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带领蒙牛跑出了火箭的速度,获得第六届中国改革人物奖,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回顾这些年我们的发展,有许多事,专家都说不能,但由于我们识字不多,一不小心把‘不’字给丢了,结果变成能了。”牛根生是开玩笑,但其实很有道理,他不是把“不”字给弄丢了,而是在他的意识里根本不存在“不”这个字,所以他赶超光明、伊利,使得蒙牛变成不断突破、在行业排名第一的乳业公司。牛根生就是一个领导者,能够带领团队不断实现业绩突破的一个领导者。
推离舒适区
领导者向团队成员宣布:我们的业绩要突破3000万元。团队成员是不是一定会跟着你走?也许会有人骂你是疯子。其实不是领导者疯了,而是团队成员现在还不愿意改变现状,他们很满意当前的状态,处在舒适区中,无法认可领导者的目标。所以,领导者宣布完目标之后,要将团队推离舒适区。
企业领导者要带领团队实现业绩突破,必须把团队成员推离舒适区。成员们现在处在舒适区里,肯定认为领导者疯了——他们每天的工作强度都一样,工作目标、压力都不变,领导者突然要加大强度,他们无法适应。舒适区就是已经习惯了的氛围,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请大家注意,人们每天都朝九晚五,按部就班地在可预测的未来当中行走,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习惯,变成常态。这是团队中绝大多数成员的状态,他们已经不愿意改变了。
领导者如果不改变这个现象,不可能的未来是实现不了的。
我在长虹公司培训时,其老总赵勇讲过,他接任长虹的“一把手”工作以后,就面临着挑战——他必须时时想着如何才能把长虹从业绩的低谷中再度拉起。而领导者的主要贡献就在于识别好主意,支持好主意,挑战现有体制,得到新产品、新服务、新程序,改变现有体制。当赵勇想带领长虹公司走出低谷,再次走向辉煌时,他发现那些旧的团队在旧的习惯下,在旧的舒适区里,不愿意行动。那时,他对长虹的所有中高层管理者说,凡是存在的都是不合理的。我很认同,这句话甚至可以发展成:为了发展、为了业绩突破,凡是现在存在的都是不合理的。我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舒适区,相对更高目标来讲,它是不对的,是一个阻碍。所以领导者要突破团队时,要把这样的思想向所有的团队成员进行宣导,使其牢牢记住。
很多带领公司实现辉煌业绩的老总都有过这样的感想。
维珍航空的老板布兰森说,如果需要的话,他愿意把一家公司彻底翻个个儿,使大家永远都处在进化之中。摩托罗拉的前任总裁詹德说,当一家公司达到成功的顶峰时,一个好的领导会通过打破原有业务的模式进行变革。当时摩托罗拉趋于困境,詹德接任CEO,开发了新的手机——锋锐手机,摩托罗拉的业绩立刻提升了。海尔的营业额达到了1000亿元,在我国是数一数二的大企业。但是,海尔必须打破现在的1000亿元模式,必须进行自我否定,建立一个冲击2000亿元的模式,这样才能突破。这就是领导变革。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类困难:一类是客观困难,资源的缺乏、气象灾害的影响、政策的限制等都属于客观类的障碍;一类是主观类困难,那就是团队,是人为的障碍。突破是好事,能够让公司发展壮大,员工收入增多,但是团队成员就是不愿意去干,这就是遇上了主观类困难。领导者的使命就是把这样的变革领导好。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变革就像粪肥一样,虽然闻起来臭,但它能让作物茁壮成长。此言不假。当领导者宣布了不可能的未来后,当领导者要把员工推离舒适区、从现在的平常态推到新的期望态时,员工也知道,一旦成功了大家都会有更好的收入和发展,但他们还是会说“不对,你让我们更辛苦了”。所以,变革很臭,即使很多人知道变革有助于自己茁壮成长,他们依然厌恶它的臭味。
我们需要变革的艺术,领导者必须做好心理准备。杰克·韦尔奇说过,改革没有选民,而一场可以被提前感知到的改革就更没有选民了。
“中子弹杰克”
杰克·韦尔奇被选为GE的CEO以后,开始推动GE的变革,实行数一数二的战略。按照市场竞争三法则,凡是没有在行业取得前两名的产品,他全都卖掉,他说:“我不需要不赚钱的产品,只要能在行业当中排名第一、第二的产品。”于是,他把GE这个老公司多年的“老家产”卖了。
