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都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如果你去糊弄它,那么你得到的东西永远都是让人哭笑不得的结果,所有的空想都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你不去做的话,永远也不知道它的结果,哪怕是一件小事也有可能会被突然出现的意外而打算,所以说,做永远都要比想要好,哪怕是你做一件事情而以失败而告终。
在洛克菲勒的信件中还有这样的话:缺乏行动的人,都是喜欢维持现状的人,他们拒绝改变。那么现在想一想自己是否也是喜欢维持现状的人呢?如果是,那么现在就去改变自己不是更好的结果吗?古人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吕蒙也是从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变成了东吴将军,所以说,如果你认真的去做,那么你也可以成功,当然,这其中缺少不了计划,如果只是蛮干的话,是不行的。
人的习惯有的时候是需要果断改变的,但相对于那些自制力比较差的人来说,貌似想要一下就改变还是有难度的。这就需要第三方的加入,比如你最害怕的人,有可能是你的家长也有可能是朋友,去和他们说,想改变自己,我想他们是高兴帮助你的,因为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或是朋友是一个庸庸碌碌的人。
心理科学:
现在去做,指的是靠谱的事,实际的事情,不是那些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那样风风火火的人是干不了事业的,而真正去做则是,在之前要有详细的计划和对现实的了解,这才是做的全过程。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其实这样的茫然期每个人都会经历,而想要摆脱茫然,必然要有很强的自制力或决心,如果个人的自制力比较差的话,可以让家人或是朋友来帮助自己,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而做的过程则是整件事的核心部分,有的时候要雷厉风行,有的时候则需要小心谨慎,当然,这要有针对性。
卓越人生:
贫穷不是理由,因为财富是可以通过双手获得的,如果只因为家庭贫困,就放弃创业的想法,那么只能得到别人的白眼。社会虽然是一个大的群体,但要知道,没有人会刻意的同情弱者,除非有足够的利益。但在利益的驱使下,又怎么能保证自己不会变成傀儡呢?所以自己创业是所有人都应该去做的。
现在就去做,是需要勇气的,是值得鼓励的!当你遇到任何险阻的时候,有的时候逆风而上或是坚持到底都是最有勇气的表现。我们经常听说,只有疯子和执着的人才是最成功的创业者,去看看他们,你会发现,他们真的很疯狂。
一个疯狂的人背后也一定有着他执着的目标,这个目标无论是家人还是自己的野心,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去做了,这永远都比那些信口开河的人要强!
经验总结:
去做事不是风风火火的大干一场,是要有详细的计划和对市场的了解。如果蒙头苦干的话,往往都是复出的多而收入很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在说,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呢?其实他们缺少的就是思考。
我们不能只是强调一种行为而忽略掉它的伴随品,如果只是强调什么都需要马上去做就能成功,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个疯子,因为很多事情都不是你去做就能成功的!那么我这么说,是不是和文章的标题相反了呢?不。恰恰是吻合的,对事情要有客观的分析才能去做,要走好第一步然后才是踏实做事。
朋友,别总在一棵树上吊死
理论精读:
前几天朋友和我说看了一个视频,视频的内容是一名80后海归摄影爱好者坚持摄影的事。故事中的这名80后可以说是一个疯狂的人,为了摄影父母将积蓄花光了送他出国留学,回来后为了摄影父母将房子给卖掉了来培养他。但可惜的是,我看不见他的出路!如果他能成功的话,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某个老板同情他,而让他到公司去当摄影师抑或是拍出好的自然照片,但就目前的社会来说,这似乎是不可能的!
