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手法出自艺林下三烂的手里我们并不会感到惊讶,但这是徐文长,是我们景仰有加的艺术大师,实在不好理解。甚至感到这位大师的做法有点像《皇帝的新装》中那位“皇帝”——只有不忠于皇帝的人才看不到皇帝的新衣服。老天爷!谁还敢说看不到啊。如果把这句话套用过来,那就是,徐文长先生说了,只有俗眼才看不懂我的书法,只有俗人才听不懂我给他的解释。天哪!以徐文长那样的蜚声艺林的卓越形象,谁还敢说他的字不好呢!
然而,即便可以这样推理,我们也不愿意埋汰这位先贤的形象,毕竟他在中国画史上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我们只愿意把实际情况想象成如下的画面:徐文长先生在满腹牢骚满腔悲愤无以复加时候抓起了笔杆儿,不管内容(他抄的杜诗《秋兴八首》就到处都是错别字),也不管字法只画得一片狼藉。画完之后,郁结于胸的怨气消解了不少。然后,他从眼睛的余光中撇出一丝冷笑,又打心眼儿里迸出这么几句话:管他娘的,弄到哪儿算哪儿,就这样了——这应该符合他的个性!
中国的艺术批评为尊者讳流毒甚广,所以,也真的难为后世的许多批评家了。他们谈及徐文长的书法,说它好吧实在是一般(作为一个画家的书法或者说一个有点神经质的艺术家的书法还是有它一席之地的),说它不好吧老先生已经那样说了。唉,人云亦云吧。这年头,谁的影响大听谁的吧!
虽然这样说,但徐文长书法的历史作用也仍然是要考虑的,虽然他没有把握好这个度,但受他思想与精神的影响,明清时期的确产生出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大书家,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傅山各自异彩纷呈,将性灵与法度结合起来,将传统经典与自己的艺术个性结合起来,成就了一代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大师。
现在我们再跳出徐文长来看书法艺术的价值,便会清楚许多了。
书法艺术对于艺术家本身来说,是有抒泻情绪的价值,但这毕竟只是其价值的一种,甚至是所占份额不大的一种;书法艺术对于艺术欣赏者来说,更多的价值应该是它的审美价值和它内容的劝谕、激励、鼓舞、励志、陶冶性灵、养性怡情等诸多方面的价值。一度有人想将中国书法的内容抛却,把它作为一种纯线条的艺术,结果没有多久就走不通了——就连日、韩书法多数也还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精萃为内容的,我们到底要干什么?而对于后代的研究者来说,特别是以书法家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者来说,书法的文物价值当然也不可忽视。
作为当今社会的书法艺术家,将书法艺术引向什么样的方向,并不是无所谓的事情。书家艺术追求理应是在求真求善求美上下工夫,特别是在造福社会、扮美人间上下工夫。因此,在书法艺术家追求之中,“善”与“美”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标尺。如果说“真”,也绝不是单指你进行书法创作过程中的“真情绪”,更重要的是放掉浮名私利的“真性情”,是书法艺术煅造过程中的“真工夫”,是书法艺术理论方面的“真诚”引导。书法艺术家的创新与书法正道并不矛盾。只有正确的引导才能迎来真正意义上书坛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不是朝着某些权威“书法家”的个人喜好,弄成千人一面,或者千面一瑕。
情系雅俗共赏间
——杨德才先生其人其书
谈到当今书家及其作品,我有一种观点,即“雅也易,俗也易,雅俗共赏最不易;得不难,失不难,得失两忘最为难”。这是有感于部分书家过分强调领异标新,在没有多少传统功力的情况下,只引进几个西方美学语汇,便要“张扬个性”,如果有人持不同观点,便要斥为“不懂艺术”,甚至将书法艺术弄到玄之又玄的程度,拉大旗做虎皮,故弄玄虚吓唬后学之类的现象。以为书法艺术,从字面上理解,至少可以理解为“书而有法,艺而有术”。尽管由技而艺、终进乎道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只要肯下工夫,而且得法,终归是有门径可循的。这个观点同道中间不少人未置可否。但在深表赞许的人中,就有杨德才先生。
