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妙语百事解,三寸巧舌万人敌。语言艺术,古往今来就是公关成事的“无敌兵法”.能在办事中把话说到别人心坎里,把事做得人人拍手称绝,除了要有一副伶牙俐齿之外,还要先有一个灵活心眼。
1.巧言妙语,说话要条理分明
我们与人相处时,说话的内容当然重要。别人对你的评价如何,你给别人的印象是好是坏,还有你在与人接触时的说话和交往手段,都是由你的语言表达方式而定的。它能直接关系到办事能否成功。
人们在办事中对一件事情的叙述,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事物含义中的微妙差异,在说话时应该付出的热诚的程度等,都应仔细推敲的。应该承认,在办事交谈中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事关办事的成败,绝非无足轻重。
有的时候,交谈的重点会在我们轻松自在的说话中明显地表达出来;还有的时候,我们以平和的心境与人说话,也会留给对方深刻的印象;甚至有时候我们与人说话时心不在焉,却依然能够表达自己要讲的意思。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在不同心态下用不同的说话方法,可以决定我们能否把该强调的重点充分地表达出来。
当然,一个人在与人说话的时候,始终保持一份好的心情,肯定能加深别人对他的好感。反之,说话装模作样、自命不凡、优越感太强的人,朋友也会离他越来越远。
说话应该做到脉络清晰,条理分明。因为有关你的工作能力、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以及许多方面的情况,都是通过你的言谈表露出来的。
一个说话东拉西扯没有层次的人,很难让人明白他究竟想要说什么。所以,一个说话不能掌握正确的方法、不能强调重点、言语没有分寸的人,他的社交应酬肯定是劳而无功,办任何事情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任教于美国明尼苏达教育学院的罗伯·格林教授,曾请求参加一次研讨会的75位来宾,分别写下自己焦虑不安的原因,另外再写有关他人令自己最愤怒的事情。
结果,令人焦虑不安的主要原因,如下所述:
“当我还没有讲完的时候,其他的人已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得话题被这些家伙打断。”
“不听别人讲话,光顾自己一味地说。”
“在讨论会时,别人只想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忽视我的言论。”
“说话时有被人轻视的感觉。”
“话讲一半,忽然被人打断。”
“在社交场合独占风头的人。”
你是否注意到,以上这些例子都和说话有关系呢?
在办事交谈中,你是否也犯过类似上述这些毛病,也许连你自己都不太清楚吧?也许你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并没有想要伤害对方的意思,但有时候却在无意中伤害了对方。为什么呢?
现在,你不妨先回答下面的15个问题:
①你认为开始与别人交谈时,会感到很困难吗?
②与对方交淡时,还会想其他事情吗?
③你和不熟的人说话时,会觉得忐忑不安吗?
④你是否时常会有找不到话题的时候呢?
⑤你不喜欢别人为你介绍陌生人吗?
⑥你是否时常会有想不出好措辞的时候?
⑦你是否常常想中断对方的谈话?
⑧即使和亲朋好友谈话,也会有没有话题的时候吗?
⑨当你一讲话时,是否感觉到其他人的坐立不安?
⑩你是否常常想中断对方的谈话?
你与人交谈时,争执的情形是否比较多?
你觉得用家常话会很难和别人交谈吗?
你是否很少使用幽默的话语?
在会谈的时候,你是否会认为提早结束比较好呢?
你是否常常请求对方赶快说明事情呢?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你有5个以上的回答是“是”的话,那么你就有必要注意说话的技巧了。
说话如果条理分明,能使我们判断出自己的想法是否合乎情理,同时也能让别人对我们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时间一长,自然能给人们留下良好的印象。会说话,你要办的事就成功了一半,你也会在办事过程中得到人们的尊重。
2.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
话,人人会说,但说得是否恰到好处,却并非是人人皆会的,让人动心的语言会给你带来融洽的人际关系;不得体的话语则会成为你办事过程中的绊脚石,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人类语言交流的实践证明:在同一个社会环境表达同一思想内容,不同交际场合要求采取与之各自相应的语言形式,否则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比如和有小孩的女性说话,可以说说孩子教育和柴米油盐酱醋茶;和公司职员说话,可以说说经济环境等问题……说得不深入没关系,只要你开口了,他们便会不由自主地告诉你很多关于他自己和工作上的事情。如果你还善于引导,他恐怕连心事都要掏出来了。
全国人口普查时,一个青年普查员向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询问“有配偶吗?”老人愣了半天,然后反问“什么配偶?”普查员又解释:“就是你丈夫。”老太太这才明白。
这位普查员说话不看对象,难怪会闹笑话。所以,欲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就应当看对象的身份说话,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如果不看身份说话,人们听起来就会觉得别扭,甚至产生反感,那势必要影响交际效果。
在进行言语交际时,我们说的话应当符合特定身份的要求,从称谓到措词组句,从语气到表达方式都要不失身份,恰当得体。如果不看身份说话,人们听起来就会觉得别扭,甚至产生反感,那势必要影响交际效果。
在社会上还有老幼尊卑的分别,那么,见到什么人该说什么话,自然就更要有分寸。用和同学说话的口气与长辈沟通,长辈自然是听不进去;用和女友讲话的口气跟女同事说话,女友听见了自然不是滋味,所以见到什么人就说什么话,自然不会出错!
