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以秦、隋二世而亡为鉴,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他在位的23年中,大唐王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势强盛,开创了自汉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大治,史称“贞观之治”。
关中地区是大唐的京畿要地,经济也首先得到恢复。贞观三年至四年(629~630),关中农业丰收,流散人口纷纷回乡。从贞观七年(633)起,连续几年都是大丰收,全国百姓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观。贞观初年,天灾不断,粮食短缺,一斗米竟值一匹绢;到了贞观九年,由于连年丰收,米价下跌,一斗米值四五钱;到了贞观十五年,一斗米只需两钱。史载“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虽然不无溢美之词,但是也反映出了当时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百姓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富足的局面。
在社会秩序方面,贞观一朝也是极其稳定。据记载,贞观三年(629)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29人。贞观六年(632),死刑犯有290人。此年岁末,李世民特下旨恩准他们与家人团聚,明年再回来执行死刑。结果到了次年,290个死刑犯全部按期回到牢狱,无一人逃亡。
贞观年间,大唐与少数民族、外国的联系大大加强。许多外国商人定居大唐,高丽、新罗、高昌、吐蕃等纷纷派遣贵族子弟来唐,学习大唐文化。西域的贵族、僧侣、乐工、画师等大量进入内地,带来了不同风格的音乐、舞蹈和绘画艺术。“丝绸之路”这条联系东西方的纽带的商业价值也得到了充分发挥。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使丝绸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唐朝都城长安也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
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代贤后。她13岁嫁给李世民为妻,性情仁孝俭素,知书达理,身为秦王妃时便受到王府幕僚的爱戴。李世民登基后,长孙皇后不仅将后宫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对国家政务也常有独到的见解。李世民经常与她商讨国事。贞观十年(636),年仅36岁的长孙皇后去世。弥留之际,她仍然不忘嘱咐李世民善待贤臣,勿令外戚专权,并要求死后薄葬。皇后去世后,葬于昭陵。李世民的悲痛之情久久不能缓解,便在宫中建筑了一座高楼,以便时刻登台远眺昭陵,后因魏征进谏才拆除。李世民死后,与长孙皇后同葬一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