对此视频朋友几乎是恨铁不成钢,他对这名80后的父母十分的同情,为了孩子可以说是操碎了心,但他们得到了什么?一个人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活,要为自己的家庭和亲人去着想,这才是一个人正常的人生。仅有事业的人,他们得到的也仅仅是别人的尊重而缺少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光彩。
我不否认理想,一个人确实应该有自己奋斗的目标,无论他是贫穷或是富有,都应该有这样的理想和目标,但如果说这个目标是飘渺的,那么,在你为之付出的背后,你能得到多少?这不是一个恒等式,也许你奋斗了一辈子,也只是得到别人一句认同而已,这难道不是一个悲剧吗?所以说,在给家庭温暖的前提下去完成自己目标才是最好的途径,朋友,别总在一棵树上吊死,换条路,也许会有另一番天地。
经典案例:
在国内的文学界里,总有一些人是不能淡忘的!他们就像是夜空中的北斗星一样,永远的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鲁迅是我们都知道的一名文学家,这位生在1881年9月的文豪,可以说其一生都是在奋斗中度过。在鲁迅生活的年代,可以说是当时最混乱的时候,那时候正是清末晚期和民国初期,在我们都熟知的历史中,可以想象出当时的人是怎样的生存条件。也正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才造就了如此一位文豪!
少年时期的鲁迅经历了家庭变故,这使得他更加近亲下层人民。当祖父入狱的时候,年少的鲁迅不得不躲到乡下避难,从而长期生活在农村。在农村里,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
在这两所学校中,鲁迅接触到了达尔文的《天演论》,这使得他的视野更加的宽广了,而也让他认识到了,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正是这种思想,在后来才促使鲁迅改行,当然,这是后话了。通过努力学习的鲁迅,使他获得了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的机会。在日本鲁迅想通过自己学医来拯救本国的国民,但当时的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而鲁迅也属于是被歧视的对象。这让鲁迅充分体会到了弱国的悲哀。
在一次在电影院中,当鲁迅看到身强体壮而神情麻木的国人被俄国人杀死的时候,他终于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是不可以通过医药来改变的,正是这种认知,鲁迅毅然的放弃了学医,开始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等到鲁迅回国后,1918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大胆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理念,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我们都知道在鲁迅的笔下,主人公都是那些平凡的人,没有离奇的故事,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读起来甚至还有一些苦涩,但他的文中,却透出了一种艺术魅力。在小说中,可以看出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
不管文章写的多好,都不能摆脱生老病死,鲁迅也不能,在1936年10月的时候,鲁迅在上海病逝。让我们敬重的是,鲁迅的遗言竟也非常的特别: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列。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如果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对此莎士比亚评论道:“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深度点评:
如果说鲁迅没有放弃医学,那么他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是否还是这么高呢?这个假设如果成立的话,那么,我想鲁迅先生可能也就是一名比较出名的医生,而没有现在的荣耀。
当然,假设就是假设,它是不成立的。但这个假设还是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鲁迅改行改的对,他没有在医学的道路上走下去从而成就了他的辉煌。但这样的说法也会有人问,这是不是马后炮呢?毕竟不是所有人换行后都能有一番天地,有可能会彻底的丧失掉自己的名和利。
那好,现在咱们就谈论一下在什么时候是应该换行的,什么时候是要坚持到底的。首先,换行要考虑的是,这个行业的潜力到底有多大,人民是否需要这样服务,如果说市场有需求,那么就可以考虑换,另外,换行和年龄以及经历是有一定关系的。如果你的年龄偏高了,那么就要慎重考虑了,毕竟人生没有几个十年,重头在来的话,很容易摔倒,但如果你还年轻或是有了足够的经验或是想法,那么改变自己的行业,也是非常有潜力的。
而不能换行的人,一个是因为个人思想不够先进,他们往往是属于保守派,这样的人接受新的知识是很慢的,如果要是强行改变自己职业,那么很有可能会一事无成。另外一个是职业动向与难度的考虑,也就是说,这个行业如果是高难度的,那就要参考自己的年龄和性格了,只有在这两个条件满足下才能考虑是否去换,如果说有一种不满足的话,那么就要深入原来自己的行业,也是可以成就自己事业的。
心理科学:
一个人在社会中成长是不断努力的结果,穷二代更喜欢从事民事服务,这和他们生活的环境有一定关系,而富二代基本都会考虑更高端或是更为优雅的行业。当然,这是从基本点出发的,也不是说所有的穷二代都是从事底层行业(行业没有贵贱之分,这里不是贬低的意思)富二代从事高雅的行业。
其实不管行业有多么的复杂或是简单都需要用心去做,只有努力了,才有可能成功,没有那个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
卓越人生:
在很多成功名人中,我们都可看到他改行的足迹。例如盛大老总陈天桥,从上海交大毕业后在一间公司做了两年的投影员,这期间他阅览众书,在两年后毅然贷款五十万,买断了《传奇》这款韩国的网络游戏的中国版权,从而开始了他狼行天下的霸业征途。
缘何成功人士需要不断的变化?因为首先我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其二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我们能做的就是跟上社会的脚步,以防被淘汰。试想,如果陈天桥老实的继续做下去,那么他可能今天只是一间公司的精英员工,而不是今日盛大的总裁!
