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各位建立这样一个观念:人没有优点,也没有缺点,只有盲点。盲点是看不懂自己,把个性发挥到正面就是优点,把个性发挥到负面就是缺点,关键在于能不能看懂自己。人一生有很多盲点。孙权就是没有看清楚自己的盲点,他的盲点就是爱冒险,如果他从小就知道冒险带来的恶果,就不会冒险了。其实他的父兄都是有勇无谋的,不能担当大事,孙权也没能从他们身上吸取教训,将目光放得长远一点。
一个人勇敢很重要,但一定要有谋略,要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这样才能担当大事。孙权经常约束不了自己,总想要为所欲为,张昭常常教育他。
尽管张昭帮了孙权很多,但孙权也不是事事都听张昭的。张昭几次暗示要当宰相,孙权始终不同意,让别人当了宰相。我觉得孙权这么做是对的,如果让张昭当了宰相,那张昭的权力就太大了,会威胁孙权的地位。所以我觉得人与人的协调、妥协也要有个限度,不能完全百依百顺。
但是,51岁的时候孙权遭遇一个重大考验:辽东太守公孙衍反叛曹操,来联络孙权,表示要臣服于孙权,共同抵抗曹操。孙权很高兴,觉得一个太守愿意来归降应该接受。张昭却劝告他不要上当:公孙衍会投降我们,也会去投降曹操,现在接受他的归降,曹操一气之下来打我们,公孙衍会帮忙吗?公孙衍说不定反而去投奔曹操。两个人争执不下,张昭说“主公不听我的话,我就不上朝了”。孙权一气之下,让人用土墙把张昭家的门堵起来。张昭的仆人一打开门,看见一堵土墙,回去报告张昭。张昭让仆人把门关起来,在里面也修一堵土墙。孙权看张昭家好多天都没有人出来,就把墙打开一个缺口,把门打开,发现里面还有一堵土墙。最后,孙权向张昭道歉,把他请了出来。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孙权的一个优点--能屈能伸,后来证明他最初对公孙衍的判断是错误的,张昭是对的。一个会反叛那边的人,最后也会反叛这边,永远摇摆不定,心里只有利害关系。
孙权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当领导的。他有老臣,对老臣不能不尊重,老臣多半跟他的爸爸、哥哥有很深厚的关系,常常倚老卖老。再加上他们是家族企业,妈妈也有意见,妹妹也有意见,周瑜又跟他哥哥是姻亲,他都不能不买账。同时他又任用了一批新人,孙权最高明的地方就是在新旧之间、内外之间协调得非常好。
很多接班人都是拉这派打那派,这很不好。想办法把不同意见的人联合起来才对,都打散了对团队发展是不利的。孙权这方面的造诣非常高,把老中青三代人都用得好好的。这些人都能够死心塌地替他卖命,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几杀刘备:目光短浅终害人害己
孙权一直想杀刘备,他觉得曹操不碍事,有长江隔着不用怕。他最讨厌刘备,而周瑜最讨厌的是诸葛亮。周瑜三番五次要杀诸葛亮,人们都说是周瑜心胸狭窄,见不得别人好,这冤枉了周瑜。周瑜是个心胸宽广的人,他给孙权推荐了很多人才。鲁肃就是他推荐的,孙权也很重视鲁肃,周瑜推荐的人他都重用。周瑜是这样的人:人才如果替我们主公卖命,我就敬佩,甚至把都督职位让给他都可以;如果站在敌对立场,那就非杀他不可。看人从表面去看是不对的,表面看起来周瑜气量很小,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三番五次要置诸葛亮于死地。其实他并不是出于私人恩怨,他希望诸葛亮跟诸葛瑾一样来江东做事,偏偏诸葛亮不买账,那只能想办法杀了诸葛亮。
孙权看刘备非常不顺眼,要杀又没法杀,于是就跟周瑜合谋,以把妹妹嫁给刘备为借口,把刘备引到江东杀了。
那时候刘备的妻子刚刚过世,孙权派人来做媒。刘备就问诸葛亮应不应该去江东。诸葛亮说,这是主公的事,不用问我的意见。诸葛亮这一套很高明,他知道刘备想去,不过是想让他支持。如果是诸葛亮支持刘备去的江东,万一有什么事情,责任就是诸葛亮的了。后来诸葛亮让赵云跟着刘备去了江东,告诉赵云紧要关头怎么做,可以保证主公安全。
