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真正懂得亲情,是在初中时代。当时初二结束的时候,我还生活在自家乡镇里,那时候除了上学放学,就是呆在家中,就连玩耍都是那种无聊呆板型的。后来升初三,父母把我送进了县城的私人中学,考试插班进入。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才明白自己之前所学的狭隘,曾经功课再好,在这里我也是个中等生。远离的亲人的照顾,远离了家乡的城镇,新环境里一切都是陌生的,同时又是好奇向往的。出来的一两个星期,还是无所畏惧,上课,吃饭,睡觉。那时候插班进入,有些课早已落下,回想起来最尴尬的事化学,别人都学习一个月了,我才来,什么都不懂。第一次化学课上,老师就把我喊起来回答问题,我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后来私下里化学老师找我谈过,得知我的情况后,耐心给我补习和讲解了许多。现在想来,那一段时间,那个初三,虽然只有一年,然而化学老师那亲切的微笑和耐心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至今我都对其感激,心怀谢意。
一个月后,不知怎么的,想家的欲望愈渐强烈,上课都无法安心下来。白天晚上都跑去公共电话亭,给母亲打电话,说想家,说就想听听父母的声音。那是撕心裂肺的思念,以至于让我寝食难安。母亲拗不过我,后来专门坐车来县城看望了我,给我带了很多爱吃的,鼓励我安慰我让我不要想家。母亲出校门的那一刹那,让我终身难忘,那个背景,每次一想起,不免落泪。强忍着心中的酸楚,压抑内心的泪水,也是从那个时候,真正体会了亲情的可贵,亲情的温暖。人就是这样的感情生物,只有在特定的环境或情境下,才会萌生以前不曾发觉的感悟。
艰难熬过了初三,中考,多少人埋头于桌案,复习三年来的知识,苦练各种习题,为了考入理想的高中。现在想想,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每次都是一场屋檐的战斗,人生中估计只有这三次经历,是最真实忙碌的,最折腾的。这些经历,父母也都参与进来,为了孩子,付出的绝对不比孩子本人少。小时候,我在外公外婆家,呆到了七八岁才被接回自己的家里。我对外公外婆的依赖,过度为想念和不舍,到对自己父母的依赖。
亲情,厚重而深沉,细长而深远;如泉水如泰山,如天空如大海。亲情给予我们的是无私的爱,在我最寂寞的路上,在我最无奈的十字路口。反过来,留给他们的是饱经岁月的沧桑,是伤口,是粗糙,是衰老。而我们能做的,就是陪伴他们,一起慢慢变老,不离不弃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