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常州考察,曾到过一所职业先修学校。这所学校是专门为非智障的大龄学困生创办的。他们的办学理念是,什么样的学生都能成才。去他们那里的孩子,智力上一点问题都没有,只是由于现行的教材体系过于严密,再加上老师只管教不管学,以至于学生某些个知识没有学会,整个知识的系统就出现了断档。一旦有了断档,就会接连引发新的断档,断档越多,学生的学习就越困难,最后丧失了信心,承认自己是“差生”,于是也就慢慢真的“笨”了起来。到职业先修学校之后,学生的课程难度得到了大幅度降低,教学方法也更灵活。除了文化知识之外,学生还要学些简单的家政与手工。这些简单的家政与手工被学生掌握之后,对学生的自信是一剂强心针;降低难度的文化课学习很容易掌握,对于长期被歧视的学生又是一剂强心针,经过低难度教学的反复作用,许多学生找回了自信,学业成绩也大幅度提高,一段时间之后,不少学生又回到了正常的学校中。
然而,目前我们许多学校却不是这样,基本无视学生入校时的基础状况,只按照所谓的“大纲”要求安排课程,基本不管学生接受与否。孰不知,虽然学生对不经努力取得的成功没有兴趣,对费很大努力也得不到成功的状况更反感。如果他们怎么“跳”都摘不着“桃子”,他不仅不再跳了,反而会坐下来,蹲下去,甚至干脆躺倒在地上。“耍把戏的坐到地上”,反正就这样了,爱咋的咋的。
做教育把学生“做”到这种地步,是学生的悲哀,是教育的失败,是教育者的耻辱!
当然,找回学生的自信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特长激励法也很有效。上世纪90年代后期苏州中学校长王少东先生也曾给我介绍,他们学校的兴趣小组与课外活动非常活跃。所以这样做,主要原因是帮助学生找到自信。他们的学生原来都是各初中的尖子,但到了苏中,却一定要排个名次,名次靠后了学生就没有自信。怎么办?他们就让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才能,我这方面比你弱一些,另一些方面我比你强!以此激励出的自信反过来又作用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效果很好。
学校应该是学生在自信中成长的乐园,不应该是扼杀学生个性、泯灭学生自信的集中营。老师应该是呵护学生成长的园丁,不应该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差生的制造者”。把学生“培养”到破罐子破摔,逼得“耍把戏的坐到地上”,原因可能很多,但学校和教师难辞其咎。
也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口号喊得够响了,但什么才是整合呢?
用中科院张景中院士的话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其实很简单,就是“老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但简单的东西却不一定能把握好,一些老师花很长时间,动用很多人力做大型课件进行教学;有的一节课讲下来甚至几乎是讲课件;还有个老师更有意思,讲《木兰诗》中有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他为了把这句话让学生体会得更清楚些,在做课件时居然录了一段公兔和母兔卧着的录像让学生看,其实那只是诗人的一个感觉而已,只要不是养兔专家,谁能分出公兔母兔是什么样子!
如果想把信息技术用好用充分,首先还是要了解它的作用与优势,信息技术手段以其多媒体性,融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能够让语言无法清楚表达的东西更形象,更直观,因此凡是教师怎么讲也不容易讲清楚的地方,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了,如果是教案搬家,教具、挂图搬家,就不仅没意思,也是浪费了。
因此,怎么整合,怎么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还是要看老师的基本素质,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把握,好的教师能够做到该用才用,不该用的时候不用,不是把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庸俗化;而对课堂教学把握不住,不知道重点应该怎么突破,只把目光集中到细枝末节上,是不可能做好整合实验的。
焦作市教科所周秀龙所长说得好,信息技术是辆快车,如果你用快车给学生送的牛奶和驴车送的从量到速度都没有多大区别,花那么多钱买这个快车干什么呢?
没有快车的时候,你还感到驴车也能用,如果有了快车,由于你不会开快车,只会赶毛驴,而且不积极去学开快车,这浪费的责任到底该由谁来承担呢?