我们时常听到有人批评某些人“少根筋”,指的就是不看情况胡指瞎说。像在寿宴上对着寿公寿婆大谈人寿保险的好处;对着孕妇说,这年头养孩子没什么好处,翅膀长硬了就飞了;对新郎新娘说今天喜宴的菜好吃极啦!下回别忘了再请我,我一定捧场;别人就要出远门旅行了,却对他大谈今年发生了多少飞机失事的意外事件。
也许有时你只是说话说得正高兴,没注意到和你谈话的人的情况,并非是故意的,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伤了人;也有可能真的是少了根筋,木头脑袋转不过弯儿来。
我国文化传统一向是重视内外有别的。对自己人“关起门来谈话”,可以无话不谈,甚至可以说些放肆的话,什么事都好办。而对外边的人,总怀有戒心,“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办事嘛,一般是公事公办。因此,遵循内外有别的界限谈话,社会上认为是得体的,违反这一界限,便被认为是“乱放炮”,说话不得体了。
在正式场合说话应严肃认真,事先要有所准备,不能乱扯一气。非正式场合下,便可随便一些,像聊家常一样,便于感情交流,谈深谈透。有些人说话文诌诌,有人讲话俗不可耐,就是没有把握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的界限。
在我们日常谈话中会经常用到“我特地来看你”,显得很庄重;“我顺便来看你”,而有点随随便便看你来了的意思。可是,如果在庄重的场合说“我顺便来看你”就显得不够认真、严肃,会给听话者蒙上一层阴影。在日常生活中,明明是“顺便来看你来了”,偏偏说成是“特地看你来了”,有些小题大作,让对方感到紧张。
一般地说,说话应与场合中的气氛相协调。
某地有个老太太死在家里,亲属围在一起商量后事。老太太生前嘱咐土葬,但土葬有点不现实,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发表个人的看法。只听老太太的孙子说:“这么办吧,老太太死了不是埋掉就是烧掉。现在尸体放在家里,人来人往的,总不是个事,我看烧掉得啦,又省钱又省事。”这番话令大家听了十分恼火。如果这个二十刚出头的孙子会说话,他会选择一些适合这种场合和气氛的话来说,他可以这么说:“奶奶走了,我心里很难过。现在,遗体放在屋里,得赶紧料理。奶奶生前有土葬的愿望,可土葬又不可能,我看还是赶紧安排火化好。我是晚辈,说给大家考虑,大主意还是请伯伯婶婶拿定。”
此外,与人说话时还要分得清什么时候适宜多说,什么时候少说为宜。比如对方很忙,时间紧,你就要简明扼要地把事情说明白。如果不分主次,谈笑风生,海阔天空则会招致对方的厌恶。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明白“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道理。分清界限,理清场合。我们的交际艺术就会更上一层楼,从而助我们办事有方,在人生的道路上扬帆远行。
3.态度真挚,以情感人巧办事
曾经打败过拿破仑的库图佐夫,在给卡捷琳娜公主的信中说:“您问我靠什么魅力聚集着社交界如云的朋友?
我的回答是:真实、真情和真诚。”可以毫无疑问地说,真实、真情和真诚的态度是成功的说话者的法宝,是高明的交际者的妙诀。高明的口才家总是用真实的情感、竭诚的态度去呼吁人们的心灵,使它振奋、感化、慰藉、激励。对真善美,热情讴歌;对假丑恶,无情鞭挞。用诚挚的心去弹拨他人的心弦,用善良的灵魂去感化他人的胸怀。让听者闻其言,知其意,见其心,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就会令讲话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发生磁铁般的影响。
不管世界上哪一个民族的语言,只要饱含真诚的情感,就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就能唤起群众的热诚,就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说得好:“热情是每个艺术家的秘诀。这如同英雄有本领一样,是不能拿假武器去冒充的。”任何语言,情不真,情不深,则无以动人。
鲁迅说得很深刻:“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人和世界人;必须有真的声音,才能同世界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这个真就是真实和笃诚。
真诚的态度是成功的交际者的妙诀,也是演说者和听众融为一体,在情感上达到高度一致,在情绪上引起强烈共鸣的妙诀。那种把自己看做是凌驾他人之上的布道者,或自视为高人一等的儒士、学者,开口就是“我要求你们”、“大家必须”、“我们应该”这类的命令式词句,或用满口堂而皇之的言辞掩饰自己的真情,听众是绝对反感的。所以,当你说话时,不要忘记满怀真情实感。
面对大众讲话时,诚挚的态度能够直接影响听众的情绪,关系到听众对讲话内容的接受程度。诚挚、热情、坦率的讲话能够吸引听众,能够缩短讲话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听众始终为讲话者的诚恳坦直所打动,大大增强讲话的实效。
河北邢台地震的第二天,周恩来总理不顾频繁余震的危险,怀着沉重的心情,赶赴灾区看望受灾的群众。
