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极端公正和善良的心是不属于庸俗的人的,良心的觉醒就是灵魂的伟大。
——(法国)雨果
但唯有善良的品格,无论对于神或人,都永远不会成为过分的东西。
——(英国)培根
传统启蒙经典《三字经》开端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善良是每一个人本来就具备的品性,面对刚出生的孩子,没有任何人可以看得出来,谁以后会成为善良的人,谁又会成为狠毒的人。每一个孩子天生就具备的同情心和仁爱心,他们的眼神充满了纯净和友善。
孩子可能会把毛绒玩具当成自己的同类,可能会对着折断的树木说:“小树受伤了!”可能会被电视节目引得哗哗流泪……这些都不是孩子幼稚的表现,而是说明孩子本来就有一颗能够理解和同情他人的心灵,这种宝贵的心灵就是善良。
小女孩克莱儿在翻腾一个旧储物箱时,偶然发现了妈妈小时候最心爱的小布熊“泰迪”。
“为什么泰迪没有毛啊?”她问妈妈,“它怎么没有眼睛啊?”
妈妈告诉她:“是你舅舅家的小狗把‘泰迪’咬坏了。”
女孩听了很伤心,她心痛地亲吻了“泰迪”两只塌陷进去的空眼窝,用哭腔告诉弟弟关于“泰迪”的不幸遭遇,并说:“我们一定要把它治好!”
孩子的善良很多时候是大人无法触及的,但是无论年龄大小,善良的人大都乐于助人,能够理解体谅对方的处境,较少计较自己的得失,而且善良的人看似温和,但并不软弱,反而拥有平和、坚强和开朗的性格。
每一个人都愿意和善良的人相处,因为善良是人性最安全的保障。任何一个人当被大众称赞其善良时,说明他给别人带去了最大的温暖。一个人可以不聪明,但绝不能不善良。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76岁的东北老太张乃琴,自己靠拾荒为生,但是20年间,她却收留了很多无家可归的、有困难的人。每当收留了有病有残疾的人,张老太就用拾荒换来的钱给病人买新鲜蔬菜和水果调养身体。至于她到底帮助过多少人,自己已经记不清了。
20年前,张老太患上了骨结核,因没钱医治,她饱受折磨。在政府的帮助下,她才到了免费治疗。后来,她在原单位和政府的照顾下,从原来的7平方米的小平房搬进了楼房,相关部门还为她免去了各种费用。
张乃琴老人说:“我的命是社会给的,既然是社会帮了我,我也要回报社会。”于是,这么多年,她一直吃捡来的菜,穿别人送的衣裳,但用节省下来的钱帮助有困难的人。
一个拾荒者的善举,她以自己的善良来回馈社会曾给她的帮助。这样善良的人有高尚的情操和纯洁的内心。善良是生命的黄金,无时无刻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作为父母,教导孩子为人处事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让大家都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
培养建议一:让理解和关爱成为家庭的主旋律
孩子的善良虽然是本来具有的,但是父母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很可能使孩子的善良本性难以发挥,而表现出来的有可能是冷漠、自私和贪婪。孩子保存善良的最佳方式就是使孩子的生活环境充满关爱和理解。
家庭成员间的互相关爱,让彼此感到温暖和舒适。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理解,会让孩子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如果父母总是以自己的思维去判断孩子的行为,并且轻易批评指责的话,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受挫不说,孩子从父母身上就会学到:用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别人。这样的家庭气氛使孩子发挥出的善良就有一定的限度了。
父母关爱和理解孩子是指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感同身受地体察孩子的内心,但这并不等于在事项上要溺爱和宠惯孩子。孩子如果被父母“关爱”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话,孩子很容易变得自私、冷漠,孩子心中没有感恩,就很难提起善心。
培养建议二:不用“报仇式”方式“教”孩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碰着磕着,有的父母为了安慰孩子,就一边哄孩子,一边用手去打使孩子碰撞的物品,嘴里可能还会念念有词地“责骂”或“吓唬”“肇事者”。这种为孩子“报仇式”的行为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什么好处。