孙权的计划没有让自己的母亲吴国太知道。诸葛亮跟刘备说,到江东以后,首先去拜访乔国老,送他重礼,刘备照办。乔国老喜出望外,皇叔来看他,还送这么贵重的礼物,就问刘备有什么好事。刘备的随从告诉乔国老,孙权要把妹妹嫁给刘皇叔。于是乔国老就去恭喜吴国太。
吴国太无奈之下只好约刘备来甘露寺,自己看一下,如果中意,就把女儿嫁给他,如果不中意,就杀了他。刘备那天晚上整夜没睡,他已经50岁了,不年轻了,怕人家嫌他老,只能打扮得很有精神的样子。其实丈母娘看女婿,多半是越看越中意的,吴国太对刘备很满意,于是这门亲事就定了下来。然后刘备就跪下来哭,跪求吴国太救他,说孙权要杀他。
因为吴国太插手,孙权只能把妹妹真的嫁给刘备。然后跟周瑜商定,给刘备很好的住所,很好的待遇,让刘备住在这里不想回荆州就好了。
我们都知道阿斗乐不思蜀,其实那是他老爸的遗传,刘备那时候也是连荆州都不想回去了。幸好诸葛亮早就算到了他可能会贪图享受,所以给赵云的锦囊里说,你请主公回荆州,如果主公不肯回来,就对主公说曹操来打荆州了。刘备一想:我留在这里很安全,是因为我有荆州,如果我没有荆州了,孙权不杀我才怪。于是他跟孙夫人说要回荆州。孙夫人说这件事一定要通知母亲,但是不能明说是要回荆州,只能说我们去江边祭祖,这就名正言顺了。他们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不想惹怒吴国太,让她担心。最后,孙权派一拨一拨的人去追刘备回来,都没有成功,结果落了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
经过这件事,孙权对刘备会有好感吗?后来诸葛亮几次北伐,孙权都按兵不动。两家公司要合作其实也不是容易的事,因为会受到利害关系的影响。签什么约、定什么盟都是假的,利益才是真的。孙权如果真的跟刘备一条心,就能打败曹操,但他们始终貌合神离,最终也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重用江东才俊:领导者应具有容人雅量
用人的时候应该只用不认识的人吗?那不公平。只用亲戚呢?还是不公平。应该把这些观念都打破,不管是亲戚也好,朋友也好,认识的也好,不认识的也好,只要是可以用的人都用。
孙权的优点是敢用人,有了错误也敢承认。孙权19岁开始接掌孙氏大业,内心是非常惶恐的,毕竟经验不足。
孙权有容人雅量,当时也确实是人才辈出--社会越乱人才就越多,因为有需求。对待人才,孙权有功必赏,真诚关怀,使得追随他的人都死心塌地。
用吕蒙也是孙权会用人的一个表现。既然请吕蒙当了都督,就凡事都听吕蒙的,自己不出“馊”主意。吕蒙花费很多时间把关羽摸得一清二楚,他知道关羽武艺高强,但是很傲,看不起任何人,所以故意先让没有名气的陆逊当都督,自己称病辞职。陆逊当上都督以后,情报传到关羽那里,关羽问:“这是何许人也?”意思是这个人他连听都没有听过,可见东吴没有人才了,于是完全不在乎。陆逊又写了一封信给关羽,把关羽捧得很高,关羽更高兴了,更是完全不把陆逊放在心上。而后吕蒙让军士化装成客商,又叫他们穿着客商的衣服混过烽火台的盘问,然后抓到烽火台的守军,并收买他们骗荆州守军城门,顺利得到荆州。进了荆州以后秋毫无犯,荆州人民对东吴占领荆州也没有什么意见了。
荆州一失,刘备就完了。刘备因为关羽而得荆州,也因为关羽而失荆州。吕蒙也因为杀了关羽声名大震,但是可惜没过多久就得急病死了。
孙权也很会用诸葛瑾,这也是他了不起的地方。孙权没有因为诸葛瑾的弟弟为刘备效命而对诸葛瑾有什么成见,还是一样的重用。这也表明孙权是一个明白事理的人。孙权三番五次派诸葛瑾去看望刘备,其实是想让他游说弟弟诸葛亮,兄弟俩一起为东吴打拼。虽然没能成功,孙权也并未冷落诸葛瑾。
会激励:转负面情绪为积极心态
