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的一天,益阳县余家院子的余达才喜得贵子,取名余昭明。乡下的习惯是,命大的孩子,总是要找个干爹干妈,或者找个祭拜的对象求得神灵庇佑,最好把名字也改改,叫做命理相容,托贵人的福。这样,这位叫昭明的孩子以后陆续就有了余鹤林、余繁、汤庞、余自叶等一长串名字。要知道,在余达才妻子刘氏生养的十二个子女中,存活下来的仅两女一男,即裕春、也明和昭明。满崽昭明出生时,徐家家境贫寒,全靠男主人余达才卖布为生。后来,余达才托人谋到了本县二里马迹塘镇团防局长的差事,家中景况才逐渐好转。昭明六岁时开始在家乡兰溪读书,1922年到省城长沙妙高峰中学就读;三年后,考取了湖南华中美术学校。
1926年春上,益阳同全国各地一样,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在弟弟余璜的影响下,余达才带领全家投身到这一革命洪流之中。年少的昭明也回到家乡,开始为革命事业四处宣传,不久进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第三分校学习。“马日事变”后,湖南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昭明家的几位亲人相继被杀害、饿死,处境凶险的昭明在未婚妻汤咏兰的帮助下离开了家乡,踏上辗转天涯的漂泊之路。这一年他还不满18岁。他一路流浪,先后逃到南京、上海,其间学过道、当过兵、要过饭、干过苦力,任过小学教员和报馆编辑,遍尝人生艰辛。幸好在逃亡路上偶遇启蒙老师卜息园,才结束了行踪不定的漂泊生活。在卜息园的介绍下,发奋上进的昭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昭明跟随老师回湖南开展革命工作,不幸的是,卜不久就在湘阴被捕牺牲。在家乡已无栖身之所的昭明只好重回上海,并将生活无依的母亲刘氏接来。1931年回沪后昭明一度受组织指派到浙江温州搞武器,组织红军师,被国民党军警以“共产党嫌疑犯”的罪名逮捕。未婚妻汤咏兰千里迢迢赶到上海探监,营救昭明,后由党组织成功救出。出狱后,昭明与汤咏兰结婚,先后生下儿子天定、雪驹和女儿蒂丽。
1933年,昭明和陈企霞一道,相继创办《无名文艺》旬刊和月刊。是年6月1日,昭明第一次发表短篇小说《丰收》,登载于《无名文艺月刊》的创刊号上,笔名用叶紫。据说笔名取自其祖母的叶姓,紫是血的象征,寓指自己从血泊人生中攀爬过来。从此,余昭明改姓名为叶紫。《丰收》的发表,引起当时文坛的注目。同月,由谭林通和女诗人关露介绍,他加入了由鲁迅主导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周建人的引荐下,叶紫得到鲁迅的赏识和扶助,后来两人发展成亦师亦友的关系。1935年3月,叶紫自费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丰收》,鲁迅欣然为《丰收》作序。集子收入《丰收》、《火》、《电网外》、《夜哨线》、《杨七公公过年》和《向导》,一共六个短篇。1936年12月,叶紫又出版中篇小说集《星》。1937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小村一夜》,收录《偷莲》、《鱼》、《山村一夜》、《湖上》、《校长先生》、《电车上》等六个短篇。
1935年,贫病交加的叶紫因患肺结核住院,并不富有的鲁迅在经济上给予极大的支助,给付银洋50元。1936年10月,鲁迅逝世时,重病中的叶紫未能赴丧,含泪在病榻上写下《哭鲁迅先生》的悼词。
1937年上海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生活窘困的叶紫拖着病体,带着家小回到益阳的兰溪老家。1939年10月5日,才华横溢的作家叶紫在贫病交加和满腔悲愤中含恨离世,年仅29岁。
叶紫逝世后,草草下葬在老家屋后的稻田之中。1952年,益阳县人民政府将其遗骸迁葬于会龙山对面的白鹿山顶。墓前立了一块高1.3米、宽0.7米的墓碑,并用水泥修筑了一个简单的墓园,供人凭吊。不幸的是,“文革”期间,市自来水公司在山顶修蓄水池和办公楼时,整个墓园被毁,遗骸散失,不知所终。
1983年,在益阳资江一桥的桥头,人们在修建益阳文渊和裴公亭景点时,也修建了叶紫纪念台。是年6月动工,10月竣工。建筑造型呈笔架的“山”形,笔尖似利箭刺向苍穹,寄予了一位革命作家的崇高理想信念。台宽7米,长15米,上刻鲁迅先生《叶紫作〈丰收〉序》全文,湖南省文联主席康濯题写了“叶紫纪念台”碑铭。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在阳光下非常醒目。对于身世凄凉、一生困顿的作家,叶紫纪念台能够保留至今,这算是对作家一种最好的尊重。
当然,令作家慰藉的还有他用血和泪写就的作品,已由中央电视台拍摄成32集电视连续剧《星火》。电视剧播出后,收视率奇高,这说明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作家和他的创作世界并没有远离人们的视线。也许,这是唯一可以让这位与命运抗争的作家在天之灵感到慰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