杨德才先生于山阳书坛,是我可以师事的一位书家。早年我在山阳书壁上曾看过他的一个条幅,内容是“万壑松声山雨过,一川华气水风生”,笔走龙蛇,行云流水,洋洋洒洒,气韵横生。当时我的揣测,杨德才先生定是一位风流倜傥、潇洒飘逸之人。此后每见到他的作品,总要多留意几分,常被他字里行间透出的温文尔雅的气息所感染。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参加《山阳墨萃》在孟州市的首发式,经成万武先生介绍,第一次见到了杨先生。一个不太浓密的偏分发型,一架金丝眼镜,一副笔直的腰板儿,稍慢却有板有眼的谈吐,温文尔雅,一如他的书作。且对于我等后学,谈及书法练习与创作,总是诲语谆谆,没有丝毫的不耐烦,更没有一点故弄玄虚,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后来我参加的书法展览活动多了,与作为焦作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杨德才先生,自然接触、交往也多了。由师而友,逐步到了几乎可以无话不谈的程度。特别是参加笔会,我都十分在意杨德才先生的挥运状态,其点画之精当,运笔之沉稳,任你围观万千重、我自从容不惊的气度实在令我折服。问及他何以修炼出这样的工夫,他对我说,写东西多少不要紧,如果你能写得好而且快,不妨多写一些;如果快了却不能保证质量,那就宁可慢下来。出手的东西都署有自己的名字,不对人家负责,至少要对自己的名字负责吧。
就我所知,杨德才先生临池是很勤奋的。每次到他厂子里的办公室,都能看到恣意横陈的练习作品,如有得意之作,便悬挂起来,无论大字小字,不管是对联或者手札。有时他还鼓励我在他的案子上试巴试巴,我胡涂之后他总是要鼓励几句:“最近在用笔上下工夫不少。”“近来又临某某的帖了吧”。一段时间,他对自己长年保持的风格不满意,因此,从苏东坡到倪元璐,认认真真下工夫临写。在一次书法展中,我们一起看了一遍没有发现他的作品,正纳闷间,他却得意地说,到底有所变化了吧,能不被你们发现,我的目的也算达到了。
杨德才先生作书严谨,治学也严谨。他曾戏谑地对我讲:过去人称我“小杨”,后来变了,改称“老杨”,到如今已经有人称“杨老”了,可我的字仍没有苍老的样子。人老书不老,这可不是好现象。对此,我颇不以为然,便告诉他,花甲前后,对于书家来说,还只是个青壮年期,精神到处文章自老,不必担心。至于一些年轻书家,把字写得看似很“老到”,——无论是用笔还是结体——那都是练出来的,他们下的就是这种工夫。然后我们谈到启功先生的晚年,以启先生的学问人品、道德文章,不能说不老吧,但他一直没有追求所谓的“苍劲”“古拙”“险怪”,没有追求所谓的“人书俱老”,但不是一点也没有影响先生一代宗师的艺术地位?阅尽奇险归于平淡,这才是大家风范。对此,德才先生深表赞许。
杨德才先生写字,也是一直没有追求所谓的奇险古拙,他不怕别人说他“媚俗”,一直坚持走自己的路。在山阳大地,无论是圈子里的书家,还是平头百姓,只要识得字且见过德才先生字的,没有不说好的。正因为他的雅俗共赏,使得能够欣赏他书法的受众逐步增加,喜爱他的人也越来越多。他常拿黄惇的话来开玩笑,“不能说古拙不好,但如果讨老婆,谁愿意讨一个丑怪古拙的女人呢”?
近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书法艺术作为一种国粹,它到底是线条艺术还是结构艺术?到底应该为社会大众服务,还是为了书家宣泄自己的情感?是把书法艺术锁进象牙塔让他逐步萎缩,或者让它成为一部分艺术野心家追名逐利的工具,还是还书法的本来面目,让它成为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带着这些疑问,追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人物及其经典作品,发现二王、颜柳、苏黄米蔡,似乎没有一个走的不是雅俗共赏的道路。自然,有明以降,受某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各艺术领域都有了“异态新姿杂笔端”的可喜面目,但是,这个“百花齐放”在产生了许多独领风骚的艺术大家的同时,也惑乱了人们的眼睛,鱼龙混杂,良莠莫辨,以至于让许多人以为,只要抒写性灵的都是好东西,只要这个人在诗文绘画方面有较高的成就,他随意写出的书法作品也一定属于“神品”,甚至一些人已经不会用自己的眼看,不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只要有影响的“大人物”说好,便天下异口同声众口一辞全是好!非但书法艺术的好丑莫衷一是,而且逗引得书坛争相“标新立异”,突出所谓“艺术个性”,名曰“艺术创新”,其实熙熙攘攘,皆为名利来往。过去书法家以书法养性怡情,结果耄耋之年仍身轻体健,如今我们听到书法家“英年早逝”的消息似乎日渐其多了。这到底是书法艺术的正途,还是书法艺术的邪路?是书法艺术的本真,还是书法艺术的异化呢?