当时春寒料峭,裹着沙砾的西北风一阵紧似一阵。总理看到数千名群众迎风坐着等他讲话,当即对县委书记说:
“风沙这么大,怎么让老乡们朝着风坐呀?你说,一个人跟几千群众相比,哪一方面更应该照顾?”接着又用深沉的语调说:“我是作为国家总理来看望受灾群众的,但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你想想,共产党人哪有让群众吃苦在前面自己吃苦在后的道理呢?”他亲自指挥群众朝南坐下,自己绕过去,站在一个木箱上,迎着漫天风沙向群众讲话。
当总理号召灾区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时,群众激动得热泪盈眶,总理讲一句,大家齐声响应一句。当总理讲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你们恢复了生产,重建了家园,我再来看望你们”时,几千名群众一齐站了起来,口号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
周总理不愧为卓越的政治家、宣传家,他的讲话的魅力就在于他善于把共产党人关心人民疾苦的诚挚感情注入自己的讲话之中。这样的讲话当然能够富有感染力,能够深深地打动灾区群众的心,使群众精神振奋地投入重建家园的工作中。
4.投其所好,从最感兴趣的事入手
说话技巧对于一个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可使你顺利地以更小的代价来达到目的。人都有觅求同类知音的倾向,要想使对方将你纳入知音之列,必须投其所好,叫人生厌只会把事办砸。
每一个拜访过西奥多·罗斯福的人,都会对他知识的渊博感到惊讶。哥马利尔·布雷佛写道:“无论是一名牛仔或骑兵,纽约政客或外交官,罗斯福都知道该对他说什么话。”他是怎么办到的呢?很简单。每当要有人来访的前一天晚上,罗斯福就开夜车,翻读这位客人特别感兴趣的题目。因为罗斯福知道,正如所有的领导者都知道,打动人心的最佳方式是:跟他谈论他最感兴趣的事物。
耶鲁大学文学教授,和蔼的威廉·菲利浦,他在早年学到了这个道理。
“当我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到林斯姨妈家去度周末,”威廉·菲利浦在他那篇论人性的文章里说,“一个中年人有天晚上来访,跟我姨妈寒暄一阵之后,他把注意力放在了我身上。那段时间我正好对帆船非常热衷,而这位来访者就以一种使我非常感兴趣的方式讨论帆船。他走了之后,我对他大为称赞。多么棒的人!他对帆船多么感兴趣!姨妈对我说,他是一名纽约的律师,对帆船一点也不感兴趣。”
那他为什么一直都在谈帆船呢?
“因为他是一名君子。他觉得你对帆船感兴趣,就谈一些他知道会使你感兴趣、使你高兴的事。他使自己受人欢迎。”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谈话的地点也千变万化,内容非常宽强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办事的过程中,注重对方的性格,谈话的地点与内容找到双方共同的热点,拉近双方的距离,求得最终成功。
对性格外向、喜欢交际的人,在办公室与他们谈话一般不会有什么副作用,而性格内向、胆小怕事、敏感多心的人则容易产生副作用。此时,就应当换个环境,在室外、院子里随便谈心,才容易达到说服的目的。
假如想把自己的请求向对方说明,就应该先摆出愿意听取对方讲话的姿态来,有倾听别人言谈的诚意,别人也才会愿意听你说话。
谈话的话题应该视对方的情形而定,再好的话题,若不能符合对方的需要,就无法引起对方的兴趣,最好是想办法引出彼此共通的话题来,才能聊得投机,然后再设法慢慢地把话题引导进自己所要谈论的范围里。
谈话的材料最忌讳老生常谈,或是在家长里短的范围打转。如此不但容易使对方厌倦,同时也是画地为牢,无法拓展谈话的范畴,不能进一步的使对方了解自己,更不必说与对方深切的交往了。
在日常谈话中,一般人都是说些身边琐事,这或许是想向对方表示亲切。在正式的交谈中,希望你不要把老婆、儿女当做谈话的资料。有些人习惯性的讲几句正经话后,就把话题扯到老婆、儿女的身上,像这种专门把老婆、儿女挂在嘴边的人,总不免给人娘娘腔和不务正业的感觉。像这样尽说家务事,不能算是好的谈话内容。
谈话先从政治、经济等比较严肃的题目开始,然后再涉及到文学、艺术、个人的兴趣方面等比较轻松的活题。总之,将自己的观念见解堂堂正正的公布出来,使得彼此都能有共通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谈话。
谈话的语言要视对方的修养而选择,做到能雅能俗,才不会有格格不入的反感。
一个办事成功的人,一定很注重礼貌,用词考究,不致说出不合时宜的话,因为他知道不得体的言辞往往会伤害别人,即使事后想再弥补也来不及了。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举止很稳重,态度很温和,言词中肯动听,双方自然就能谈得投机,分别后也会彼此怀念不已。
所以为了要使对方产生好感,必须言语和善,讲话前先斟酌思量,不要不动脑筋,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样引起了别人皱眉头自己还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心直口快的朋友平时要多培养一下自己的深思慎言作风,切不可象随地吐痰似的不看周围是何处就脱口而出,那样是会被人瞧不起的。