当时,很多的GE老职工都说杰克·韦尔奇是败家子,他们给他起了个外号——“中子弹杰克”。
杰克·韦尔奇进行了大变革,甚至毫不留情地执行末位淘汰法。作为一个领导者,他感受到了改革是没有选民的,我们所有想带领团队实现业绩突破的人也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人们会抵制变革发生。因为变革会打破人们的日常习惯,对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很有可能使他们千辛万苦掌握的技能、获得的地位和控制力化为乌有,这就是人们抵制变革的原因。有些公司也是这样,一涉及改革,既得利益者就会疯狂反扑。在“黑洞”里的团队成员也不愿意接受变革,他们更愿意轻轻松松地过日子。所以,很多公司是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才意识到变革的必要性。
长虹在亏损了37亿元以后才认识到变革是必需的;政府看到了长虹37亿元的亏损后才下决心进行领导班子更换。为什么要在损失了37亿元后才这么做?其实不是长虹不想改革,而是它做不到。面对残酷现实的速度越快,突破的速度就必须越快,否则付出的成本就会越大。但是没有办法,现实情况往往都一样,带领团队实现业绩突破必定会面临一些困难,这是领导者必须突破的障碍。
跨越四道障碍
遇到障碍怎么办?
当领导者要带领团队实现业绩突破,将团队成员推离舒适区的时候,必定会遇到四道障碍。我们称之为“布拉顿四道障碍”。第一道障碍是认知障碍:员工并不一定认同领导者的做法,不明白为什么要突破。第二道障碍是资源性障碍:想要突破,必须有金钱、设备、人力的支持,如果没有,突破就无从谈起。第三道障碍是激励性障碍:员工往往会有“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有什么好处”等思想。第四道障碍是政治性障碍:既得利益者会反扑,会抵制变革。
跨越这四道障碍的艺术和战略,决定了领导者是否能够顺利地将团队推离舒适区,将团队从现在的平常态推到一个新的期望态。
跨越四道障碍有四道要义,如果领导者能够掌握好这四道要义,就可以掌握有利地位。
第一,突破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常常会导致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必须等团队成员都认识到必要性后变革才能发生。其实这是错误的。让所有成员都认可改革,这是没有必要的。突破认知障碍的要点是:在任何组织中,一旦信仰新理念的人数达到了临界数量,组织很快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所以领导者关注临界数量即可。比如团队成员有50人,只要有一半人同意,其他人随大流,25人就是团队的临界数量。同时也要注意,临界数量必须是主流人群。
我曾经为广东省的邮政部门作培训。广东省的邮政部门要进行变革,没有必要让21个局长都认同,只要这21个局长中的主流人群数量达到临界数量,广东省的邮政改革就可以开始了。比如广州局、深圳局、佛山局、东莞局等属于主流局,只要这些局长认同,其他局长也会跟随,也跟着同意变革。所以,只要主流人群认同,新理念人数达到了临界数量,就可以开始变革了。
第二,突破资源性障碍。跨越了认知障碍以后,接下来要面对资源性障碍。几乎所有变革的资源都是不够的——当你有100万元资金,你会想做500万元的事;当你有了1亿元,你就想花2亿元。在资源缺乏的状态下,一定要把自己拥有的所有资源集中到变革的核心地带,最好能够放在短时间可以带来最大回报的地方。
第三,突破激励性障碍。领导者要注意,变革时没有必要调动公司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只要调动了关键人物、关键部门的积极性即可,所以领导者必须要抓好关键人物及关键部门。如果突破需要技术部门团队、研发团队的支持,那么只要针对这些部门的员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他人暂时不认同也无关大局,这就叫调动关键人物的积极性。所以,没有必要动员组织里的每一个人,只要抓好关键点,最后所有人都会被影响。