当一些年轻的书家在用许多书界大家都未必听懂的语汇阐述他们大众看不懂的书法作品有何理论支撑的时候,天津书法大家孙伯翔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他说:我其实就是一个写字的。在这个方面,杨德才先生有着同样的境界,不信的话,请你翻一翻、品一品他的这个册子。
栗玉柱先生篆刻作品集序
天下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且不说足金与完人不可得见,“四美”与“二难”并现的情况,千余年来见于记载的,怕也就是王子安之于滕王阁了。
尽管许多教育部门只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作为智商测定的核心范畴,但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加德纳教授在他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却对人的能力进行了八个方面的划分。他认为,人除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之外,还有视觉空间能力、身体运动能力、音乐节奏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自知自省能力、自然认知能力等八种能力。尽管在每个人身上,这八种能力的分布可能并不均匀,八种能力同时兼擅的几乎不可能存在。但是,只要依据他独特的个性特征来施以教育和导引,仍然可以达到人人成才、个个成功的最终目的。
栗玉柱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并不兼擅,但个性与特长十分突出的平常人。
虽然我与栗玉柱先生同在一座城市工作,且又有许多同好,然而,由于各自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真正让我将名字与人联系在一起的,还是今年春节前一次“文化下乡”的活动上。那时我随市书法家协会到一个企业义写春联,一位中等身材、憨厚质朴的先生一直在旁边殷勤地铺纸、添墨、转运写就的对联。当时我并没有太清晰的印象,事后有朋友告诉我,那就是栗玉柱。
那个点破让我大大吃了一惊,因为栗玉柱这个名字我曾多次耳闻,知道他不仅书法不错,篆刻亦精,且喜收藏,长于各种艺术作品展览活动的组织工作。曾组织过焦作市中青年书法篆刻研究会,具体操持过两届焦作市环卫系统的书法展、山阳书院首届城建杯书法展。他曾专门进修于西泠印社创作提高班,书法篆刻作品曾多次获河南省群众书展优秀奖,入选过西泠印社的三大展,是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农民书画家协会理事。在我的想象中,玉柱先生应该人如其名,当具七尺伟岸之躯,不成想那位其貌不扬,一直默默做事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栗玉柱!
在后来的接触中,我更多地感受了玉柱先生“敏于事而讷于言”的特质,他和人在一起,既没有过多的言辞,也没有高声的言语,不是默默地做事,便是静静地倾听。在艺林之中总是一副谦虚谨慎、永不厌足的样子。他自己也讲,他自幼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又多,从小并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长大以后种过地,挖过煤,经过商,也做过裁缝。但在他心中,一直不灭的是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书法艺术在他的心中,仿佛就是若隐若现的一丝灵光,一直引导他在暗夜里前行。
玉柱先生不信邪,不信命。他认为一切都是假的,只有本事是真的。他最讨厌说大话不干实事的人,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踏踏实实地干些自己喜欢干的事情。
工夫不负有心者,艰难困苦玉其成。经受过生活的痛苦与艰辛磨难的栗玉柱,如今已取得了人所共知的艺术成就。看玉柱先生的篆刻作品,见不到当今印坛常见的那种匠气、燥气与霸气,扑面而来的是质朴华茂的结字与严谨又不失灵动的章法,分明萦带着明清江南印风的痕迹,走的是一种十分稳健的路子,这一如玉柱先生的做事与做人。朋友们在一起常说,书法篆刻灵气与颖悟虽然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只要方法对,路子正,取法高,且肯下工夫,人人都能取得成功。并不像有些“理论家”说的那样,非天资颖悟不能染指书法艺术,那种用吓退后学的办法维持独尊的野狐禅绝非书坛正道。
近日玉柱先生要将他的印谱付梓刊印,托我为他说几句话,这对我这个本不大懂得篆刻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争奈玉柱先生再三相请,不便坚辞,啰啰嗦嗦便写下这许多。自觉入木三分的少,隔鞋搔痒的多。好在每位读者还都有一双慧眼,会在玉柱先生的方寸龙蛇之间读出更多的东西来;而且玉柱先生在篆刻的漫漫长路上,也没有显出要歇脚的样子。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还能看到玉柱先生更好更精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