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传承与涵养文化的地方,传承文化靠文化,涵养文化也靠文化。第十三中学的文化工程建设分三步走。首先是营造人文氛围。我们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墨迹,为第十三中学改造了校牌;在学校主体建筑上,镶嵌出“崇真、务实、团结、进取”的校风,“厚德、博学、严谨、善诱”的教风和“勤奋、诚实、明理、践行”的学风。针对原有的“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只有指示意义缺乏文化内涵、用电脑字不具艺术价值的状况,开展让师生为三大主体建筑命名活动,最终以“砺耘楼”为教师办公的综合楼命名,取砥砺耕耘之意;以“相长楼”为教学楼命名,意在明示教学过程实乃老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用“格致楼”为实验楼命名,引导师生“格物致知”,细究物理,探求新知,倡导实践与创新精神;并请知名书家、学者为之题写,使寓意与审美兼善。同时,我深知“校长是老师的老师”这种职分的重量,自己虽不能在学高德昭方面居众老师之上,但至少可以集古今中外之大成,让老师们在优秀的文化氛围中含英咀华。故而在砺耘楼中,分层次悬挂育人格言、励志名句。领导及行政处室布置的内容均为针对性极强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精华,楼道内安排的是中外古今教育思想家、实践家的育人感悟,而在老师日常办公的教研组,则选取十三中学老师自己的教育理念或治学格言,载体均为红木边框的书法版面,所邀书写者囊括山阳大地书法名家。
第一步走出之后,十三中学校园已渐具文化气象,往来十三中学门前,已经有人驻足品咂玩味。按照规划,第二步将在教育局领导的支持下,铺设地面、维修校舍、架设连廊,将原本各自独立的主体建筑连接起来,让原本不大的校园呈现庭院格局。建筑是凝固的诗,音乐是流动的画。庭院式校园将以其庭院文化意味彰显她突出的文化个性。同时,请园林设计专家为校园设计绿化美化整体方案――实施可以分先后,每一步均须踏在点子上。第二步完成之后,一个人文气息浓郁的精品式校园便凸现出来。
第三步,主要是学校内涵性文化的培育。一是发展艺术教育,张扬文化教育个性。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曾说过类似的话:宁可让学生的学科知识上有所欠缺,也要让他们懂点儿艺术。其实,在儿童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美育至关重要,它既是智育的升华,又是德育的延伸。第十三中学目前已建立了自己的“集萃馆”、“读书馆”、“奥赛馆”和“承露文学社”,能从不同的方面为学生艺术个性与特长发展提供平台。二是引入高文化品质的大师,让山阳大地在文学艺术各领域驰骋的“明星大腕儿”们走进十三中,开展系列式的“名家引领我前进”、“明星照耀我成长”活动。人气旺则风气正,目标大则志向高。采用这样的办法,能够真正让十三中学的师生们感到名家就在自己身边,现在的努力可能拥有耀眼的将来。三是引入“诱思探究”教育理念与方法,大胆改革传统教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思考中成长,在探索与创造中提高。
十三中学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用三句话可以概括:建设优雅的校园,塑造儒雅的教师,培育文雅的学生。校园可以没有太大的面积,但不能没有文化;教师可以没有耀眼的头衔儿,但不能没有儒雅的气质与风度;学生毕业后未必都能考入重点高中,但不能没有教养。
文化不是能够建设出来的,主要靠涵养、靠积淀,而积淀校园文化,主要依靠教师。在一所学校,铁打的教师队伍流水的学生,校风说穿了就是教师队伍工作风格、治学风范、精神风貌的凝聚与升华。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我们的校园文化涵养从眼下做起,从点滴做起,这也许就是十三中学健康发展的源头活水,有了它,十三中学的未来应不可限量。
备课的关键在于备学生
备课是常规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备、讲、辅、批、考、评,备在第一位。既然备课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备课也一直在人们的重视、研究之中。常规教学领域的专家们常讲,备课要备教材、备重点难点、备教法、备学法,说穿了,是既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还要备学生。然而,在许多时候,老师备课是前者下的工夫多,后边的则往往被忽视了。
过去我在市教育局机关的时候,到某个学校检查工作,听到校长讲他们的老师如何敬业,如何严谨,如何未雨绸缪,在假期期间就备了一个学期的课,事迹是如何如何的典型,当时我听了也挺感动。但转念一想,便觉得其间有许多的东西不好苟同。学生的学习生活是鲜活而千变万化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也是千差万别的,假期备课的老师一定不会预先设计出这些千变万化与千差万别,那么,他能够备出一个学期的课,该不会“以不变应万变”吧?
