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个时代像如今这样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因为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代社会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在今天也没有哪个人可以漠视心理健康,因为心态决定着每个人的人生成败。
生存在现代社会,无论男女老少,都会产生不同程度与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压力过大会让人们情绪低落;生活艰辛会让人们焦虑紧张;情感挫折会让人们悲伤痛苦;人生坎坷会让人们忧郁烦恼。然而,幸福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心理健康是幸福的源泉,没有积极、快乐、情绪饱满的心理状态,生活在眼里会变成灰色。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少一些叹息,就多一些自信;少一些忧愁,就多一分快乐。
讲题一:透析人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由平和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幸福的感觉交织构成的,是压力面前的一种坦然,是挫折之后的一种自信。一个人,若是没有对人生的深刻感悟,缺乏对环境的和谐适应,他的心理状态就一定会出现障碍,而这与现代社会的健康生活是格格不入的。
1.什么是人的心理和心理健康
心理和心理学对许多人来说,有些神秘、有些抽象,觉得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实际上,这些都是人们的误解。心理现象是所有人每时每刻都在体验着的,是人类生活和生存必需的。可以说,复杂的心理活动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本质,恩格斯曾将人的心理意识赞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学说,也是紧紧围绕我们的生活的。
心理活动虽然隐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但它可以通过行为、语言来表现,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来测量。心理活动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是心理活动的简称,实质上是人脑的功能,即人脑对客观事物主观的反映。认知活动是心理过程的基础。认知开始于感觉,之后是知觉、记忆和思维等活动或过程。比如眼前有一个苹果,人脑对这个苹果的颜色、气味等个别特征的反映就是感觉;人脑对苹果的颜色、形状、质感、味道等多种特征的整体、综合反映即为知觉;种种感觉、知觉的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就成为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再借助语言,人脑可以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的反映。思维的上述过程就是人的整个认知过程。
人在认知中所接受的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然后传导至下丘脑及其边缘系统,就产生了对这些信息的内心体验,表现在外就成为人的情绪。根据这些信息,大脑还会产生一个意志过程,即建立意图、编制活动程序、确定目标,然后调节和控制人体行为以实现目标。
由于当今社会压力比较大,人们在学习、工作、家庭等方面都有可能出现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人们的情绪低落、心理矛盾等,更严重的话就会出现心理问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提高,怎样保持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的生理健康可以通过各种检查的结果来确认,但是确认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许多学者和专家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有的学者认为,心理健康就是符合社会规范、符合医学标准的心理状态,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指焦虑、情绪低落、有强迫性的行为和思维,并因心理原因而造成皮肤、呼吸、消化等生理方面出现障碍。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心理健康的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一个人仅仅有平衡的心理状态还不能算是心理健康,只有同时具备积极的心理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
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如下几种表现:
一是适应环境。
人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他人交往,这就需要人们学会如何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不仅乐于与人交往,还能够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他们热爱生活,乐于工作,他们把工作看做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们可以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
二是有幸福感。
幸福感是指对自己总的状况比较满意的感觉,具有积极的心理状态的人,总是具有深深的幸福感,他们的内心充满着快乐,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但是当今社会的人们越来越感觉不到幸福感,总是有所遗憾和失落。
2.心理健康的人是怎样表现的
(1)心理健康的人的10条表现
心理健康的人都有哪些特点,又是怎样表现的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往往具有以下10条表现:
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有适度的估价;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2)认识心理健康的表现
除此之外,其他心理学家还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概括他们的基本思想,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心理健康的表现:
①心理健康者要有良好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良好的自我认识即人常所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并能自尊、自信。良好的自我体验即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对待自我,能愉快地接受自己的一切,做到自爱。良好的自我控制即能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既能控制个人情绪有适度的表达,又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调节,使之符合工作和学习的目标,有良好的意志力。
②心理健康要有良好的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良好指人能够对社会环境有良好的适应。适应是个人为满足需要而与环境发生的调节作用,在个人需要与环境条件之间,要么改造环境满足个人要求,要么改变自己适应环境要求。心理健康要求与社会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通过接触了解现实条件,在客观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恰当地满足个人需要。对社会现实中的各种要求或问题,不退缩、不逃避,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去应对,使个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③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基本表现。
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的人能与其周围的人员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并通过人际交往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孤独,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而且能通过人际关系使自己与同事、朋友协同合作,在工作和学习方面互相帮助,共同取得成就。
④心理健康者应有积极的劳动实践。
劳动实践是社会得以发展和个人赖以生存的活动之一。通过劳动获得劳动果实或事业成就,会给人以充实感、幸福感和自信心,使自我能力得以发挥,自我价值得以实现,这是心理健康在社会活动方面的集中体现。
3.心理健康是人生幸福的基石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是生命健康的两个方面。
生理健康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障,达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健康,更谈不上长寿。生理健康主要指人的身体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中,体形匀称,眼睛明亮,头发有光泽,肌肉皮肤有弹性,睡眠良好等。
