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在位21年,如果从永徽六年(655)她被立为皇后,参与国事算起,至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前后则共执政约50年。她执政期间,尤其是称帝之后,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推动了唐代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广求人才,不拘资历门第。武则天派人到全国各地搜罗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亲自考试,成绩优异者,不拘资格,任以要职。她下令,朝廷内外文武九品以上的官员以及普通百姓都可以毛遂举荐,以免官方荐举有所遗漏。她还发展以乡贡(贡举),即由州县保举为主的科举制度,增加了科目和录取人数。武则天前后任用的宰相李昭德、魏元忠、杜景俭、狄仁杰、姚崇、张柬之等,武将如唐休璟、娄师德等,都是她亲手提拔出来的人才,而且都为大唐盛世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武则天还能广开言路,注意纳谏。垂拱二年(686),她在朝堂之上设立铜匦,鼓励臣子和百姓上书言事。武则天善于纳谏,有人在谏诤中直言不讳,甚至劝她退位,或是涉及她的私生活。她都能大度包容,并不降罪,有的还予以奖赏。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很少有人因为直谏获罪的,因此直言敢谏在朝中蔚然成风。
在社会经济方面,武则天重视农桑,发展生产,继续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她明令规定,各州、县境内,凡做到耕地增加、家有余粮的地方,地方官就可以得到奖赏提拔。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武则天还组织人编写了农书《兆人记》,颁行全国,发给各州、县来京的朝集史,对掌握农时、发展农业生产有一定参考作用。垂拱三年(687)山东关内发生饥荒;长寿元年(692)洛水泛滥,受灾居民5 000余家,武则天都及时派官员视察,开仓赈济。所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永徽三年(652),全国仅为380多万户;而到了中宗神龙元年(705),武则天被迫退位时,全国人口竟增加到615万多户。
铜匦
铜匦是武则天采纳一位名为鱼保家的臣子的建议,用铜铸造的一种意见箱。铜匦立于朝堂之上,四面各设一个投信口,分别涂以青、赤、白、玄四色,东面称“延恩”,专收歌颂朝廷、自荐为官之类的表疏;南面称“招谏”,专收议论朝政得失之类的表疏;西面称“申冤”,收纳冤假案情之类诉状;北面称“通玄”,专收有关天象灾变、军事以及密告之类表状。铜匦由正谏大夫、拾遗、补阙各派一人管理,每日黄昏时负责将当天收到的表奏送由武则天审阅。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铜匦的发明者鱼保家曾帮助叛变的李继业铸过兵器,后被人将此事投入铜匦告发。鱼保家随即被诛,成为铜匦的首批牺牲品。
此外,武则天还注重开发边疆,巩固了唐帝国的边防,排除了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侵扰。她继续推行前朝恩威并济的民族政策。武则天统治时期一度与吐蕃、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关系比较紧张。武则天首先采取募兵、发奴、就地组织团结兵等一系列办法,解决了兵源问题。长寿元年(692)利用吐蕃内乱之机,武则天命王孝杰、裴行俭率兵进攻吐蕃,大获全胜,恢复和重建了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四镇,巩固了唐帝国西部边防,确立了唐王朝对天山南北的统治,重新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细亚的商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在武则天统治期间,由于实行政治改革,打击士族豪强势力,基本上消灭了关中军事贵族,使庶族地主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提升。武则天广开才路,重用庶族地主知识分子,扩大了其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她重视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社会秩序进一步安定。可以说,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国势继续上升,既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开元盛世”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