既然求人,大多是工作生活出现了困难和危机,比如家人生病、婚姻不睦、事业不顺等等,这些因素都会使人心力交瘁,丧失信心,不仅影响情绪,而且影响和周围人的交往。在处于情绪低潮时,要调整心态,寻求投机的话题,引起对方的共鸣,使对方寄予关怀,伸出援助之手。千万记住,不要把过度沮丧的情绪带到别人面前。求人办事总是一副哭丧脸,会使人感到晦气。
5.讨人欢心,需要及时赞赏别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如果这种优点得到了上司、同事等的肯定,积极性就会迸发出来。而这种赞美的肯定不需要物质投入,却能带来巨大成功。
天底下,不论是穷人、富人,只要他们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某一优点,他一定会全心全力去维护这份美誉,生怕辜负了自己和别人。
艾尼丝·肯特太太想聘用一位女佣,便打电话给那位女佣的前任雇主,询问了一些情况,得到的评语是贬多于褒。女佣来的那一天,艾尼丝说:“我打电话请教了你的前任雇主,她说你为人老实可靠,而且煮得一手好菜,惟一的缺点就是理家比较外行,老是把屋子弄得脏兮兮的。我想她的话并非完全可信,我相信你一定会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
事实上她们果然相处得很愉快,女佣真的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且工作非常勤奋。
只要肯定对方的特殊能力,高度地给予评价并提出要求,任何人都会乐于将其优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相反,要想矫正某人的缺点,不妨反过来先赞美对方的其他优点,他才会乐于迎合你的期望,自我矫正。
其实喜欢别人的赞美是人的一般心理,尤其是小孩子,不信你向小女孩称赞她长得漂亮可爱,或是她的洋娃娃很好看,看看她的反应如何?
大人看似心智成熟了,其实需要赞美的心理并未消失,所以女孩子买了新衣服,总要问问女伴好不好看。说好看,她便乐了。男人呢?对年轻人说他长得英俊潇洒,他一定高兴,对中年人说他性格有味道,他也一定开怀!
所以,在社会上行走,你一定要善于用赞美,它可以提高、润滑你的人际关系,让你到处受欢迎。
美国商界年薪最先超过100万美元的人之中查尔斯·史考伯是其中的一位。他在1921年由安德鲁·卡耐基选拔为新组建的美国钢铁公司的第一任总裁,而当时他只有38岁。
为什么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要付给史考伯一年100万美元呢?
因为史考伯是一名天才吗?不是。史考伯说,他得到这么多的薪金,主要是因为他跟人相处的本领。这是他以自己的话语道出的秘诀--这些话语将会改变你我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确实去实行的话:“我认为,我那能够使员工鼓舞起来的能力,是我所拥有的最大资产。而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赏和鼓励。再也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雄心。我从来不批评任何人。我赞美鼓励别人工作。因此我急于称赞,而讨厌挑错。如果我喜欢什么的话,那就是我诚于嘉许,宽于称赞。”
就是史考伯的做法。但一般人怎么做呢?正好相反。如果他不喜欢做什么事,他就一心挑错;如果他喜欢的话,他就什么也不说。正如一句老话所说的:“第一次我做错了,我马上就听到指责的声音;第二次我做对了,但是我从来没有听到有人夸奖。”“我在世界各地见到了许多大人物,”史考伯说,“还没有发现任何人--不论他多么伟大,地位多么崇高--不是在被赞许的情况下,比在被批评的情况下工作成绩更佳、更卖力。”
真诚的称赞也是洛克菲勒的成功秘诀。当他的合伙人艾·德华·贝佛处置失当,在南美做错一宗买卖,使公司损失100万美元的时候,洛克菲勒原本大可指责一番;但他知道贝佛已尽了力--何况事情已经发生了。因此洛克菲勒就找些可称赞的话题,他恭贺贝佛保全了他所投资金额的60%.“棒极啦,”洛克菲勒说,“我们没法每次都这么幸运。”
美国的社会学者维克也是一个善于赞赏别人的人。
有一次,维克在纽约的第33街和第8街交叉的那家邮局排队寄一封挂号信。他发现那位管挂号的职员,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很不耐烦--称信件、卖邮票、找零钱、发收据,年复一年重复同样工作。因此维克对自己说:“我要使这位仁兄喜欢我。显然,要使他喜欢我,我必须说一些好听的话,不是关于我自己,而是关于他。”所以维克就问自己:“他真有什么值得我欣赏的吗?”有时候这是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尤其是当对方是陌生人的时候。但这一次碰巧是个容易回答的问题,维克立即就看到了他相当欣赏的一点。
因此,当他在称维克的信件的时候,维克很热情地说:“我真希望有你这种头发。”
他抬起头,有点惊讶,露出微笑。
“嗯,不像以前那么好看了!”他谦虚地说。维克对他说,虽然他的头发失去了一点原有的光泽,但仍然很好看。他高兴极了,他们愉快地谈了起来,而他谈的最后一句话是:“相当多的人称赞过我的头发。”
维克曾公开说过这段经历。事后有人问他:“你想从他那儿得到什么呢?”
