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无论在朋友家里,在儿童游乐场,还是在公园散步,洛克看到大人们与小孩说话时,总是蹲下来,与孩子处在同一个水平上。往往还用双手握住孩子的小手,用亲切的目光对望着,和颜悦色,以商量的口气与孩子说话。孩子们也似乎都很懂事,频频点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洛克与英国一位著名的儿童心理学专家谈起这件事,专家解释说:“与孩子说话当然要蹲下来呀!他们年龄太小,还没有长高,只能是大人蹲下来,才能平视着说话,我们从小父母就是这样跟我们说话,否则就不能平等地交流了!小孩也同我们一样是独立的人,应当得到尊重与平等对待。”
事实上,孩子就是一个独立的权利主体,也应当受到父母的尊重。父母不要过分看重自己的权利而忽视了孩子的权利。所以,父母不应该不断地突然闯进孩子的环境之中,去打搅他,并且不跟他商量就操纵他的生活,不要置孩子自身的需要于不顾。这是父母自私的一种表现。从根本上来说,这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必然会导致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父母应该与孩子是建立起朋友式的平等的、亲密融洽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共同生活的理想方式,而它的形成,要靠双方的共同努力。所以,父母如果要作出一项与孩子有关的决定时,就应该尽量考虑到孩子的意见,充分与孩子讨论和交流,听取孩子的想法,然后谨慎地作出决定。
一位母亲这样说:“我让女儿和我们一起吃饭,把她和大人同样对待。吃饭时的谈话也是选择她能懂的话题,平等地与她交流。有的家庭,吃饭时不让孩子说话,有的甚至不吃饭时,孩子也必须‘规矩着’。这样做,孩子就不会有任何自尊心。”这位母亲的做法很值得父母借鉴学习。
父母对孩子提出要求时,一定要告诉孩子为什么。很多父母这样斥责孩子:“难道你连我的话都敢不听了?”可能这是父母气得没有办法时才说出的气话,但这却是一句逼迫的话,而且还带有威胁性。这话的背后就是父母所说的话具有绝对的权威,而且也是绝对正确的,孩子必须服从,不容讨价还价。如果孩子很小,听了可能会真的害怕,而且也会屈从。但是,这种强迫加威胁的话说得久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消极影响。
另外,类似这样的话显示出了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的态度,实际上,这是强者对弱者的威逼,因而是不平等,不公正的。这类话会妨碍孩子完整人格的发展,影响他思考力的发育和成长,甚至会让孩子变成毫无判断能力和无法独立生活能力的人。
父母与孩子的平等关系还表现在遇到意见分歧时,父母可以为孩子做一些适当的选择,但更多的时候应该把孩子当成独立的社会人,信任他们,允许他们有自己的选择。如果认为孩子的观点不正确,也要心平气和地说明理由,采用商讨方式,以理服人,而不是用命令式的说教进行批评。
孩子在不断地成长,在与的孩子的交往中,父母一定要学会宽容,把孩子的视角置于和自己同样的地位,努力公平公正地对待他。父母要知道,尊重孩子,就是尊重自己做父母的权利。
让孩子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最佳境界,即使父母已经在孩子身上培养出了对某件事情的兴趣,但是当他在没有主动去做这件事时,父母也应该少催促他去做。
父母应该选择适合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决不能让学习成为孩子的负担,也不应该把学习当作任务强加给孩子。否则,孩子一定会讨厌学习。即使原来孩子喜欢学习,一旦他意识到学习成了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他就会感到厌恶。
孩子希望自己是自由的,他喜欢别人看到他良好的表现是自发做出来的,希望别人知道他是绝对独立自主的。在这一点上,孩子的心理和自尊心最强的成年人是一致的,不管父母对此怎么认为,孩子的本性都是这样。
洛克认为,自主学习是最佳境界,即使父母已经在孩子身上培养出了对某件事情的兴趣,但是当他在没有主动去做这件事时,父母也应该少催促他去做。有很多对读书、写作、画画感兴趣的孩子,在某些时候也会感到乏味。如果这时候父母勉强让孩子去做,只会自寻烦恼。
