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叫安娜的总裁助理,总会把一些公司需要处理的信件放到车里一部分,还在车里准备了一把剪刀。安娜会在堵车严重或者等待红绿灯的时候拆阅这些信件。安娜所处理的这些信件中有50%都是垃圾信件,对于公司毫无益处。在安娜看来如果把这些信件放到上班的时候去处理,浪费的时间会很可惜。身为总裁助理的她,几乎一到公司就没有了闲散时间来忙活这些利用价值不高的信了。如果她能够利用这些看起来“闲”的时间,将这些信件处理掉,既能缓解堵车时郁闷的心情,又能把其中有用的信件摘选出来。有利用价值的信件在到达办公室之后,就可以直接进行简单的处理;而那些没有价值的垃圾信件则直接丢到垃圾桶里,节省了大量的办公时间,因此安娜很受总裁的器重。
只有把“闲”变为“不闲”,才能充分体现工作的效率和价值;才能为自己和公司节约大量的工作时间。总起来说谁做到了这点,谁就是优质高效的代言、是优秀员工的象征。
11放弃对所谓真理的膜拜
在一位犹太大师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的弟子们都来到病床前,同他诀别。弟子们都站在大师的床前,最聪明的学生站在最前边,在大师的头部,最笨的学生就排到了大师的脚边。大师逐渐地只剩下一口气,最优秀的学生俯下身,轻声问大师:“先生,在您即将离开我们的最后时刻,能否请您以简捷的语言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大师积攒了一点力气,从枕头上微微抬起头来,喘息着说道:“人生就像一条河。”
第一位弟子转向第二聪明的弟子,轻声说:“先生说了,人生就像一条河。向下传。”第二聪明的弟子又转向下一位弟子说:“先生说了,人生就像一条河。向下传。”这样,大师箴言就在弟子间一个接着一个地传下去,一直传到床脚边那个最笨的弟子那里,他开口说:“先生为什么说人生像一条河?他是什么意思呢?”
他的问题被传回去:“那个笨蛋想知道,先生为什么说人生像一条河?”
最优秀的弟子打住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不想用这样的问题去打扰先生。道理很清楚:河水深沉,人生意义深邃;河流曲折宛转,人生坎坷多变;河水时清时浊,人生时明时暗。把这些话传给那个笨蛋。”
这个答案在弟子中间一个接着一个传下去,最后传给了那个笨弟子。但是他还坚持提问:“听着,我不想知道那个聪明的家伙认为先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想知道先生自己是什么意思。‘人生像一条河’,先生说这句话,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
因此,这个笨弟子的问题又被传回去了。
那个最聪明的学生极不耐烦地再俯下身去,对弥留之际的犹太大师说:“先生,请原谅,咱们班上最笨的学生要我请教您:‘您说人生就像一条河,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识渊博的大师使出最后的一点力气,抬起头说:“那好,人生不像一条河。”说完,他双肩一耸,去世了。
真理与空言之间有时真是没有太多的差异。
假设这位犹太大师在回答那位笨学生的傻问题之前死去,他的那句话“人生就像一条河”也许就会被演绎成一套深奥的人生哲学。他那些忠实的门生会走遍世界,传播他的智慧。有人也会为此写出很多著作,录很多磁带等等。
在接受别人所谓的惟一可行的办法,或者所谓的“板上钉钉”的道理时,要敢于提出相反的思路,挑战一切,不怕提出“愚蠢”的问题,永远不被权威人士吓倒。
把教条全部抛开,用你自己的方式做事。
只要不受主见和常识的影响限制,就没有不可能的事。
美国汽车王大享利·福特白手起家,建立了今日的福特汽车公司。从输送带制度开始,他把许多的新创意用于企业经营中,为现代化企业管理开创了先河。
福特曾经说过一句话:“技术愈好的员工愈有‘不可能’的理论。”
为了能实际有效利用他的方法,他到技术人员那里去商量时,技术人员就说:“董事长,那不可能的。从理论上来说也是不可能呀。”而且,愈是优秀的技术人员这种倾向愈大。他回忆说,这给他很大的困扰。
福特这句话可以说是一句真理,这句真理从古至今都在被验证着。
日本古代织田信长和今川义元的大军在桶狭间大战的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那个时候织田信长不过二十五六岁,但老臣们都是四五十岁,且深谋远虑,人生经验丰富而身经百战。
那些老臣获悉今川的大军将像狂澜一般席卷过来时,一致劝信长守城。
“出城同这些大军作战绝对没有万分之一打胜仗的希望。剩下的惟一办法就是守城拖延时间。其间,外面的情况说不定会发生变化,会有救兵来支援。”信长的老臣们根据他们的经验,一致认为出城去迎战是不可能的,这正好和福特说的优秀技术人员的情形相同。
可是,对此可以说是没有经验的信长说:“我绝对不坐着等死。你们说不干,我一个人去。”
老臣们都来不及制止,信长就单枪匹马冲了出去。
“主君真是没办法,他打算一个人去打仗哩,这怎么得了?”