维克想从他那儿得到什么?维克又能从他那儿得到什么?
如果我们总是如此自私,一心想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回报的话,我们就不会给予别人一点快乐、一句真诚的赞扬--如果我们的气度如此狭小,我们就会罪有应得地失败。
人类的举止,有一条最重要的法则。如果我们遵循这条法则,我们几乎永远不会出问题。事实上,如果遵循这条法则的话,就会给我们带来无数的朋友,无限的幸福。但是一旦违反了这条法则,我们就会惹上无尽的麻烦。这条法则就是:永远使对方觉得自己很重要。
你在办事中,如果希望那些跟你来往的人都赞赏你,你希望人家赞赏你真正的价值,你就要对你的朋友和同事“诚于嘉许,宽于称赞”.许多人都是以这种方式办成了许多人生的大事。因此,无论办任何事,我们都要遵守这条“金科玉律”,以赞美善待别人。何时做?何处做?答案是:随时随地。
6.激将法:妙语办事的巧心眼
“劝将不如激将”.中外历史上许多名将都是中了此计后,下定决心,士气大增,获得最后成功。取得如此效果,我们不由不深深佩服掌握了语言技巧,嘴上办事功夫过硬的“激将者”.
人们生活在社会上,处在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中,一个人如何考虑问题完全由自己的是非判断和情感好恶决定的。只要你事先了解对方的情感好恶和是非标准,只要你知道了对方处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哪一个点上,你就可以根据社会平衡关系,机动灵活地激发对方产生某种情感倾向和心理倾向,然后促使他按照这种倾向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这种办事方法就是世人常用的激将上钩法。戳到对方痛处能激发对方办事的巨大力量。“激”,确切地说,就是要从道义的角度去激对方,让对方感到不再是我不愿意去干;而是应该必须去干。
公元208年,刘备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逃至樊门。势单力孤的刘备已没有能力继续与曹军对抗,必须与盘踞江东的孙权联手,求取鼎足之势。
刘备身边能胜此任的惟有诸葛孔明,他自荐过江,打算说服孙权出兵抗曹。诸葛亮是怎样打动孙权的呢?此时的孙权是一个26岁的青年将军,血气方刚,自尊心强得很。孔明就是利用孙权这个弱点,用言语刺激孙权的自尊心,使他的意志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向转化。
孔明见到孙权先说这样一番话:“如今天下大乱,将军在江东举兵,刘备在江南集结,目的都在与曹操争夺天下。眼下曹军势如破竹,威震天下,空有英雄气概对他是无可奈何的。加上刘备大军渐渐败退,将军您宜早做应对。如果贵国的兵力能够与曹操对抗,就即与他断交;如果无力与其对抗,那干脆就迅速解除武装、俯首投降算了。可依我看来,将军似乎在表面上要服从曹操,其实内心里很是犹豫不决。目前,形势已很急迫,没有多少时间让您犹豫了,希望马上定下主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孙权愣了一下,反问道:“照你说的形势如此严峻,刘备怎么不赶快投靠曹操呢?”
孔明回答说:“君差矣。齐国壮士田横您该知道,他在道义上不能投靠汉高祖,宁可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刘备是汉室后裔,具有英雄资质,目前虽然困顿,仍有八方壮士慕其英名,源源而来投奔。起兵抗曹,天之所命,至于事成不成,只有靠天命决定。岂可向曹贼投降呢?”
孙权听后大叫一声:“我拥有吴国十万大军,承父兄之业,更岂可轻易言降?”
孙权虽然大叫不降,其实内心也很不踏实,又向孔明问道:“现在这种情况,除了刘备之外再找不到能与曹操作战的军队,可刘备最近连吃败仗,不知是否有军力与其再战?”