经验总结:
机会总是乔装打扮,将自己装扮成危机和困难来到你面前。我们需要有一双鹰一样的眼睛,需要有勇气和信心去面临现状。如今穷二代,我们唯一的资本就是年轻,多去尝试一点新的东西,对于自己是有好处。
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而这是十分难的。因为我们看到了太多人士的经验,他炒房成功了、他做股票成功了、他开饭店成功了、他开公司成功了。简单来说,这些经验都是他们的,而不是我们。
经验是只可以借鉴,而不是引以为戒的。因为每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就像巴菲特炒股成功,但你炒股不一定会赚,万不能盲目的因为崇拜而去选择行业。要找到自己的天空,只有靠自己的双脚去走出来。
我不是富二代,但我是实力派
理论精读:
实力铸造经典,信誉成就人生。
在当今的社会中,总有些人让我们津津乐道,跟随他们的苦与甜,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行为甚至是一种潮流,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那些成功人士背后的酸、辣、苦。只有这样,才能从心里去敬佩他们的成功。
很多人都认为好的家庭背景是成功的第一步,其实这样的想法是绝对错误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容易变成不思进取,只知道去抱怨的底层人。当我们听到那些富翁甚至是精英谈论过去的时候,更多的是羡慕。但为什么不去思考一下,他们为什么能够成功?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对于上面的提问,我想很多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其实成功不是巧合,那为什么还要抱怨自己的身世不好呢?成功不是源于巧合,而是源自于实力,在这个靠实力说话的社会中,有了实力才是最根本资本。因为不是每个人的父亲都是李刚!
经典案例: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自己努力得到的结果,而是他背后力量的支持!
在当今,马云这个人物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传奇的代表,无论在哪里都可以看见他的语录或是故事。但当时的马云并不是如今这样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只是一个小人物,小到只有附近邻居认识的地步。那么他的崛起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1999年,马云和自己朋友还有亲戚等18人共凑齐了50万人民币打算开始创业。在经过商量后,马云将公司定位为电子商务公司,也就是现在的阿里巴巴。但就是这样东拼西凑而来的钱,马云却喊出了这样的口号: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面对这样的口号,如果我们不知道后来的情况下, 我想很多人都会嘲讽的心态吧,不管怎样说,正是这样的热血,让马云可以叱咤风云。
当50和18这两个数字碰到一起的时候,真的是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算一下也就是每人还不到3万,这对普通家庭是完全可以承受的。但正是这不到3万元却成就了8年后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交易中心。
阿里巴巴成立之初,每个人的工资仅仅是500元,公司的开支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这让我不得不想起笑话中的四大基本中的两条: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
马云还要承受住新浪、搜狐和网易的冲击,要知道,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人们更喜欢知名品牌,因为这样更有安全感。可以说当时的阿里巴巴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马云等人认为坚持和特色就是胜利。正是这样正确的判断,让阿里巴巴从崩溃边缘给拯救了过来,8年后,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由此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奇迹。
其实,在国内,我们不缺少天才,缺少的是实干家。创业不是作秀,不是你走走就可以成功,而是要有自己的想法的同时还要付出行动,这才是真正的实力。如果仅仅是想,那任何人都不能成功。
正如俞敏洪所说的一样: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
深度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