28岁时孙权曾经亲率大军打合肥--以前南方人去打北方,差不多都是从合肥进军。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要么交通方便,要么易攻难守,合肥就是典型的易攻难守。孙权打合肥,打了一个月也打不下来,因此他很着急,而打仗恰恰是不能急的。其实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急,中国人的智慧是手脚要勤快,头脑要冷静,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孙权34岁的时候又去打合肥,这次他的对手是张辽。张辽是个很讲义气的人,所以他跟关羽虽然在不同阵营,但还是朋友。不同公司的人能不能成为朋友?这也是个课题,这家公司跟那家公司将要有业务往来的时候,领导多半会问:“我们公司里有没有人认识那个公司的员工的?”因为通过熟人去办事会更容易些,了解的情况也会更准确一些。
张辽很能打仗,分兵三路把孙权引到桥上去,等孙权上了桥,张辽让人把桥拆了,幸亏孙权的马跳了过去。这次失败严重影响了江东士兵的士气,孙权不但没有责怪打了败仗的将军们,反而重赏了他们。后来甘宁领兵去劫曹营,成功扭转了局势,孙权亲自迎接甘宁回营,将士们的士气迅速高涨起来。
有一次孙权有难,幸好有周泰救他,结果弄得周泰身上到处是伤。回到东吴,孙权请周泰当众把外衣脱掉,仔细询问这些伤的来历,周泰一一解说。孙权给周泰敬酒,他有几处伤就敬几杯酒,让所有人都很感动。
用人,绕不开激励的话题。到底如何让下属对你死心塌地?很多人过分相信金钱的激励作用,我觉得中国人的特点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别人关心你。领导表现出关心,比什么激励都好,一处伤一杯酒,这使周泰很受激励。激励有两个方面:一是精神层面的,一是物质层面的。高阶层的人精神层面的激励比物质层面的激励重要,基层的人当然是物质层面激励比较重要。当人们生活需要满足了以后,就会慢慢开始重视精神需求;当生活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更重视物质需求。孙权在这方面非常聪明,他给周泰敬酒的举动深深地感动了下属。
讨荆州:寸土必争难成大事
孙权一生只想把自己的领土守好,没有其他的目标,我想这也是他自我局限的表现。周瑜死了以后,鲁肃接任都督,当然这也是周瑜推荐的。
如果你要调职了,会不会给老板推荐一个接班人?你如果很得老板信任,老板一般会问你谁来接任比较好。我劝你首先还是说让老板决定。如果老板说没关系,你说说看。你再说几个人选,具体要选哪个,由老板来决定。如果老板一问你这个职务谁来接任比较好,你马上推荐了一个人,老板可能会有疑问:这个人是你的什么人?你是不是拿了他的好处?你是不是想干什么?你们两个想联合起来做什么?老板问你的意见,可能只是客套,千万不要上当。但是周瑜不需要考虑这么多,因为周瑜跟孙权的关系不一般,他直接推荐鲁肃接任,孙权也马上采纳了这个意见。
鲁肃接任以后,发生了一件对三国形势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事情--借荆州。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借”从何讲起?因为赤壁之战孙权打了胜仗,却让刘备占了便宜,占领了荆州,对此,孙权耿耿于怀,逼着鲁肃去讨。鲁肃心里并不想去讨回荆州,所以他就出了个主意,让刘备向东吴借荆州,将来刘备有了别的根据地再把荆州还给东吴。这个消息传到曹操那里,曹操大吃一惊,因为曹操知道,这样一来对他的威胁太大了。
如果四个人打麻将,我把三家的钱都赢来了,然后我借给甲100块,借给乙500块,借给丙1000块,接着再打,我再赢,那么这三个人始终欠着我的。这就是借荆州策略。企业如果懂得这个策略的话,会送给消费者一些小东西,然后诱导消费者去买大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