信息时代悄然到来,大家都得有点紧迫感和使命感了。
相识朱永新
早就想写关于朱永新先生的文字,但苦于无从落笔。不是因为不够崇拜,而是因为没有真正的近距离接触。不能近距离接触,只凭着读一些朱永新先生的书,或者网络文字,总怕写不出感觉来。
今年8月中旬,朱永新先生应邀到焦作讲学,除了亲聆先生的报告,居然还有了一次与朱先生共进晚餐的机会。推杯换盏之际,我能够听得出,市教育局张局长已经向朱永新先生详细介绍过我。席间先生向我索字,我也欣然答应。回到家里,想着给先生写点什么呢?先生作为“新教育实验”的“总舵主”,以天下苍生能过上“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己任,特别是在倡导人文阅读、打造书香校园、建设书香社会方面更是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一定得在颂扬“新教育”方面做文章。于是,就杜撰了一首小诗,涂在宣纸上,给先生送了过去。
诗是这样写的:
门第曾因此道扬,校园今日有新章。
人文自在书香后,且把清丝做羽裳。
送到先生下榻的焦作迎宾馆的时候,恰逢先生前往登封出席“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开幕仪式。不能面呈,只好交到宾馆前台,并嘱咐服务员一定要送到。为怕先生对我潦草的字迹看不真切,还专门给先生发了个短信,把释文打上。没有多久,便接到先生的手机短信:“非常感谢,让我们携手共圆新教育之梦”!
与朱永新先生的初识,应当是在1997年。那时我在市教育局办公室工作,兼领教育现代化办公室副主任之职。当时的焦作教育,在经历过集资办学,实现了由“一无两有”、“六配套”到“标准化”的三步跨越之后,在市委市政府号召全社会追赶沿海的大背景下,学起了苏南,开始着手筹划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为使这项工程实施得科学稳健,我们聘请当时中国教育学会和中青年研究会的专家学者,组成了八人顾问小组,顾明远、朱永新、袁振国、张斌贤均在其列。在论证方案的时候,专家学者们冒着烈日酷暑到市县区做调查研究,详细核对每一个数据,认真推敲每一项指标,方法之科学态度之严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期间,顾明远、袁振国和朱永新先生还面向全市骨干教师做了专题报告。在整个论证过程中,我跑前跑后忙上忙下不亦乐乎,但想必对于一个普通工作人员,朱先生不会有什么记忆。
正当焦作市教育现代化工程紧锣密鼓、呼之欲出的时候,市教育局领导班子调整,结果人亡政息,这项工程随即也便搁置不提。但是,当时我们一班醉心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人员并没有就此偃旗息鼓,而是借助国家“十五”计划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契机,将教育现代化摇身一变改装成了教育信息化,我是市电教馆长兼教育局信息中心主任,同时兼着市教育局教育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在这个时间里,我们教企联合,借力驱动,建网、建库、建队、建模齐头并进,榜样示范,点面结合,把教育信息化工作做到了全省领先,甚至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的程度——2000年我们建成当时全省第一家千兆主干城域教育网,2001年与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签下1.5亿元的订单,近的如河北邯郸、湖北十堰,远的如甘肃兰州、江西抚州、黑龙江哈尔滨,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年接待来自省内外的教育信息化考察团就有20余家。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主编贺春兰女士也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到焦作采访的。
当时大约在早春,乍暖还寒时节,我们和贺春兰谈了一个下午仍意犹未尽,晚上吃饭的时候继续谈,我们在感动记者的同时也感动着自己。后来贺春兰在她的文章中写道:“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政府同样缺钱,李志强和他的同事们找长城谈,找联想谈,今天的局面是,厂家纷至沓来,先由厂家添置硬件设备,再用学费还足欠款。资金受限的李志强们从被动变为主动,孩子们花今天的钱享受了明天的教育。”“这样的信息通过不同的人传递给记者,实实在在地做事情,不务虚、不摆花架子,在我们接触到的教育局骨干层面中达成共识。”
