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毛板船是一种航运工具,只不过为资水所独有。说它是船,其实就是一种木筏。这种形似船的木筏用未刨的松木板制成,加工简易、粗糙,故名毛板船。毛板船头尖,尾尖而翘,长24米左右,宽3米以上,最重的能装到120吨,这是一种专门用于装运煤炭的船。
“要得懒,驾毛板”,毛板船基本上是在资水漂流而下,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和人力。主要原因当然是船体大,无法驾驭。毛板船从开始出发,在滩多水急的资水途中难得停下来,到了益阳,即完成内河航运。毛板船的目的地是汉口鹦鹉洲。在益阳,龙山港和大渡口是主要停靠点。经过数日休整,将颠簸数百里的船体仔细查勘评估一番,然后另找舵师水手,过洞庭入长江达武汉。船到武汉,先卖煤炭,然后将空船卖给拆板厂,拆板厂则将船体拆开,出售松木板。
明清时期,特别是光绪十六年(1890)张之洞兴建汉阳铁厂之际,湘中地区的煤矿资源得到较大规模的开采,大量煤炭需要外运,于是人们因陋就简,从簰筏汲取灵感,创新和改进了毛板船。毛板船虽然体积庞大,装载量大,但此船制作粗糙,易出海事。作家叶梦在《毛板船》一文中写道:“清末民初,一艘毛板船,从造船到装煤,成本只需银洋一千元左右,若能平安抵达武汉可卖二千五至三千银洋。由于巨大利润的诱惑,在资水航运中,驾毛板船是最富传奇色彩的一种冒险行当。”在资水上中游未通公路之前,邵阳、新化、娄底等地的煤炭外运全靠资水上的毛板船。
在资水下游的益阳城里,毛板船商有三帮:邵阳帮、新化帮和江西帮。这三帮中数新化帮生意做得最大,年放毛板船千只以上。有关资料显示,新化帮和裕庄、乾太庄、远太庄、楚玉庄、汉玉庄的庄主,都是毛板船商人。清道光年间,玉和庄庄主朱太祥是毛板巨商,“每放百舟,遇险而补,以航运亨通,安全到达彼岸而致富”。毛板船虽然没有益阳帮,但本地人也绝不甘人后。“益阳的崔姓、蔡姓、邢姓、向姓等一些识航道、熟水性、观念现代的人便在益阳的千家洲、青龙洲、萝卜洲等地建起了收购点和加工厂,专门收购上游运来的煤炭、矿石、木材和药材,然后加工成大的毛板船(一种不经刨光的白坯船,卸货后,船拆开来就是上等木材),这种满载货物而下的毛板船直抵湖北汉口,令汉口人赞不绝口。”毛板船的兴起使益阳的航运业如虎添翼,为益阳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滚滚财富。“银益阳”的美名,毛板船功不可没。
毛板船的每一次航程都意味着生离死别,所以起航仪式显得极为隆重。毛板船庄主们深知,每一次开船不亚于一场赌博,不出事则获巨利,一出事则船毁人亡。开船之际,按照惯例由老板亲自给船上的舵手、水工依次敬酒,郑重拜托。资水两岸多的是山峰夹峙的险滩,河水落差大,稍一闪失的话,船就会在瞬刻之间出事。若是舍不得死,怕苦,霸不得蛮,那么资水上中游山地里的丰富物产,如木材、煤炭、矿砂、药材、茶叶就无法运出来。要从山里走出来,就必须在这条水路上冒险。“一个包袱一把伞,拼死亡命驾毛板”,新化一带的人所具有的尚武、吃得苦和霸得蛮的品格,不仅属于那满眼贫瘠的山石,也同样属于资水上漂流的毛板船。驾着毛板船顶风冒雪,日夜穿行,他们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清朝鸦片战争后,在汉口开埠的近百年里,资水流域的大量毛板船老板和簰古佬搏风击浪,九死一生,在不断积累财富的同时,也创造着一个个人生传奇。他们许多人上岸后,在益阳城里找到了栖身之所,过去二堡、三堡一带,就是这些人聚居的地方。
梅山文化链接
益阳曾是古梅山的边缘地带,梅山地界已延伸到了益阳的泗里河,益阳人习惯把新化、安化的人叫做“高处人”,意指资水上游的人。益阳人对“高处人”存有一种敬畏,益阳人认为“高处人”蛮。“高处人”都有“打”。新化、安化人尚武,很多人有功夫,益阳人把有武功的人称为有“打”。益阳人还认为“高处人”有“法”。这种“法”实际上是梅山巫教,梅山教是完全不同于中国道教及佛教的一个独立宗教。民间把信仰梅山教和懂梅山教的人称为“带梅山”。据说有人祖上“带梅山”,将梅山法术咒语传给后人,后人下田捉泥鳅,不要一会工夫即可以把田里的泥鳅捉尽,只留下一公一母。梅山教的这种法术当代有不少人亲眼见过。
宋代安化知县吴致尧在《开远桥记》中记述:“梅山瑶人,食则燎肉,饮则引藤,衣制斑斓,语言侏离,出戈操戟,居枕铠弩,刀耕火种。摘山射猎,不能自通于中华。”
——摘自叶梦散文集《行走湖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