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务业发展基础
近年来,莱芜高新区服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中介、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高新区服务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对于全区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拉动作用,为区财政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1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3.5亿元,同比增长11%,占全区GDP的32.1%;服务业企业纳税总额7亿元,同比增长40%,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67.5%,已经成为高新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11年,完成服务业投资30亿元,同比增长45%,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服务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服务业的发展对全区产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生产性服务平台初步建立
生产性服务平台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自2010年来,高新区生产性服务平台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质量明显提升。朗进科技的3G物流信息平台项目已于2011年获得省级服务业引导资金100万元,目前项目已基本建成并开始运行,它不仅大大提升了朗进信息技术研发能力,同时促进了区域物流企业的发展;山东力创的嵌入式服务平台项目是整合全省IT行业的科研及检测资源,形成一条龙式的全方位公开开放式服务平台,项目已经开始启动运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项目于2012年1月份开工建设,预计于2013年6月份全部竣工,建成后可容纳200家高科技企业或研发机构入驻。
(三)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高新区内已陆续增设了保险、担保、银行、典当等不同形式的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其中,莱商银行已经发展成为极为成熟的地方性银行,成为高新区金融行业的领头企业。截至2012年7月31日,莱商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49.09亿元,贷款总额178.92亿元,资产总额达到364.6亿元,实现利润4.29亿元,累计上缴各种税金3.09亿元;莱商银行主要支持优质中小企业,目前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占比80%,收息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四)物流业发展具有良好基础
高新区依托青岛海关莱芜办事处、汽车新站,以及博莱、莱新、泰莱和济莱青四条高速公路的有利条件,初步形成了以铁农物流、汶汇港物流、经纬物流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业集群,以烟草、石化、石油、钢锋经贸、华贸汽车等为代表的商贸流通业集群。
其中山东汶汇港物流有限公司是集保税仓储、集装箱场站、运输、配送和报关于一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莱芜地区最具规模、最具影响力、最领先的物流企业,也是莱芜、泰安、淄博三市唯一一家国际货物进出口代理公司。公司下设报关行、保税仓库、汽运公司等,业务范围涵盖国际货物的进、出口代理,租船订舱,集装箱及散货的运输,进出口货物报关,内陆直通监管场站等。公司公用型保税仓库位于莱芜海关监管场站境内,面积为20000m2,是目前莱芜地区唯一一家公用型保税仓库。
(五)生活性服务业质与量同步提升
近年来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展开,高新区生活性服务业的质与量都有所提升,初步形成了以龙园宾馆、胶东庄户城、泰吉商务会馆等为代表的高档餐饮业集群;以博宇房产、鲁能开源房地产、百特置业等为代表的房地产业集群;会展中心、体育馆和文化中心相继建设并投入使用。投资22亿元的名嘉购物广场项目和投资40亿元的世纪城项目陆续开工建设。2012年年内,6馆1院(规划馆、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大剧院)将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六)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新机遇
随着莱芜市“南北推进,东西展开,中心强化,全域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全市新的行政文化中心将转移至高新区,这为高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支持力度。全区可以抓住此次机遇,弥补文化、娱乐、会展等服务业发展短板,利用好6馆1院,提升全区人居环境,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凝聚更多的人气、商气。
二、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自2001年建区以来,高新区经历了要素的聚集、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服务业一直不是全区产业发展的重点,导致全区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规模较小,占比较低,与现阶段全区产业发展规模、城市发展定位不匹配,服务业发展滞后带来的矛盾和不足已经凸显。2011年,服务业占全区GDP的比重为32.1%,而2011年,莱芜市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2.7%,山东省为38.3%,高新区服务业发展规模已经低于区域平均发展水平。同时全区知名服务品牌和规模企业相对缺乏,开放程度低,总部经济发展不充分,缺少带动作用强、服务业增加值贡献大的大企业、大集团。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以及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提高服务业发展规模、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已经成为高新区发展极为迫切的任务。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高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配套功能不足,初步呈现出与产业发展脱节的现象,成为全区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提升的障碍。特别是高新区创新型中小民营企业较多,其前期投入较大,发展尚不成熟,需要更加完善的外部服务环境加以配套。目前,全区金融保险、创新孵化、评估咨询、产业设计、信息服务、担保、会展等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较慢,难以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求。孵化器仍处于硬件建设阶段,孵化服务有较大提升空间;风险投资基本处于空白,担保机构缺位,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度较大;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服务的中介机构不足,进一步阻碍了创新转化。
(三)物流业发展潜力没有充分挖掘
物流业发展既是全区产业发展的配套要求,也是积聚更多商气、提升全区竞争力、形成区域发展优势的突破点之一。高新区保税物流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但目前发展规模不大,物流企业各自为战,表现为本地企业服务力水平不高,在地区影响力不足,尤其是保税物流仓库的地区性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下一步,全区物流业需要有跨越式的提升,挖掘保税物流的发展潜力,形成区域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优势。
三、发展目标及思路
(一)发展目标
未来5年是高新区现代服务业打基础的关键阶段,也是全区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对服务业提出了多元化、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应加快促进服务业向其他产业渗透,并催生大批新兴服务领域,形成二、三产业相互推动的良性发展模式。
