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岁月偷走了人的年华,可是偷不走经历。苏林在学校的生活,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平静的过了两年,从初一的六个班级到初二变成三个,到了初三,还剩下不足两个班级,人数一直在缩减,因为人人都知道,想要在学业上走得更远,只能寻求更好的教学资源,所以除了一些辍学的,大多都转学到城里去了。
学生考学对于户口有严格的规定,异地参加中考、高考那时那地是不被允许的,不然人人都要跑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参加中考、高考了。所以,苏林的班级转学来了一个回来参加中考的同学。
也许,户口问题一直都是中国所特有的问题,当时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也就是城市户口。那一年,学校和村里都在兜售户口,俗称“农转非”,每天学校的班主任都要大费唇舌说城市户口怎么怎么好,让大家回家劝说家长到学校交钱买城市户口,因为学校有任务,每个班级至少要十个人,任务完成,每多一个班主任都有奖励,所以班主任就在上课的间隙有个空子都会将这件事拿出来说一说动员大家踊跃买户口。
学生回到家,耳边也不会清闲下来,因为村干部也在每家游说,说如果要买就要在村里买,只要你买了非农业户口就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每年两次的河工不用做了,到老的时候还有政府养老……
一时间,镇上家家户户的饭桌上讨论的都是户口问题,有的小孩子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在家闹;而有的为了在村里买还是在学校买,孩子和家长意见不合,又是闹。
苏林对于这个也没有放在心上,总觉得与己无关,可是母亲说,要不也帮苏林买一个吧,以后如果读书出不去,河工他也做不来,最后花了钱买了一个户口,拿到买的那个户口本时,苏林自己就是一个户主了,因为一本上只有他一个人,而且自己的家庭住址也不是自己现在的家了,地址好像是瞎诌出来的,反正苏林没听说过他们那里有那个地方,苏林的感觉就是觉得非常不靠谱。
果然好景不长,据说这个买卖户口不是国家颁布的,只是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搞的,让一大批的农民破了财,甚至还有的买了户口的人,最后成了黑户。
总之,买卖户口的“农转非”成了一场滑稽的闹剧,最后只能草草收场,没有谁对谁错,没有人对那些受到伤害的人过问,也没有人对这一切负责,就好像这件事没有发生过一样,绝口不提。可是那些小官员真的可以胆大妄为到可以将户口买卖吗,为什么学校、村庄都在实施呢,依旧没有答案。
苏林有时会想,如果有人错了,承认个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难道错了连承担的勇气也没有吗?
转来的插班生叫于敏,皮肤白皙,个子高高的,也许是女孩子早熟,比刚发育的苏林还高点,不长的头发扎了高高的辫子,与原来班级的女孩子很是与众不同,操一口流利的正宗北京儿话音普通话,英语说得也很溜,虽然很标准,可是大家几乎听不懂,因为大家几乎没听过那么正宗的英语,这让英语老师欢喜的不得了,宝贝似的捧在手里。以至于所有的学生代表发言,甚至转为她办了一个英语广播,让他在广播里每周读一篇英语短文,为中考英语听力打气加油。
因为中考需要用到户口,而于敏的户口不在北京,所以于敏是从北京转学回来参加中考的,虽然课本版本不一样,但是影响并不大,毕竟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教学水平摆在那里,一切拿分数说话的时代,分数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第一次全校统测,几乎毫无疑问的,于敏以高出全初三学生第二名150分的成绩拿到全校第一名,这在当时的小小的学校里轰动不小。
同样是初三的学生,教育的不平等在于敏与全校其他学生的身上体现的淋漓精致。其实于敏只是回来准备参加中考的,可没想到,于敏的出现几乎打乱了原来的教学节奏,也打乱了大家原有的平静。是的,从北京回来的人是见过大世面的,因为同学中,除了她没有人见过北京天安门,几乎每周都会看到她收到来自北京的信,大家都是充满羡慕的眼神。因为在当时,信这个东西虽然小学时候作文课就教过,可是大家几乎没有写信的习惯,或者说,没有需要写信的人。后来知道,于敏收到的信有许多是来自笔友的。
笔友,多么遥远名词,多么文艺的称呼。可是称得上笔友那又岂是网友那么简单。那是一个心灵与另一个灵魂深处的交流,苏林向往着……,向往着自己有一天也能飞出这个牢笼一般的地方,能够自由的生活,没有这样的桎梏!然而,那时那地,牢笼一直都在。
中国的学校,晚自习虽然叫做自习,但是又都不是自习,还是照常上课的。当然,初三,都是要上晚自习的,所以,每天晚上都要到十点放学,大家怨声载道,几乎没有人愿意,虽然大家心知肚明,能够考上高中的人只能是几个人,甚至前几年有过光头的,不过,大家还是拗不过的来了。
晚自习过后,回家的路上是没有路灯的,如果月亮不大,总是黑漆漆的,大家都会带一把那时候刚刚流行起来的充电式手电筒,六元钱一个,几乎人手一个,甚至晚自习的时候有调皮的学生用手电筒照老师。
但是自从那件事以后,就再也没有学生再用手电照老师了。
苏林的班级有个比较调皮的学生潘华,家里经济条件不错,他父亲与学校领导关系不错,长得是班级最高的,不爱学习,说混个初中毕业证书就可以了,在学校,经常以捉弄老师为荣,还影响其他同学学习。
在一次物理老师的晚自习课上,坐在最后一排靠近内墙角落的潘华用手电照物理老师,先是照了两次,物理老师没理他,他感觉自己的行为没有得到回应,接二连三的照老师,物理老师终于忍无可忍的冲到他那里,将他桌上的手电筒摔了个稀巴烂,潘华本就喜欢捣蛋,看到自己的手电筒被摔,觉得丢人了,竟然冲上去,将小小个子的物理老师一拉,扔进旁边的垃圾篓,还不住地用脚狠狠的踹,靠近的几个同学上前才拉住。