现在我有机会更多地走进课堂,特别是听一些责任感和事业心都已经迟钝了的老师讲课的时候,的确感到了“以不变应万变”的可怕。
在讲台上,老师按照自己所备的课“有条不紊”地讲,讲台下,学生们时而清楚、时而迷糊地听,老师提问的问题常常是根本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是”或者“不对”,而这些异口同声的不假思索除了能够惊醒想睡觉的学生之外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整个课堂教学没有将学生的思维激活,没有将学生的大脑点燃。一节课下来,负责任的老师还知道做一个课堂小结,把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不太负责任的老师下课便夹着教案走人,就这样“完成”了他的“教学任务”。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一再强调,学习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一定的媒介进行自主知识建构的过程,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新”与“故”都是相对的,对于下一节课来说,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就是“故”。对于下一周课程来说,上一周所学的东西掌握了没有,掌握的程度如何,哪些同学掌握得好些,从理解到运用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不可能提前设计出来的。甚至如果一个老师教两个班的课,在第一个班讲课实践中出现的始料不及的问题还需要到第二个班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果老师只按照自己设计的“教案”讲课,实际上只能是把教材的内容与重点难点告诉给学生而已,至于学生如何有效运用近阶段的学习内容,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哪一部分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哪一部分学生可以做一些有伸缩性的作业,这些准备如果不做,他的教学都不能说是有针对性的教学。
尽管在教育理论界关于师生“主体”或“主导”的争论已经偃旗息鼓,似乎“双主体”的结论用中庸的办法达成教学领域多数人的“共识”,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老师教得再好,如果学生没有学好都不算成功。也正因为如此,备教材、备重点难点固然是备课过程中的必需,但远没有备教法、备学法显得迫切。上课之前,不能认真准备学生学习的情况,课是绝对不可能上好的。
班主任须学打太极拳
在学校诸项工作之中,教育较之于教学更为重要;在教育诸多角色之中,班主任较之于任课教师更为重要;在班主任诸多管理方法之中,迂回教育较之于严厉训诫更为重要。
尽管古人讲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战国策》中记载,触詟说服赵太后所讲的就不是逆耳忠言,他真是“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当赵太后十分溺爱的小儿子要到异国做人质的时候,赵太后舐犊情深,坚决不允,盛怒之下居然做出了与村妇一般见识的可笑举动,下令谁若再就这个问题前来进谏,就吐他一脸——好在赵太后心底善良,如若不然,谏臣们所冒的就不是唾面的危险了。什么事情一但僵持就不便硬做,于是,老臣触詟见到太后,推己及人,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从当长辈的要为后辈计划久远的角度,最终使赵太后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将小儿子派到异国他乡“锻炼”去了。
对抗永远不会成为最佳策略,因为那样代价太高。《孙子兵法》讲“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享誉天下的太极拳,运用的也是这样的道理。