(1)规模得到较快扩张。坚持市场化、专业化、集聚化的发展方向,科学有效地配置服务业资源,着力培育一批功能定位准确的服务业项目。到2017年,服务业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4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36%以上;服务业地税收入占地方税收的比重达到55%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
(2)内部结构持续优化。到2017年,初步形成结构合理、高效、综合的商贸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生活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17年,引进大型商贸项目10个,总部经济项目15家。基本形成与全区第二产业发展相符合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发展要求相符合的生活性服务业。
(3)整体发展环境显著提升。高新区服务配套基本到位,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投资环境、人居环境。构建起与全区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核”(科技服务核心),培育“二带”(保税物流集聚带、商务服务带),同时以满足现代都市发展要求为目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二)基本思路
依托高新区经济和区位优势,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加快构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实现高新区和莱芜市主城区的全面对接,充分利用莱芜市次中心的优势,打造全市高端服务业聚集区。结合高新区服务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资源,选择符合高新区实际而又最富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服务行业进行重点支持和培育,主要包括保税物流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
四、重点任务
(一)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
加快提升以科技创新、新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业建设进度,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从而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全区创新环境、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以孵化器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公共创新平台服务水平。做好孵化器建设,保障场地、通讯、网络、办公等方面的硬件设施水平,提高运营和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围绕园区发展和主导产业集群发展进行多途径探索并建立专业孵化器。
(2)积极引入风险资金和中介机构,积极引导和扶持科技咨询公司、科技交流合作服务机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科技交易与转化机构等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整合全区科研服务资源,推进“一站式”服务和标准化服务,提高服务效率,逐步使科技企业孵化器走向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真正成为孕育科技企业、培育科技企业家的重要基地和载体。
(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充分发挥高新区作为国家公路运输主枢纽、保税仓库所在地,同时,青岛海关设有办事处并实行“口岸直通”等优势,整合物流资源,完善综合运输体系。
(1)以山东汶汇港物流公司为平台,以公用型保税仓库为亮点,建设物流园基地,发展一批拥有自身核心业务能力的本地骨干物流企业。努力打造以物流园区为载体,以物流平台为支撑,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以保税物流为特色的多层次、开放式、社会化的物流体系。
(2)重点发展保税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国际货代等现代物流服务,集中打造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和网络化的大型物流园区。加快打造鲁中地区乃至整个山东地区综合保税物流基地,将保税物流打造成吸引外资和促进企业投资的亮点,促进本地物流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三)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充分利用在建和建成的大型高层商务载体,大力发展楼宇经济,集聚企业管理服务、专业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各类商务企业,培植会计、审计、律师、租赁、咨询、资产评估、公证、工程设计、广告、产权交易、贸易代理、技术转让等商务服务业,为企业提供高效、全面的服务。
(1)积极搭建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常态化沟通平台,建立健全金融沟通协调机制,着手解决市场主体不足、市场发育不全、金融品种单一、市场开放力度不够等问题。
(2)加大政策推动力度,加快引进金融机构,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加快培育信用担保体系,鼓励企业组建担保公司。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的风险投资机构,搭建风险投资机构与项目,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
(3)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为契机,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建设先进的城域网、接入网和公共信息平台,为电子商务、物流平台、城市管理等打下良好的信息网络基础,用信息技术推进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化。
(四)优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紧抓莱芜市行政、文化、经济中心向高新区转移的机遇,与高新区建设现代都市的要求相适应,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以提升本区人居环境和基础条件为目的,进一步优化提升高新区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宜居、宜业城市。
(1)健全零售业网络。吸引一批名店名牌入驻,以大型超市、便利商店、自选商场为重点,提高业态整体水平,抓好名嘉购物广场等高档商贸设施项目,打造商业特色街区,扩大商贸集聚规模,形成在全市具有影响力的商贸核心。
(2)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入现代餐饮业、酒店业和文化娱乐业,不断聚集商气、凝聚人气,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形成吃、住、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消费环境,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多种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
(3)围绕金融业、商贸流通业、商务服务业需求,主干道路周边重点发展写字楼、商业综合体类房地产项目,引导房地产企业盘活现有地产,规范发展房地产业,打造高品质的居住环境。
(五)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适应高新区建设要求,重点实施一批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文化体育、医疗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项目。重点依托国际会展中心、莱芜市体育馆、钢铁博物馆、城市规划馆和莱芜艺术馆等资源设施,抓住莱芜市行政文化中心向高新区迁移的机遇,加快完善教育、文化休闲、体育等公共服务配套环节。推动传统行业的管理信息化、服务标准化,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社会满意度。发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降低政府负担,让能够市场化的公共服务走向市场,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个性产品,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