父母应该细心地去把握孩子兴致的高低涨落,适时地给他灌输一些适当的学习观念,让孩子爱好学习。采取这种方式,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和精力。要知道,孩子在兴致高的时候,学习效率要比平时高出两三倍,而如果是被迫去学就会事倍功半,孩子也会吃更多的苦。如果父母能够注意到这个道理,他就可以从学习中解放了,就可以尽情地去游戏,玩到筋疲力尽、心满意足,而同时又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
孩子学习最好的时机是当他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那时,他的精神既不懈怠,心思也不会到处游荡,学习才不至于使他感到憎恶。但这时候,父母还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如果孩子兴致高的时候你没有利用这个时机,或者孩子就很少有兴致勃勃的时候,那你就得另外想办法去督促孩子学习,而不能任由他懒散,对学习心不在焉;第二,让孩子能够拿得起、放得下,这很重要。即使孩子心情不好,也应该教会他自制,让他能够主宰自己。
另外,父母可以有意挑选在孩子偷懒、不想做事的时候,或者兴趣在别的地方的时候,指定一件事让他去做。这样多加训练,让他在心理上能够做自己的主人,到了需要的时候,他才能放下原来的心思或手里的事情,去从事一件新的或者是趣味性比较小的事,而没有勉强。
要给孩子树立榜样
无论给儿童什么教训,无论每天给他什么样的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的行为能发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监护人的行动榜样。
洛克主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与其让孩子记住规则,还不如给孩子树立榜样。他非常重视孩子的年龄特点,强调示范和环境的教育作用,反对单纯的说教。他说:“无论给儿童什么教训,无论每天给他什么样的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的行为能发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监护人的行动榜样。”
在各种教育孩子的方法中,最简单明白又最容易见效的方法就是找出孩子应该学习和应该避免的榜样,放在他面前。
一旦父母把孩子熟知的人所做出的正面的和负面的榜样指出来给他看了,同时给他说明,为什么那样是美好的或是丑恶的,这样做对他所产生的吸引或阻止他去模仿的力量,比任何说教都有效果。
孩子没有基本的生活经验,所以仅仅告诉他什么是美好的德行,什么是邪恶的行径,绝对不如让他直接去看别人的所作所为。所以父母要指导孩子去观察,让他看清某些行为的优劣之处。通过这样的方法,能让孩子对善恶美丑认识得更清楚,印象更深刻。
孩子如果和有教养的伙伴在一起玩,发现行为优美就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许,他就会乐于依照好的榜样,让自己举止变得优雅。所以,父母应该尽量避免让孩子去跟那种没教养的人接触,要让孩子远离坏的榜样。因为在糟糕的成长环境中,孩子的品质也会变得糟糕。
根据心理学家的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孩子有自己模仿认同的对象,而其中78%的孩子把自己的父母为认同的偶像。可见,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如果不好好地扮演这个神圣而重要的角色,怎么对得起孩子的崇拜呢?
孩子因为年龄小,因而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总是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无论好坏,都会被孩子不自觉地效仿。好的行为被效仿,当然很好,但如果坏的被效仿了,改变起来就会很难。
汉森习惯在每天工作之前,先到镇上的酒馆喝点小酒。虽然他知道这是个坏习惯,妻子也一直劝他戒掉,但是他想,反正只是自己的一个坏习惯而已,又不会影响别人。
一天早上,天降大雪,汉森穿好棉衣,戴上手套,告别妻子出门后,和往常一样吹着口哨向酒馆走去。没走多远,他觉得后面有人跟着他。回头一看,竟是自己年幼的儿子。
儿子踩着他留在雪地上的脚印,一边跑,一边兴奋地喊:“爸爸,你看,我正在踩你的脚印呢!”