这种做法教给孩子的是遇到不顺就去责怪对方、教训对方,孩子学会的不是宽容而是报复。父母不要以为孩子摔倒时,父母责怪的是桌椅板凳等没有生命的物体,但是在孩子看来,对一张桌子的态度与对一个人的态度一样。
一位教育学者在孩子的小的时候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并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桌椅板凳。
她教给孩子要善待“对手”,每当小板凳碰痛了孩子,她绝不会去打小板凳,而是赶快先给孩子揉揉,并安慰到:“马上就不痛了,宝宝不哭了!”安慰得稍好一些时,她就会带着孩子给小板凳揉揉痛,告诉小板凳“马上就不痛了”。
这样,孩子既没有和小板凳对立,小板凳也没有成为“加害”孩子的坏蛋。孩子就会意识到“碰撞”使双方都难受了,大家要互相体谅。
由于父母如此教导孩子,有一次,摔倒后的孩子居然蹲下身,给地面揉揉痛,并安慰地面说:“马上就不痛了。”
如果孩子都能这样善待物品,处事待人一定是心存善念的。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尽量不要给孩子增加心中的对手,而是多引导孩子理解对方,互相分担。这样,久而久之,孩子的善心会完全散发出来。
培养建议三:用善良的故事感染孩子
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故事往往会帮助他们认识世界、明白道理,并形成最初的价值观。父母经常用他人的善行滋养孩子的内心,以后,孩子也会用自己的善良滋养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一个母亲给孩子读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童和小雅是身患白血病的青年,她们住在同一个病房。小童通过接受捐款筹得了做手术的费用,但合适的骨髓捐献者却因种种原因不能为她捐献了,这就导致她做不了手术。
小雅虽然有配对的骨髓捐献对象,但没有做手术的钱。在这个关口上,小童毅然将自己的手术费给了小雅,尽管她自己身体已经快不行了,家里也因为给她看病而一贫如洗,但她说:“起码能活一个是一个,对方能活下来,这捐款捐给谁都是一样的!”
母亲读到这,发现孩子的眼眶湿润了。母亲停了下来,孩子说:“小童是多么善良的女孩啊!”
人性的善是相通的,当他人的善良打动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善心也正在被开启。孩子的善念经常通过不同的方式开启的时候,孩子自然会用体谅、关爱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一切。所以,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用有意义的故事来填满饭后、睡前的时间。
培养建议四:给孩子理智和正面的教育
当孩子受到伤害,父母让孩子学会原谅就是在培植孩子的善良。善良的人总会换位思考,会原谅他人的过失,而原谅本身就是一种轻松。一个总是把怨恨放在心里人,付出的代价往往是无形而惨痛的。
洋洋是家里的独子,难免被宠爱有加。随着洋洋的长大,父母发现他有蛮狠、爱动手大人的毛病,于是就采取严厉措施制止。洋洋只要被发现动手打人,父母就会惩罚他,包括不和他说话,不给他讲故事,不带他出去玩……时间一长,他的这个小毛病就改掉了。
有一次,洋洋在幼儿园和同学玩的时候,为了一点小事,对方在洋洋胳膊上咬了一口,疼得他满头大汗。回到家,被咬的地方一块明显的淤青,家人都很心疼。但是,父母没有在洋洋面前埋怨和责备老师及那个同学,而是正面教育他:“咬人不对,很疼。所以,你以后不能咬别人,伤害别人,要善待同学,和同学和睦相处。”
第二天,双方家长和同学一见面,小洋洋就对咬他的同学说:“昨天是个误会,我们还是好朋友,对吗?”听到孩子这样讲,所有的人都感到很欣慰。
父母理智和正面的引导,会让孩子知道该如何处理纠纷,孩子表现出的善良和宽容往往是父母意想不到的。有的父母可能会认为,把孩子教得太善良会吃亏的。其实,孩子可能会吃一些小亏,但一定会占“大便宜”,因为善良会在孩子立身处世、与人交往、成家立业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而且,善良的孩子知道什么是恶,他的判断力会因自己道德的建立和越加明确,越善良的孩子越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所以,请父母放心地去教给孩子善良吧!