贺春兰走后,给我发过来一个短信,说正式采访报道之外,她还写了一篇侧记,发在网上的“教育在线”论坛里,让我到上边看看,于是我按图索骥,找到了那篇文章,如对故交般欣赏她那细腻、流畅的文字。尔后随意浏览“教育在线”各个论坛,发现多处有朱永新先生的文章,而且这个论坛人气很旺,品位很高,许多看似普通教师写的文字,都足以让人仰视。见贤思齐,从此我到这里浏览的次数便多了起来,偶尔也在这里发些个小东西,但多数是从这里选一些好的篇什,放到我所主持的“焦作教育论坛”上。尽管出入很多,不过那个时候真的不知道,这个网站竟是朱永新先生自费创建的。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那是2003年我刚上“教育在线”的一阵子,经常在“教育在线”论坛上翻看朱先生的令郎朱墨的文章——当时还不知道他们之间的父子关系,看到那么娴熟的文笔,深沉的思索,还以为“朱墨”就是先生的化名。忽一日看到一篇游记——仿佛是写嵩阳书院的吧——其间流露出居高临下对于普通百姓的悲悯与可怜,当下心中颇不是滋味,以为这不当是朱先生应有的情怀。年轻气盛,就紧跟了几个帖子较真儿。没想到居然没有回应,于是我穷追不舍,还以“公众人物不当如此”之类的话相逼,最终朱墨回帖了,说自己还是一个高中学生,不是什么“公众人物”,然后又附了几句客套话,谦逊得体而又不失宽宏大度。我一下子感觉到,自己是认错了人,过于唐突了。不便当面致歉,就用留言的形式,向朱永新先生表达歉疚。先生也很豁达,随即也在留言栏中回复,“认识你很高兴”,并特意点出,“在小贺那里听说过你”,一句话,顿时让我暖意融融。
之后,我便成了“教育在线”的常客,读帖,发帖,摘录,转帖,渐渐地,我的《诗酒大侠辛弃疾》、《镜月潭赋》两个主题帖子被版主和网友们错爱,还加了精。后来的日子里,我从教育局来到学校主持工作。心念卖什么得吆喝什么,于是便把自己散见的教育随笔整理起来,专门在“教育在线”的“书香世界”里建立了一个主题帖,取名“大河风——李志强教育随笔”,一是为了方便与我们学校的老师交流意见,二是也想给大家做一个常读常写的榜样。朱先生不是有一个“成功保险公司”,说十年写出一个教育家吗?校长不读不写怎么给老师们做表率!“大河风”建立起来之后,也得到网友与斑竹们的厚爱与支持,不久也成了“书香世界”中的精华帖子之一,这便更加激励着我不断地读书与写作,似乎这已经成了自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
记得朱永新先生曾讲过这样的话,人的成就永远不可能超越他的理想。抱着对自己教育理想的追求,2007年7月,我带着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谢晓军老师,到运城参加新教育年会,再次感受了朱永新先生在教育改造人生、改造社会方面的执著追求。倘若师生都能过上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倘若一个民族能用高品位的人类文化知识滋润自己的精神发育史,那么这个民族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一切的鸿图都得从小处做起,于是,朱先生和他的毛虫们开始了梦想的远征,我们也悄悄地跟在后边,用欢欣鼓舞的蠕动畅想那彩蝶满天的未来。
朱先生离开焦作的时候,我终于没有能够亲自送别。尽管我追随到了温县,但还是晚了一步,先生已经离开陈家沟过了黄河。不过,焦作教育局局长张丙辰先生在为朱永新先生主持会议的时候,曾幽默地讲,我们“志愿加入新教育实验区,拥护实验区的纲领,遵守实验区的章程,履行实验区会员的义务,执行实验区的决定,严守实验区的纪律,保守实验区的秘密,永不背叛实验区”。这是一种幽默,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决心。作为焦作一所普通中学,我们备受鼓舞。张硕果老师作为焦作土生土长的“新教育”实验学校的访问学者,也在积极为焦作的“新教育”实验区做着工作,许多新毛虫的帖子已在焦作发出。看到这么多毛虫在行动,作为全国********的朱永新先生,又会怎样谋划国家与民族的明天呢?
认识冯恩洪
认识冯恩洪,是在一次报告会上。当时,市教育局痛感教师读书少导致的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出台了一个“教师人文素养培训计划”。在这个计划的启动仪式上,组织者请来了冯恩洪先生,请冯先生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