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阅读卢梭的散文随笔《漫步遐想录》,这本书很精彩,说的都是他跟自己的心灵内心深处亲切交谈的产物,可以说他在晚年是掏空心血的对自己心灵的分析与解剖。他的遐想纯粹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为自己在重读时能重尝撰写时的甘美而写的。我们在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不加修饰的淳朴、无可怀疑的真诚、不再被论战和热情所激动的才智。这正是《遐想录》的魅力所在。可是到最后他也未能完成这本巨著的,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我觉得自己跟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许多方面都臭味相投,噢不,是气质相投,他甚至在飞黄腾达、声誉鹊起之后,还主动放弃了上流社会地位回归农民身份,同时他也常常感到孤独,我的生活比他平凡得多,也恬静得多(事业上、人生经历并没有大起大落,而且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成功),我也非常孤独,不慕世俗虚荣,包括虚名在内(人的欲望得到满足以后就会有下一个欲望,我现在连温饱问题都还在挣扎着,所以你懂滴?)。
我的童年还是很愉快的,生在一个和蔼可亲的温暖的家庭里,比起村里许多人而言,实在是幸福太多了,可不知如何却生成我现在这副悲剧的性格,也许是这几年来自己活得很不随意、压抑,苦闷、没出路。虽然我从未忍饥挨饿——人真是无可救药,因为人的痛苦从不局限于物质上的匮缺。
卢梭的书,在我的内心勾起无尽忧思而有如此贴近生活实则,沉重无比;好比米兰·昆德拉写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面所写到的: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一个人到了相当的年纪,才能体会当时所理解不了的书,你拿《漫步遐思录》给中学生们看,他们不一定会喜欢。阅读好书之余,对人事自然会兴起万端感慨,你看过这本书吗?假如还没有,我郑重的推荐给你,这本书虽然叫人伤感,但你看了一定会喜欢的。
10/24/2016晚修写于黄埔海校教学楼九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