第四,突破政治性障碍。即使组织达到了变革的引爆点,强大的既得利益者也会极力抵抗正在破镜的变革,所以,所有变革的路都是不平坦的。要知道,伟大的企业家必须是伟大的政治家,如果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肯定就不能成为伟大的企业家。公司越大,既得利益网就越复杂;你的主意越好,抵抗的人越多,这是改革的必然规律。当很多人抵抗你的变革时,你要怎么办?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必须要压制内部的反对者,孤立外部的反对者,提前把反对者“消化”掉。让反对者不能够阻碍你的进步,这就是你的政治手腕和政治艺术。
跨越四道障碍,首先要抓住主流人群,其次要抓住主流部门,最后要抓住关键人物。若是领导者想带领的公司或团队实现业绩突破,想将团队成员推离舒适区,想让他们变得“疯狂”,只需要抓好这三点,变革就会变得轻松。
变革八步
掌握了四道障碍,领导者接下来要思考如何才能让团队进行变革、突破,如何让当前不够积极的员工疯狂起来。
约翰·科特是哈佛百年思想领袖、世界变革领导力的权威。经过大量研究,他写了《变革之心》这本书,提出了变革八步,即变革的八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增强紧迫感。这是变革的第一步,约翰·科特写过一本《紧迫感》以说明增强紧迫感的重要性。
增加紧迫感
最近红狮领导力学院非常缺乏紧迫感,变革的速度非常慢。有一段时间,我们总是有大单子,而大单子一来现金流就没有问题。但是这会导致这样的状况:小单子太少,团队的日常产出很少,依赖大单子养着,而大单子往往是我为主签。公司有二十多个人,只靠两三个人把单子搞定,剩下的十几个人都靠着大单子活着。所以,每个月的产出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多,这种状况维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于是我就给团队成员增加紧迫感:延迟签大单子,让账面资金一点点减少,把紧迫感传给团队成员,逼着他们干,让他们知道——不干就是死路一条。紧迫感一增加,公司就开始改变了,团队成员的工作思维也改变了,工作量逐渐增多。所以变革的第一步是增加紧迫感。
增加紧迫感是非常必要的,企业若是没有紧迫感,就像被温水煮着的青蛙,不是被烫死,而是被慢慢煮死。为什么不是烫死的呢?猛地一烫,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变革就会发生,紧迫感也随之而来,青蛙就会跳出大锅,而企业也会采取应变措施。
“潜力”无限
我曾经在一个车间工作,当时那个车间的很多设施都不是非常完善。
某一天,车间的一架航车由于设施老化,驾驶室背后的电器着火了。当时开航车的是位女士,航车非常高,她不能轻易下来,只能僵在十几米的高空,情况非常紧急。
着火的航车与另外一辆航车非常近,距离2米多,平常这位女士跳远只能跳到1米多远,但是那一天,前所未有的紧迫感逼迫着她,于是她一咬牙,从十几米的高空一下子跳到了另外一辆航车上。
后来,看着这两辆航车,她自己都难以相信,其实这就是紧迫感给她带来的动力。
很多老总都说:“我们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微软公司总是宣传:“如果公司在60天内做不好,就会破产。”这就是增加紧迫感。
请问各位领导者,你给公司员工增加紧迫感了吗?没有紧迫感,变革就不会发生。
第二步,建立指导团队。变革并不是靠一个人进行的,指导团队相当关键。
我曾经给一家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董事长非常希望能够变革,但其指导团队却软弱无力,指导团队没有一个核心,而董事长又经常不在公司,以总经理为主的指导团队能力不足,所以用了将近1年时间,变革基本无效,后来甚至有倒退的趋势。所以说,变革的第二步是建立指导团队。
第三步,建立正确的愿景。这是改变的方向。
第四步,进行有效的愿景沟通,让大家愿意跟着你走。让团队成员知道“为什么要改变”比只知道“如何改变”对团队产生的效果更好。
愿景沟通的过程就是“加热”团队的过程。沟通得好,就可以减少变革阻力、降低成本、提高成功率。
第五步,授权行动。
第六步,创建短期成效。对于约翰·科特的变革八步,我认为最关键的是第一、第二以及第六步。为什么?因为科特发现,如果能在短期产生变革的成效,那变革最容易成功。
有的公司之所以变革失败,是因为它们采用的是理性分析、思考、变革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