孔明早有准备,冷静地给孙权分析形势,打消了他的不安。孔明说:“刘备确实吃了败仗。但现在军力不少于一万。而曹操之军虽众,但长途远征疲惫不堪。这一次为了追击我们,曹军的骑兵一昼夜竟跑了三百里,这好像古人说的,再有力的弓箭射的距离过远,就连一张薄的布也无法穿过。再者,曹军北兵个惯水战,我方占有地利;荆州之民虽然表面上服从曹操,内心却是时时准备反抗。如果将军集精兵猛将与刘备之军配合,联手作战,一定会击败曹军。天时地利俱在,剩下的只看将军您的决断能力了。”
孔明巧用激将法,指出强敌之短处,强调刘、吴潜在之长处,最后把事情成败的关键又推给了孙权自己,对时局把握了将在胸。然后孔明用自己的口才优势,说动原本主意不定的孙权断下决心,联军抗曹,以至后来发生了三国时代最大的决战--“赤壁之战”,实在是激将法的功劳。这在今天,仍值得我们深思。
7.为办难事,巧用哭诉博得同情
并不是说,凡求人办事都要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流下几滴眼泪。而是说,当我们在求人解决问题时,应该调动听者的同情心,使听者首先从感情上与你靠近,产生共鸣,这就为你问题的解决与事情的办成打下了基础。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将受害的情况和你内心的痛苦如实地说出来,处理者是会动心的。
美国曾有一位老妇人向正在律师事务所办公的林肯律师哭诉她的不幸遭遇。原来,她是位孤寡老人,丈夫在独立战争中为国捐躯,她靠抚恤金维持生活。前不久,抚恤金出纳员勒索她,要她交一笔手续费才可领取抚恤金,而这笔手续费是抚恤金的一半。林肯听后十分气愤,决定免费为老妇人打官司。
法庭开庭。由于出纳员是口头勒索的,没有留下任何凭据,被告反而指责原告无中生有,形势对林肯极为不利。但他十分沉着、坚定,他眼含泪花,回顾了英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爱国志士如何奋起反抗,如何忍饥挨饿地在冰雪中战斗,为了美国的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最后,他说:
“现在,一切都成为过去。1776年的英雄,早已长眠地下,可是他那衰老而又可怜的夫人,就在我们面前,要求申诉。这位老妇人从前也是位美丽的少女,曾与丈夫有过幸福的生活。不过,现在她已失去了一切,变得贫困无靠。然而,享受着烈士们争取来的自由幸福的某些人,还要勒索她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抚恤金,有良心吗?她无依无靠,不得不向我们请求保护时,试问,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法庭里充满哭泣声,法官的眼圈也发红了,被告的良心也被唤醒,再也不矢口否认了。法庭最后通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没有证据的官司很难打赢,然而林肯成功了。这应归功于他的情绪感染,驾驭了听众及被告的心理,达到了理智与情绪的有机统一。
在日常生活中,巧用悲切的语言,拉近与对方的距离,使对方产生“同命人”之感,从而唤起对方的同情,也不失为解难的一个好办法。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一位17岁的姑娘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在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店里来了一位30岁左右的衣衫褴褛的顾客,他一脸的悲哀、愤怒,用一种不可企及的目光盯着那些高级首饰。
这时,店里的电话响了。姑娘要去接电话,一不小心,把一个碟子碰翻,六枚精美绝伦的金戒指落到地上。她慌忙捡起其中的五枚,但第六枚怎么也找不着。这时,她看到那个30岁左右的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她醒悟到了戒指在哪儿。
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及门柄时,姑娘柔声叫道:“对不起,先生!”
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人相视无言,足足有一分钟。
“什么事?”他问,脸上的肌肉在抽搐着。
姑娘一时竟不知说些什么,该怎么说。
“什么事?”他再次问道。
“先生,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现在找个事儿做很难,是不是?”姑娘神色黯然地说。
男子长久地审视着她,终于,一丝柔和的微笑浮现在他脸上。
“是的,的确如此。”他回答,“但是我能肯定,你在这里会干得不错。”
停了一下,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她:“我可以为你祝福吗?”
他转过身,慢慢走向门口。
姑娘目送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外,转身走向柜台,把手中握着的第六枚金戒指放回了原处。
这位姑娘成功地要回了被偷的金戒指的关键是,在尊重、谅解对方的前提下,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凄苦言语博得对方的同情。对方虽是流浪汉,但此时却握有打破她的饭碗的金戒指,极有可能使她也沦为“流浪汉”.因此“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现在找个事儿做很难”,这句真诚朴实的表白,却饱含着惧怕失去工作的痛苦之情,也饱含着恳请对方怜悯的求助之意,终于感动了对方,使对方巧妙地交还了戒指。
8.讲究办事应酬中的语言技巧
会不会说话是事情能否办好的关键。话说得好听,说得恰到好处,对方易于接受你提出的要求和条件。否则,说话不看对象、不分场合,不懂得说话的语气,即便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也可能会因此而办砸。
一般的,会办事的人都很会说话,会不会说话有时决定着事儿能不能办成。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办事高手,就必须掌握说话的技巧。那么,办事过程中都有哪些说话技巧呢?
(1)说话要客气
办事跑关系既然有求于人,因此开口说话就需要客气一些,那么怎么说话才算客气呢?
以商量的口吻把自己的请求说出来,如:
“能不能快点把这个事情给我办一办?”
“这事儿给办一下是不是可以?”