心理健康同生理健康同样重要。良好的心态,能促进人体分泌出更多有益的激素,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人体健康长寿。心理健康主要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行为规范协调、精力充沛、应变能力较强、能适应环境、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经常保持充沛的精力、乐于承担责任、人际关系协调、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一致、能面向未来等方面。
下面是心理健康对人生各方面的积极作用。
(1)心理健康才能适应现代瞬息万变的环境在现代社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例如微机从286的使用开始,不过几年时间,386、486、586、奔腾、酰睿等相继问世,并日益普及。那么如何适应这应接不暇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身的生存质量呢?这就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提高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生活。
(2)心理健康才能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难免遇到成功与失败,如果缺少心理健康,不可避免地会对一些事物作出错误的判断。成功时,过分沉湎于胜利的喜悦,看不到前面的征程,这样,必定会止步不前,半途而废;失败时,只会品尝着挫折的悲苦,认识不到失败乃成功之母,必定导致精神忧郁、萎靡、一蹶不振。所谓“胜不骄,败不馁”正是心理健康的结果。
(3)心理健康才能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现代社会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在某项事业上获得成功,只有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有可能攀登事业的高峰。因此,现代人极其注意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心胸豁达,情绪稳定,对同学、同事和朋友热情、体贴,乐于助人。因此,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把自己的力量融入集体的力量之中,团结合作,取得成功。
(4)心理健康才能有效地抵制疾病,战胜疾病现代医学证明,有很多疾病与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密切相关。例如,消化性溃疡病受心理因素影响很大,长久的抑郁、过分的悲伤等,可使胃液减少,影响消化。而激动、紧张、焦虑等,又可使胃酸分泌持续增加,促发胃溃疡。
临床医学证明,心理健康与疾病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心理健康的人一般表现为有战胜疾病的信心,能够面对现实,放松自己,勇敢乐观地对待疾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因此能够提高生存的能力和生命的价值。
4.如何判别人的心理是否健康
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衡量标准。
心理健康包括了两个层次:首先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起码的要求,就像没有身体疾病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一样;其次是保持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姿态,这是心理健康的本质含义,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
光有一个概念是不够的,心理健康需要有具体的标准作为衡量依据。目前,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提出或已经提出了一些标准,但各有特色。下面是现代国际心理学界公认的心理健康标准。
(1)正常的智力水平智力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不是某种单一心理成分,而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是大脑活动整体功能的体现,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虽然目前还没有非常完善的测定智力和全面衡量大脑功能的科学方法,但已有人发明出了具有相对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国际公认的智力量表。
比如法国的比内·西蒙于1908年推出的智力量表,美国的韦克斯勒于1943年发明的智力测验表等。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包括青少年和儿童在内的正常人,其智商不能低于85,这是智力正常的最低要求;若在70~79之间则属智力缺陷,亦为心理缺陷;低于70则属于低能,在心理疾病范畴;智商超过130为智力超常,但亦属心理健康范畴。
智力属于低能的人很难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完成正常学习或工作任务。与同龄人的智力水平相比较,是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的基本方法,可以及早发现和防止智力的畸形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于迟钝或敏感,思维出现妄想、出现幻觉等,都是智力不正常的表现。
(2)健全的人格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具体是指一个人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其身心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对他人、对外界事物的个性特征,又被称为个性或个性心理。人格的各种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有机结合而形成一个整体。健全的人格是指构成人格的诸要素,如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均平衡、健全的发展。
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需求出发,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了健全和成熟的人格标准:
①有自我扩展的能力。健康的成人能够积极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有许多兴趣爱好。
②有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能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无占有欲和妒嫉心;有同情心,能容忍与自己在价值观念和信息上有差别的人。
③在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认同感。能忍受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冲突和挫折,能经得起突然袭来的打击。
④具有现实性。健康的成人看待事物是根据事物实际情况而非自己所希望,是看清情境和顺应它的“明白人”。
⑤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所有的或所缺的都知晓清楚、准确。理解真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也知道自己与他人对于自己认识的差别。
⑥有一致的人生哲学。有符合社会规范的、科学的人生观,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在意识形态、信念和生活方面能够对他人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
(3)较强的社会协调性较强的社会协调性,是指一个人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身心行为,达到与客观环境和睦相处的协调状态。社会协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较强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能够正确对待、处理和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这是衡量和判断社会协调性的关键和核心因素,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②较强的自然环境适应能力。为了某种需要,任何一个心理健康者,尤其是青年人,应该具备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能力。
③较强的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一般来讲,情境是指个人行为所发生的现实环境与氛围,分狭义情境和广义情境两种。狭义情境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发生的场所、氛围,交涉对象的态度、情绪等,如考核、演讲、比武等场合;广义情境是指宏观的社会历史进程、国际形势等。狭义的情境受广义情境所影响和制约。
心理健康者能够在不同时空和各种情境中保持自己的心理状态平衡,并充分发挥个人心理潜能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