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汤沐海先生走上舞台。只见他轻轻挥动指挥棒,《威廉?退尔》序曲便悠扬地流出――在宁静的黎明,晨曦初透阿尔卑斯山,静静流淌的风穿越峰林峡谷,圆润地在丛林中荡漾。朝日慢慢升起,斜晖射进林间,烟岚在明暗之间轻轻飘浮,一切都是那么安闲,那么静谧。静谧处,上千人的音乐大厅鸦雀无声,就连听众也仿佛屏住了呼吸。此时如果有一根钢丝折断,那种脆响便可瞬间划破整个音乐厅。第一乐章结束,音乐厅立刻掌声雷动,如果此前我还不知道什么叫“经久不息”的话,此刻便实实在在处于“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之中了。而且,这也是我感受的“最有教养的掌声”。
第二部分初起时便透出沉闷,大提琴渲染出的低沉压抑得人透不过气来,仿佛已经山雨欲来。突然之间,风暴骤至,排山倒海,千峰云起,万壑齐鸣,奔霆震怒,炮火连天。此时间,“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之类的句子似乎已经显得十分苍白乏力,中国民乐独奏与西方交响乐之间最大的差距就在气势,而能够营造恢宏气势的,只能是交响乐。
接下来的三四乐章以田园牧歌为主调,和平与喜悦、恬淡与安逸、舒缓与和谐的旋律再次让听众把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最后,以热烈欢快的骑兵进行曲结束乐章。一部久盛不衰的序曲,一个意大利人的骄傲。
门德尔松与贝多芬,已是经典之中的经典,但接下来的这两支交响曲,没有让我产生前边的那种冲动。我一向以为自己是接受不了西方音乐的,因为我太喜欢《高山流水》《渔舟唱晚》《二泉映月》了,于是便给自己建造了一个硬壳,不敢让自己孱弱的软体爬出来聆听天籁的声音。同时,把自己闭锁得也太久了,从没有让自己走进音乐大厅。此时,我想起了望洋向若兴叹的河伯,如果他能够随流而下,东海,汪洋,就一定看不到吗?
北大的学子是幸运的,不仅有音乐会,还有舞剧,还有全国各地不期而至的讲座,还有一个接着一个外国元首的演讲。北大的学生不一定是北大教授教出来的,但一定是在北大学出来,熏染出来的!
《白鹿原》没有看成,因为一个托不开的理由。我把票转给一个好朋友,她回来后对我说:遗憾吧,您呐!
北大二十日(五)
刚到北京,就接到好友白战海的手机短信:“北大学习机会难得,有时间多听一听杂七杂八的讲座,抽空儿别忘了到第三极、风入松淘书”。
其实,对于北大的各类精彩讲座,是早有耳闻的。至于第三极、风入松,没到的时候还真不知道。白战海到北大学习早我一期,是“过来人”,想必是经验之谈。住下来之后,经考察周边地形,原来第三极就在我们旁边儿,大厦中至少有四层卖书,应有尽有。非但如此,中关村图书大厦就在我们住的左岸工社楼下,对面儿过了苏州街,就是中关村图书城,中国书店等各类大小图书门店麇集辐辏。对于一向爱书的我来说,真的是到了“家”了!
还有更出人意表的,我们第一天前往北大听课的路上,就被人塞给一张印制精美的小广告,还是卖书的,名字叫“淘书公社”。翻开一看,大吃一惊,里边赫然印着:“此类图书一律八元一斤”!
坐拥书城,可以慢慢消受,听讲座得抓紧安排。
在我们的入学指南里,有“学在北大”、“吃在北大”、“玩在北大”等栏目,其中“学在北大”介绍:北京大学学习氛围浓厚,各类中英文讲座频繁举办,各位学员可以参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讲座。然而进北大快一周了,关于各类讲座的信息缥缈无踪。我先是问班主任符老师,她只说安排就是不见动静,问在校的学生,他们说以前多现在少了,有的话就在三角地看海报,我跑到三角地找了一圈,也没有看到任何关于讲座的海报!
这下我们可着急了,一次上课前我直面向班主任抗议,说入学指南里明明写着,为什么不给我们听讲座?分明是欺骗嘛!
这下符老师也着急了,下午便告诉我们:“不是不安排大家听讲座,而是现在北大办的成人班很多,学校一般不安排成人班学员参与各类讲座。因为有的主讲人观点偏激,曾经出现过讲堂轰乱的情况,所以现在的讲座,一般都要凭北大学生证才能领取门票”。“不过――”符老师接着说,“如果大家特别想听,我再想办法。”
果然,第二周周三,符老师对我们说,今天晚上7点,在北大五号院有一个讲座,主题是讲茶文化,有兴趣的学员可以听。另外,同一时间在清华也有一个讲座,讲中国经济形势问题,谁想听经济问题的可以到清华园听――用心不用心毕竟不一样,连清华园的讲座都打听到了!