物理老师起来,用手捂住腰部,弓着腰留下一句“你等着被学校开除吧”就向校长室走去。
潘华一点都没有后悔的样子,不在意的说:“等着就等着”。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物理课由另外一个老师带上,潘华被校长叫过去一次,回来就没事了。
学生打老师,这件事在尊师重道的社会本就是不容许的,所以物理老师觉得这样的学生应该离开学校,不会为了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而不挽留老师吧,所以说了“有我没他”的话。
可是,他错了,大错特错,他没想到这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有背景,背景大到可以无视他,物理老师一下子陷入两难的境地。
最后才知道,由于某种原因,学校就是不愿意开除潘华,还是物理老师妥协了,不再说有我没他的话,只是要求潘华,今后不要出现在他的课堂上。
后来,每次物理课之前,潘华都会拿上篮球,特意等到物理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脸上带着一抹笑意,从前门走出去,好像在挑衅,宣扬这场战争的胜利,相安无事。
其实,没有人能够说这场老师与学生的战争是谁胜谁负,只是,在外人看来,好像老师让步就是老师输了,其实潘华再也不能上物理课,不能再在他的课堂上捣乱,影响其他同学学习,这又何尝不是学生输了呢,只不过身处其中的潘华本就是来混日子的,上不上课本就无所谓。
在苏林的印象中,老师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角色,何曾想过,老师竟然可以这样的卑微,对学生妥协,学生何时开始,可以对抗老师了,苏林第一次了解了学校的老师,有好多都只是代课的老师,并不是正式编制的,代课老师只有很少的可以糊口的工资,并不是苏林脑海中的那种教师是多么高贵与高薪的职业,总之,与苏林想象一点都不吻合。
教学楼是上面扶贫捐献建造的,不知是建造的时候偷工减料还是原本用的材料就不好,教学楼建好才用两年时间,就已经破败不堪。门窗、墙皮、楼梯扶手等好多设施都已损坏,虽然说,乡镇学校学生的素质不那么高,教学楼也不应该那么脆弱。就好像那个刚建好的希望小学,也是这样,刚开始,外表光鲜靓丽,可是,不久就变得破败不堪。
也许所有捐献的东西都是不好的,或者说,没有人会说好坏,因为不管好坏都是别人送的,所以也就不会在乎好坏。
可是捐献来的不是现成的东西,是资金啊,难道质量不是对于捐献人最好的回报吗,而且有些工程为什么那么容易就通过那些验收了呢。
那一晚,就是楼梯扶手使了坏。晚自习上到一半,突然停电了,那时停电是家常便饭,所以大家见怪不怪。
“今晚晚自习取消”,不知是谁在楼下大声喊了一句。大家本就不愿意上晚自习,现在可以放学回家了,生怕一下子来电走不了似的,楼上就开始嚷嚷放学回家了,停电后楼道里没有应急灯,一个个又急匆匆下楼,悲剧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由于人多拥挤,楼梯扶手被挤到断裂,整个倒了下来,把拥挤的学生人群硬是摔了下去,最下面的两个同学,一个当场死亡,一个重伤紧急送到医院治疗一个多月才回到学校,还有好多轻伤的。苏林最不喜欢凑这个热闹,所以准备等大家走完再下去的,也就是这样,苏林躲过了那一劫。
多么严重的事故啊,可是最后却是不了了之,因为最后传出的版本是几个同学在楼梯上打架,失足掉下摔的,各班老师都在教室强调不要出去乱说。
保险公司的调查可能得到的结果就是这样。苏林的同学马川就是这样说的,因为,马川就是那个重伤的倒霉蛋,不过相对于当场死亡的那个同学,那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最后,保险公司赔了20万,学校人道赔偿了5万,没有事故责任人,只是一场意外。这件事,就这样很快烟消云散在前尘往事中,甚至没有一丝浪花。也许怕这样的事还会发生,也许还有其他原因,这栋刚刚建成才三年左右的大楼很快就被拆掉了。
苏林那时会想,一个人的生命用金钱来衡量的时候,就是这样残酷吗,明码标价,没有丝毫的感情。为什么没有人未雨绸缪呢,难道当初那栋楼是因为捐献扶贫款缺斤少两,而导致成为豆腐渣工程的吗,一切都没有答案……
多年后,发生了红十字会领导贪污之类的新闻,苏林才恍然大悟,原来真的是天下乌鸦一般黑,昧着良心得到的,粘着人民群众的汗和血的钱,他们午夜梦回,真的可以心安理得吗。也许这种人真的不是苏林所能够理解的,就好像那些小偷、骗子,拉帮结伙,人家一样活得有滋有味,也许那些人早已经丢了作为人的道德。
一个社会文明的程度并不只是利用道德的枷锁束缚平头百姓,而有些高官却利用特权做一些利己损人的事来获利。
时间的远去总能抚平心灵的创伤,接下来的日子,每个人都在小心的努力着,不过大多数人还是抱着不在乎的心态,因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都说高考决定命运,可是,在乡下,中考也一样决定命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考不上高中就意味着与学业再也无缘了,甚至有些人就算考上了,看着那个高昂的学费就也就望而却步了。
可是看着每年那几个考上高中的,许多人也许知道考不上,所以也就无所谓了。世间的悲哀就是如此,明知道那件事做不到,还是要去做。也许这就是那时那地的可悲之处吧!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一切只有该与不该,没有对与错。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无奈与不得已,不管身在何处,命运在哪,路在何方,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也许这就是青春期的迷茫吧,而对于苏林,这样的迷茫又被放大了无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