装着自己没有把握,把请求、建议等表达出来,给对方和自己留下充分的退路。例如:
“你可能不愿意去,不过我还是想麻烦你去一趟。”
如果对方有一定困难,可以,先提出部分要求,以便对方顺利接受,然后再步步深入。例如:
“你帮我解决这一步就可以了,其余的我自己想办法。”
我们经常发现,人们在提出某些请求时往往会把大事说小,这并不是变着法儿使唤人,而是适当减轻给别人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使自己便于启齿。
谦逊便是礼貌,通过抬高对方、贬低自己的方法把有关请求等表达出来,显得彬彬有礼、十分恭敬。例如:
“您老就不要推辞了,弟子们都在恭候您呢!”
请求别人帮自己办事,最为传统有效的做法是尽量表示虔诚,使人家感到备受尊重,乐于从命。
有些人求人办事首先把问题的难度说出来,让人觉得你是不得已而为之,明知自己不该说但还得说。例如:
“真不该在这时候打扰您,但是实在没有办法,只好麻烦您一下。我知道您手头也不宽裕,不过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向您借一借。”
如果,把跑关系的原因说出来,向对方交个底,就会引起对方好感,令人欣然接受。例如:
“隔行如隔山,我一点儿也不知道人家那边的规矩。你是内行,就替我办了吧!”
可以先表示请求对方谅解,然后再把自己的愿望或请求等表达出来,以免过于唐突,则更容易令对方接受。例如:
“恕我冒昧,这次又来麻烦您了。”
请求别人原谅,这是礼貌语言交际最有效的方法。人们常常用这种方式去进行交流,显得比较友好、和谐。
(2)用虚话套实话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应是为人的一条准则,但直炮筒子未必处处受欢迎,特别是有时连自己也不明白要说的是不是实话,那该怎么办呢?
李某托赵局长为自己跑一个关系,忽然听说他“进去”了,又不知真假,就到赵家探望。确实只有局长夫人一人在家,满脸愁容。李某开口道:“老赵怎么没在家啊?”果然赵夫人长叹一声:“唉,心脏病犯了,昨天送进医院去了……”
原来如此!如果李某实话询问赵局长是否真的被捕了,那场面如何?李某是这样设想的:如果赵局长真的被捕了,其爱人自然会实情相告。虚虚实实,转换自如,毫不唐突。
(3)用轻松幽默的玩笑说实事
轻松幽默的话题,往往能引起感情上的愉悦;庄重严肃的话题会使人紧张慎重。只要有可能,最好能把庄重严肃的话题用轻松幽默的形式说出来,这样对方可能更容易接受。
一个青年打工者在一家外资企业打工,在较短时间内,连续两次提出合理化建议,使生产成本分别下降30%和20%.大鼻子老板非常高兴,对他说:“小伙子,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这青年当然知道这句话可能意义重大,也可能不值一文。他想要点实在的,便轻松一笑,说:“我想你会把这句话放到我的薪水袋里。”洋老板会心一笑,爽快应道:“会的,一定会的。”不久他就获得了一个大红包和加薪奖励!
面对老板的鼓励,青年人如果不是这样俏皮,而是坐下来认真严肃地提出加薪要求,并摆出理由若干条,岂不大煞风景,甚至适得其反。
(4)绕个弯子套对方说话
有时,一些话自己说出来显得难堪,这时诱导对方先开口无疑是上上之策。
王某准备借助于好友李某的路子做生意,在他将一笔巨款交给李某的第二天,李某暴病身亡。王某立刻陷入两难之境:若开口追款,太刺激李某的夫人,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面又难以支撑。
帮忙料理完后事,王某是这样对李夫人说:“真没想到李哥走得这么早,我们的合作才开始呢。这样吧,李哥的那些客户你也认识,你就出面把这笔生意继续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时候尽管说,吃苦花力气的事我不怕。”
看他丝毫没有追款的意思,还豪气冲天,义气感人,其实他明知李妻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干下去。话中又加上巧妙地提醒:我只能跑腿花力气,却不熟悉那些门路;困难不小又时不我待。结果呢?李妻反过来安慰他说:“这次出事让你生意上受损失了,我也没法干下去;你还是把钱拿回去再找机遇吧。”
看来,说话确实是有技巧的。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只要我们用心揣磨,遵循上述经验,就可以提高说话水平,增强办事能力。
9.表情+语言,办事有高招
表情语言是人的情绪变化的寒暑表。
人们的情绪变化,往往在面部上都有所表现。
当人们情绪欠佳时,常常脸上表情木然,脸部肌肉动作往下;当人们心情愉快时,脸上的肌肉动作向上;当人们专心致志地思考某一问题时,往往嘴巴紧闭,眉毛紧缩;当人们在对某一事物表示不以为然和轻蔑时,往往脑袋稍偏,嘴角斜翘,鼻子上挑;当人们感到诧异和吃惊时,往往口张大,眼瞪大,眉挑高……总之,人的表情语言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反映,人们往往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面部表情。
当我们能够灵活、积极地利用各种丰富的表情与人交流时,会使自己的魅力大增。