经济形势问题是我们课程里边的内容,还是听茶文化。这几日我们听课时用的一次性纸杯上,就印有一首宋朝戴昺的《赏茶》诗: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绿荫天气闲庭院,卧听黄蜂报晚衙――真是闲适到了极致。晚上我和几个学员一起,走进了五号院。
主讲人是北大中文系的教授杜晓勤先生,主题是“唐宋文人茶的文化意蕴及其形成过程”,本来有几个人是来听茶道的,结果题不对心,刚一起讲就有溜号儿的。开讲之后,杜先生从茶何时进入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入手,讲到文人茶与文人画、文人书法如何体现文人特有的审美观,讲到饮茶品茗在文人精神境界之中高妙的审美价值与高远的审美意蕴。由茶讲到泉,讲到宋以后文人安贫乐道、静赏生命快乐的人生观,讲到唐宋文人饮茶时闲适与快乐、恬淡与宁静的淡淡喜悦,而且基本上是出入于唐宋诗文之中,到处都是引文。我在怡然自得之中尚时有磕绊,那几位学理工的学员,感受可想而知。
回去的路上,几个朋友大呼上当,说本来想听如何沏茶如何喝茶的,结果讲了这些东西,早知道这就不听了。
第二周周日,有两个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的讲座。上午去同仁医院看眼疾,只好听下午的,而且是用符老师的学生证领的门票。符老师在给我学生证的时候不无担心地交待:大哥,我特相信你,可千万别把学生证给丢了。我说,您放心,我会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的。
这场讲座是齐鲁文化走进北大的系列活动,主讲人是山东民俗学会会长、山大客座教授、著名学者刘德龙先生。讲座安排得也别开生面,他带着一班子民间艺人,介绍到什么民间艺术种类,就请出这些艺人登台演出一场,绘声绘色。
刘先生从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的关系、山东民俗的概况、山东人在人生与社会民俗方面孝爱忠义的最大特色,一直讲到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保守、土气、义气至上和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缺憾,不疾不厉,娓娓道来。河南、山东,民俗中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山东敢于走进北大,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勇敢地解剖自己,河南人呢?有这个勇气吗?
我看到过一篇文章,介绍外国元首出访时都愿意到出访国最好的大学做演讲,目的是为了影响他们未来的国家领导人,可谓最为长远的外交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讲,山东人的战略胜于河南的就不止“一筹”了。但愿是因为我没有看到,否则,河南与山东的差距,就不光是区位问题了。
从北大回来,三个包塞得满满的都是书,且发了少年狂,硬是没有代办托运,上下火车只好龇牙咧嘴硬挺,好在兴之所致,满心欢喜。
龙源湖公园改造碑记
沙河之滨,太行之阳,平畴万顷,凤翥龙翔。是地也,吞吐天地之灵气,涵养玉露之晶光。掘土三尺,清泉涌溢,骋目六合,物阜民康。世纪更迭之际,市委市府察民情,顺民意,北缝山而造园,南凿地以成湖。欲使蓝天丽日映波影,锦秀山城胜水乡。
然时光荏苒,日月代序,民之登山者纷纷,临水者寥寥。无乃山阳大地仁者众而智者寡,山已明而水无秀乎?市委市府鉴往知来,弃旧图新,寓湖山园景于都市规划之中,匠心独运,佳境妙造,遂使园林台榭,相映成趣,高楼鳞栉,借景生辉。识者歌之曰:八千万德政入心眼,七百亩湖山不孤悬。
方其工程之肇造,市府领导亲筹资金,细划蓝图,而后每临巡检,屡作督查,风雨无所阻其行,万机不足干其虑。施工者昼夜鏖战,终日汗水洇身。既承天赐,犹赖民力;上下同欲,众志成城;一年工程,七月告竣。贤达莅临,无不颔首赞许;百姓云集,咸作击节之叹。
旦暮晨昏,信步斯园,但见逐日夸父奋足疾走,音乐喷泉溢彩流光,五色镭射摄人心魄,水幕电影迷离成像;铁塔擎天,白日云间隐塔影;奇花满地,夜来水畔散花香。草茵茵兮惜月影,树森森兮翳日光,水澹澹兮秋波媚,天湛湛兮云飞扬。
呜呼,民为邦本,社稷系之,是亦大事也。民之所好者兴之,民之所苦者除之,斯乃为政经邦之要义,可以无慎乎?是为记,时丙戌年八月初五日。
附:此文为听将令所为,张丙辰先生接的任务,命我起草,他斧正。文成之后,他推敲再三,待基本趁意之际方始上交。然真正的碑文出来,却已不再像我们的稿子。家有弊帚,犹自珍之。张丙辰君为此集作序时,发现不见此文,专门短信提醒,嘱我一定要收进来。既是听将令作文,也当听将令收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