在太极理论中,讲究最多的是“化劲儿”,或曰“四两拨千斤”。以“四两”应付“千斤”,绝不可能作对抗,因为那不在一个重量级。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制胜对方,就要施用巧劲儿。借力发力,顺势腾挪,让对方结结实实挨的并不是你使出来的力气,而是对方自己使出来的劲道。换言之,对方刚猛地击打过来,如果你以力相迎,且不说你是否能够对抗得了,即便你完全可以抵挡,不也耗掉你许多精气?然而太极大师的做法常常是把腰一扭,稍事闪转,便将他的重拳化为强弩之末,既保护了自己,也为制胜对方创造了时机。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不妨修炼修炼太极化劲儿的工夫,一方面尽量避免制造对抗的局面,另一方面如若出现了对抗的情况,也要想办法避其锐气,顺势引导。不然的话,一个班主任管几十号学生,倘若有几个明的暗的和你对抗,你的工作怕就不好做了。
班主任的太极工夫,须在爱心、耐心、虚心的基础上,学会尊重、迂回与归谬。尊重学生是管理好班级的关键,许多班主任所以常和学生闹别扭,根子多数出在不尊重学生上面。学生与老师人格平等,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转型的时期,生理的接近成熟与心理的幼稚乖张相互作用,常常使学生逆反多于顺从,对抗心理多于合作心理。此时他们正在向你讨要尊重,千方百计在吸引你的注意,你若根本不在乎他们的存在,就很容易激发对抗了。其次,一旦发生对抗,千万要有耐心,可以采取冷处理的办法,迂回一下,把事情荡开来。他对抗你不对抗,就不会产生力量对撞。许多事情冷下来之后,便会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当然,迂回不是逃避,而是主动采取的战术。如果发生对抗之后做班主任的要求学生先冷静下来,自己不做让步,那便是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同等或等而下之的位置上了,这是很不合适的。第三,在思想工作遇到学生顶牛儿,而且你明明知道他是错的你是正确的,不妨采取归谬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自己错误的思维方法“比划”下去,让他自己在虚拟或模拟的环境中体验这样“比划”的结果,尝一尝自己酿造的苦酒,或许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检验真理,你不是要那样做吗?看看你结出的会是个什么“茧儿”。
从另一个角度讲,即使再小的班级也是个集体,班主任既是个教育工作者,也是个微缩了的小政治家。如果说人都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话,管理班级实际上就是在治理你的“小国”。管好一个班就能够管好更多的人,但管理是要靠“技术”的,除了美国那样自我感觉良好谁都不在乎的世界警察(实际也在到处碰壁)之外,真正“技术含量高”的政治家其实都是“太极”高手。
有志于做好班主任的老师,都有必要学学打太极拳。
王庆班的精髓
王庆班级管理模式是十三中学的品牌,也是焦作教育的品牌。过去对王庆班的管理模式不甚了解,后来我做了十三中学的校长,真正走进王庆班的时候,她从环境到氛围都给了我强烈的心灵震撼。
王庆所带的初一(2)班,是全校最整洁的班。黑板上方是对全班同学的励志性标语“勤奋刻苦,持之以恒”,两句话中间是王庆班的班徽。黑板左上方写着一句话“进班后请不要喧哗”,右上方是该班的每日课程。就连学校广播室的钥匙也在黑板左上方挂着,用时人来拿,不用没人动。教室的左前方是玻璃做的班级物品柜,供暂时存放学生作业等班级物品,由于透明,不整齐是不行的;教室两侧的墙面上,左右两个学生评比栏,上面写着“比比看,谁得的红旗多”;教室后墙整齐活泼的黑板报两侧分别是“学习园地”和“德育园地”。全班64个同学的课桌整齐有序,且全部都有干净的桌罩——据说这是王庆的传统,也正因为这一点,他带的班往往一届下来,学生课桌桌面如新。看到这些,不由使我想到前几日听课到一个教室,看到地面上整齐的红漆印记,我大惑不解,同来的听课老师告诉我,这个教室曾经是王庆班,每个同学课桌的桌脚不能离开这个印记。
在十三中学由盛到衰,再到中兴的过程中,王庆班级模式没有随波起伏,一直是这个样子,实属不易,恐怕正是因为如此,王庆才能成为焦作教育系统至今唯一的国家级劳动模范。
分析王庆班模式背后的成因,我觉得有几种东西值得注意。
一是爱心。管班必须有爱心,对学生缺乏爱心的班主任不可能管好班,百人百性,何况正在顽皮阶段的孩子。对好孩子喜欢是自然的,关键是对顽皮而学习成绩又不理想的孩子,没有爱心,不能欣赏他们的长处,看不到他们闪光的一面,就不可能当好班主任。在王庆班,几个顽皮得似乎已经有多动症的孩子被安排在第一排,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全班同学也众目睽睽,这些被“重视”被“监视”的孩子绝不会有被“遗弃”的感觉,因而也应该不会做出破罐破摔的荒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