”船坞登陆舰,“圣·安东尼奥”级两栖战舰的功能可见一斑。
(2)总体设计与结构设计合理、简化、适用
“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船坞运输舰总体设计与结构设计破除传统观念,致力于在不损害性能条件下,简化舰体结构,主要措施是除掉了复杂的曲面平台,加大了平行体长度,舭部采用圆舭,艉鳍为直边无缘,船坞设在舰的后部,上为飞行甲板,其设计大体上与“奥斯汀”级相似,但排水量增大了近50%,上层建筑比改进型的“惠德贝岛”级的还要大。
(3)舰艇防护能力强
“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船坞运输舰在设计及设施方面都较注意提高舰艇防护能力。
10.两栖舰艇杨威诺曼底
诺曼底登陆战发生在二战后期,该战役既是世界海战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登陆战,也是美、英等盟国军队对法西斯德国带有战略性的进攻战役,它对加速法西斯德国的崩溃,决定欧洲的战后形势起着重要作用。
1941年9月3日,斯大林根据苏德战争爆发后欧洲的战场形势,致函邱吉尔,提出开辟第二战场,以求得盟国间的战略密切配合和有效的军事合作,改善东线战场战略形势,造成对德国东、西夹击的战略态势。美、英、苏三国分别于1942年6月发表美英、美苏会谈公报,明确提出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之后,由于美英发起北非登陆战和西西里岛登陆战,把开辟第二战场之事推迟至1943年。1943年3月为实施诺曼底登陆战,英国人成立了以摩根中将为首的作战计划参谋部,把此项登陆战命名为“霸王”作战计划,把其中海上作战称为“海王”计划。
战役发动前,盟国空军对德国的重要军事目标进行大规模破坏性的轰炸,塞纳河、卢瓦尔河上的桥梁均被炸毁,致使诺曼底地区处于孤立无援处境,保障了两栖战舰艇航渡和实施登陆作战的胜利。
这次登陆战中,盟军能够战胜德军取得登陆成功,两栖战舰艇可谓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