培养建议五:支持孩子的善行
当孩子自身的善良散发出来的时候,父母一定要表示肯定和支持,孩子会感受善待他人的喜悦。助人为乐是一个真理,当孩子伸出援助之手使他人得到帮助时,内心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高兴,这种高兴是用语言无法描述的。
一个成年人这样描述他小学一年级时内心的记忆:
“那是南国的初夏,老天随心所欲地下雨。那时的伞,可以跟我的肩膀齐高。中午上学的时候,突然倾盆大雨,我急忙撑伞,一步一跳避开满地的水洼。然后,我看见有一些大人们正在屋檐下躲雨。我想也没想,便要为人撑伞。
我记不得那叔叔的脸了,我的记忆很模糊。但当日,叔叔载着我奔往他家时的感觉至今还回存在我内心。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亲情以外的幸福。是真的,仅仅是一点儿微微的付出,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那份伴随而生的幸福是无法言喻的。
我既没有迟到,也没有因为为了叔叔挡雨而把自己淋湿,一点也不像看图说话里那些图画描绘的故事。
不过,所谓秘而不宣的快乐我是尝透了!”
这种“秘不可宣”的快乐只有用行动做到的人才能体会。而喜悦之后,父母的肯定和鼓励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价值的存在,孩子也会更加踊跃地去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如果父母说:“你真傻,如果你帮助的人是骗子怎么办?如果他是坏人怎么办?”当然,父母帮助孩子分清善恶是非很重要,但千万不要否定孩子的善行,这样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
可能,正是因为父母否定孩子多了,社会才会变得冷漠,当孩子需要陌生人帮助的时候,却看不到伸出的援手。如果是这样,那真是可悲可叹,然而,又是加速推动了社会的冷漠。所以,父母一定要支持孩子的善行。
培养建议六:让孩子学会回避不良事物
孔子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不合乎礼仪的事情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也不要做。人都是会受外界影响的。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懂得让孩子回避不好的东西,就会最大程度上保存孩子的纯净与善良。
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在怀孕的时候,眼睛不看不正经的颜色,不听淫秽的声音,不说狂傲的话语。古人这样做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2007年,河南省焦作市一名20岁的青年,因玩网络杀人游戏过于“入戏”,以至于突然产生了“杀人”的疯狂念头,最终找来一把菜刀,向网管猛砍了70多刀,致其死亡。
在法庭上,这名青年说:“玩游戏时很冲动,也很兴奋,不知怎么地就突然有了杀人的念头,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没有想其他东西,但杀人之后突然就清醒了”。他多次说自己非常后悔,并奉劝广大网友一定要“以自己的残酷教训为戒”,远离网络游戏,尤其是暴力凶杀型游戏。
这是一个过于极端的事例,但充分说明人是会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当这种影响过于频繁的时候,环境就完全会左右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弟子规》言:“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父母在教导孩子的时候,对社会上的不良不善行为做正面引导的同时,也要懂得回避,比如:让孩子远离暴力电视电影,远离大街上打架斗殴等场面,不要去营业性的游戏厅、网吧、迪厅、歌厅等等。孩子纯净纯善的心灵是要靠回避恶行、增加善行来维护的,父母责无旁贷。
【教子箴言】
善良是每一个孩子本来具有的品质,而且,只有人性的善良得以发挥的时候,生活得才会踏实和安宁。父母对孩子的善良,不需要刻意培养,但一定要精心维护。而最好的维护就是父母本身挖掘自己善良的本性,把它完完全全、源源不断地表现出来。父母对周围任何人的关爱、理解、体贴、帮助,将成为孩子“善良”小苗成长的最好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