儿子的话让汉森心中一顿,他立即想到:“如果我去酒馆,儿子踏着我的脚印,将来他也会去酒馆的。”从那以后,这位父亲再也不光顾酒馆了。
所以说,作为父母,一定要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要知道,孩子正踏着你的脚印跟随着你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在这个社会上最初的模仿对象,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品质、人格、某种习惯和处世态度,对他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位父亲这样谈及他的父亲:“我记得我的父亲,他每周有五天都要很辛苦地做他的本职工作,即使在星期六,他也还有另外的工作,经常也要做很长的时间。我还能记得,每天天还不亮的时候我醒了,就能听见父亲起床并悄悄地出去上班,而此时家里的其他人都还在睡觉。我从不记得他生过病,请过一天假。他唯一不工作的一天是星期天,他总是和我们一起做些事情来消磨这一天,比如到亲戚家串门,和我们一起骑车等等。他的家庭就是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信念和他对家庭的全力投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至今影响着我。”
一位母亲在回忆她的父母时这样说:“在我脑海中萦绕的是父母对家庭之外的其他人的真诚关心的那种氛围。我的父亲直到60岁时仍然是一位志愿消防员和救援工作者,而我的母亲则一直做各种志愿工作,并时常帮助社区里的其他人。即使在自己并不富有的时候,父母对别人依然很慷慨。因为父母的友善,许多人在我和姐姐面前常常称赞他们……”
不可否认,这是父母给孩子做出的好榜样。但是,如果父母的榜样出现了偏差,孩子的思想行为就会出现偏差。在未来的生活中,他就会放松自律,做出有损社会公德的事情,从而也会让他失去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机会。
每一位父母都应该知道,我们的孩子在注视着我们的生活,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这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孩子。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要比我们说什么样的话更有力量。做孩子的好榜样吧,身教永远胜于言传。
做孩子的好朋友
父母应该把孩子视为可以信赖的朋友,进一步和他亲切地谈心,甚至可以在他所了解的范围内,就一些事情征求征求他的意见,同他商量。
血缘关系决定了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但这不表明父母就一定是孩子最贴心、最密切的人。事实上,孩子只是因为你是他的父母,所以才尊重你,但也会对你敬而远之。孩子有话不向父母说,有事瞒着不告诉父母,这让很多父母黯然伤心,却不知道如何是好。
当孩子还小时,父母主要是靠正言厉色来教育孩子,让他从小知道敬畏,但是,父母不应该把这种方法一成不变地实施下去。
洛克认为,如果孩子到了懂事的年龄,开始明白父母的苦心了,而一向又表现良好的话,这种管教就应该及时地放松;而且到了孩子年纪渐长,能够和他比较平等地交谈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把孩子视为可以信赖的朋友,进一步和他亲切地谈心,甚至可以在他所了解的范围内,就一些事情征求征求他的意见,同他商量。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让孩子开始独立思考,这是任何规劝都不能达到的效果;二是越早把孩子当成一个成人看待,他就能越早变成一个成人。假如父母能利用适当的机会,与孩子认真地交谈,就会在无形中提升他的心理素质,使他不再把精力耗费在一些幼稚的小事上。
要成为孩子亲近的人,要成为孩子的朋友,父母就一定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尊重孩子,包括尊重他的感情、他的愿望、他的选择。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喜欢你、信任你,把你当成知心朋友对待,也能把你的话孩子听进去。只有这样父母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内心世界,了解他的需要,了解他的心愿,了解他的情感。
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要培养与孩子一样的兴趣,如观看球赛、听音乐、游泳、下棋等。平时下班后,要尽量多地与孩子聊天,培养亲情。父母只要与孩子亲近,取得孩子的信任,他就能向父母倾吐自己内心的想法。
那么,怎样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呢?首先要以信任的态度对待孩子。在平时与孩子相处的时候,一定要轻松愉快,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谈和游戏,可以开玩笑和打闹,让家庭充满亲切感和幽默感。
其次,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诉说,要以兴趣盎然的姿态倾听他的喜与忧,这样才能了解他。有时候,孩子的问题或疑问很幼稚,这时,父母一定不能轻视或者取笑他,因为他毕竟是孩子。而是要认真听他诉说,与他一起讨论或是一步步诱导他,让他对事情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分析。
最后,在听孩子诉说时,父母既要抱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又要充满着家长的慈爱。这样才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心、爱护与温暖,从而加深他对父母的亲近与尊敬感。
一旦父母真正把孩子当做了朋友、很重视他、很关心他、为他骄傲的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形成朋友式的深层次交流,双方就都会感到特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