林肯曾说过:男人一过40岁,就要对自己的相貌负责。
它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的确,当一个人随着岁月的推移逐渐成熟的时候,他的知识、智慧、才能、性格无一不会在他的脸上留下痕迹。
在表情语言中,以下两种最为常见:
(1)笑容语
笑容是一种很重要的体态语言。笑是口语交际活动中的很好的润滑剂,它可以迅速缩短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体现人与人之间融洽的关系。在谈话时我们不但要注意笑的作用,还应当力求善于笑。
①笑的时机要恰当。要注意选择笑的时机、场合、话题,该笑的时候笑,不该笑的时候就不能笑。在欢庆的场合,在轻松的气氛中,在诚恳坦率的交谈中,应该笑;但在谈起不见好转的病情,同去世的同志的家属谈话,说起工作中的重大失误和损失时就不能面带笑容。
②要掌握笑的分寸。在日常生活谈话中,笑容主要是根据交谈者的关系,谈话的内容以及谈话者的性格,习惯等自然体现出来的。
笑的方式很多,可取的有微笑、轻笑、大笑等。微笑是一种不露齿的笑容;轻笑表现为上齿露出嘴巴微微张开;大笑则表现为嘴巴张成弧形,上下牙齿都可看见。
在谈话中,一般要以微笑为基调。微笑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可控性的笑容。它使人觉得和蔼、可亲、文明,笑的时候应该自然大方,得体适度。那种咧嘴龇牙的笑,嘻嘻逢迎的笑,挤眉弄眼的笑,忸忸怩怩的笑,都会给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不良的印象。只有发自内心的笑才能感染对方,产生呼应。嘲笑、冷笑、幸灾乐祸的笑都是应该避免的。
微笑是通过不出声的笑来传递信息的。微笑作为一种表情,不仅是形象的外在表现,也是人的内在精神的反映。
微笑能强化有声语言沟通的功能,增强交际效果,微笑还能与其他体语相结合,代替有声语言的沟通,如在接见众多的宾客时,只要边微笑边招手,也具有“欢迎您光临”的功效,同样会使客人感到热情、有礼。在交谈中,遇到不易接受的事情,边微笑边摇头,委婉谢绝,不会使人感到难堪。
(2)目光语
目光是一种更含蓄、更微妙、更有力的语言。
眼睛是人传递信息最主要的器官。目光持续的时间、眼睛的开闭、瞬间的眯眼以及其他许多细小变化和动作都能发出信息。眼睛传递的信息最丰富、最复杂、最微妙。
合理地运用眼神来与人沟通交流,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
①环顾环顾指视线有意识地自然流转,观察全场。环顾多用在有较多听众的场合。运用环顾可以同所有听众保持眼睛的接触,使每个听众都感到你看到了他,你在同他说话,从而增强相互之间的感情联系,提高他们参与谈话的兴致。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使说话人通过多角度的接触,比较全面地了解听众的心理反应,以随时调整自己的话题。当然,环顾要自然适度,速度应适当放慢,不能说话时眼神总是频繁乱转,那样会分散听众的注意力、还会使人感到你心不在焉、目空一切。
②专注专注是指目光注视着对方,在有较多听众的场合,可把目光较长时间地停在某一个人脸上,然后再变为抽象注视对象。说话人和听话人目光对视可以起到感情和情绪微妙交流的作用,有助于了解对方的心理及其变化。目光专注还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对所说内容的重视。不能在说话时随便东瞧西看,做一些无意义的小动作,那样会使人觉得你是心不在焉,敷衍搪塞。不能在说话时总是望着天花板或是看着地面,那样会使对方也不能专注地听你讲话。在别人讲话时,不能不断地看表,这样会使对方觉得你对谈话不耐烦,希望他赶快住口。当然,目光专注也不能死盯着对方,对不熟悉的人或年轻妇女更不应如此,那样会被人认为很不礼貌。
③虚视
虚视是指目光似视非视,好像在看着什么地方、什么听众,但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这种目光一般适用于同较多的人谈话的场合。虚视的范围一般在听众的中部或后部。虚视可以穿插于环顾,专注之间,用以调整、消除环顾所带来的飘忽感和专注可能带来的呆板感。“视而不见”的虚视还可以消除说话人的紧张心理,帮助说话人集中精神思考讲话的内容。
在运用眼神时,要增强自觉的控制能力,要使眼神的变化有一定的目的,表现一定的内容。
热情诚恳的目光使人感到亲切,平静坦诚的目光使人感到稳重,闪耀俏皮的目光使人感到幽默,冷淡虚伪的目光使人不悦,咄咄逼人的目光则使人不寒而栗。
面部表情除了眼神和笑容外,还包括眉部的紧皱和舒放、嘴部的变化等等。这些因素在表达感情时是相辅相成的。总的来说,谈话时面部表情应该是诚恳坦率,轻松友好,而不应该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嘴脸,也不应显出自负自矜的面孔,那样就会从心理上把听话人拒之于千里之外。此外,表情还应该是落落大方,自然得体的,是由衷而发的,而不应该是矫揉造作,生硬僵滞的。这需要在平时不断加强内在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