于是慌忙骑马追过去。
因为这些兵是事后才手执著刀从后面赶过去,所以人数很有限,队伍也不整齐。但不能让信长死,救他的心极强,这是他们都一致团结的地方。信长一行冷不防地突袭义元的本营,吓倒了对方,轻易地就获胜了。
如果从战斗常识的角度来看信长有勇无谋。从常理来说,老臣们的意见才是正确的。可是如果听从思深虑远的老臣们的话而决定:
“好吧,那就守城吧。”
那就不会有这场战争的出现,也就等于输了这场仗。
可是,他认为:“反正是死路一条,不如在战场上跟众多的敌人一拼,把自己的年轻精力与才能全部使出来再死,总比胆怯守城而还是难免切腹来得漂亮。”于是杀进敌阵获得了奇迹般的胜利。
任何人根据常理都认为不可能,经验丰富的老臣们也一致认为不可能的事,信长却奋不顾身地杀进去,竟然证明了“可能”的事实。
信长的这段故事,与福特的轶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福特是绝对不会做出信长那样莽撞的事,但想出一般常人无法想象的创意并加以实行,这一点就与信长相同。
时下正流行一句话:“知识分子的弱点”。这句话可能就是指知识分子只因有一知半解的知识就沉溺于此,事事认定“这不可能”、“那办不到”犹豫不决,裹足不前。
可是正如俗语所说“穷则变,变则通”,遇到困难时,不要立即认为不行而泄气。注意不要被自己的想法、主见与既有的知识所拘束;重新坦诚地检讨事态,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新方法。
缠绕我们的常识是比想象更根深蒂固的,我们常常认定:“那事过去已经试过好几次了,那是不可能的。”“就是因为如此,这样的道理才行不通。”这种观念在左右着我们。
我们应该从这种观念中解放出来,珍惜纯粹的疑问、创意,再把它发扬光大,产生出崭新的情境。
冒险或者保守,创新或者守旧,快或者慢,大或者小,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或者才是最适合我的,之所以有这些疑问,是因为人们做事情前都在极力地寻求规则。
拿破仑·希尔的经典力作《思考致富》中列出了13条;史蒂芬·卡维在畅销书《非凡成功人士的七大习惯》中定了7条;齐格·齐格勒写的则是“成功者十大特质”;史瓦兹科夫将军在他的“关于领导”的演说中,甚至还用到“第31条”、“第2条”这种字眼。
那么,有规矩到底好不好呢?
20世纪60年代,每个田径教练都这样指导跳高运动员:跑向横竿,头朝前跳过去。理论上讲,这样做没错,显然你要看着跑的方向,一鼓作气全力往前冲。可是有个名叫迪克·福斯贝利的小鬼,他临跳时转身搞了个花样,用反跳的方式过竿。当他快跑到横竿时,他右脚落地,侧转身180度,背朝横竿鱼跃而过。《时代》杂志上称之为“历史上最反常的跳高技法”。当然大家都嘲笑他,把他的创举称为“福斯贝利之跳”。还有人提出疑问,“此种跳法在比赛中是否合法”。但令专家懊恼的是,迪克不仅照跳他的,而且还在奥运会上“如法炮制”一举获胜。而现在,这已是全世界通行的跳法。
很多情况下,所谓的“传统智慧”往往捉襟见肘,放弃有时候是最佳的解决途径——放弃过去,放弃传统,放弃定式,还有,放弃自己的成见。
12拿出200%的努力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谁也别指望能够轻松地“保有”一份好工作,你必须为自己“争取”一份好工作。你要多做一点,多走点路。如果不努力,就不可能从工作中获得任何东西。对自己的工作心不在焉、不求进取的人必将被淘汰。对每一个职场中人来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拿出200%的努力,这是你惟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