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杨士莪举行了八十寿辰庆典活动,其中包括五场精彩的水声学科的学术报告。这也是一次高规格的水声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盛大聚会。
庆典活动上,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学院“高朋满座”。杨士莪的学生、水声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宫先仪、徐玉如,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宗小民,哈尔滨工业大学纪委书记王玉辉,以及来自水声领域、船舶工业领域的科研院所、高校、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在杨士莪八十寿辰上,校长******与杨士莪在水声楼前共同为水声教育基金揭牌者、负责人等,都纷纷赶来为杨士莪院士祝寿。但此次祝寿的形式也很特别,大家纷纷响应他的号召,现场成立了水声教育基金,算作送给他的生日贺礼。杨士莪倡导发起水声教育基金,旨在为推动水声教育事业发展筹措水声技术人才培养资金、定向培养水声技术高素质人才,可是他坚决拒绝以他的名字命名。在他八十寿辰这个特别的时刻该基金正式成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他以自己的声望,为祖国的水声事业的发展、人才培养所做的一件实事。进入耄耋之年的杨士莪,仍然不忘为中国的水声事业推波助澜、鼓劲加油。
然而,走出祝寿晚宴的大厅,除去学界泰斗的身份,杨士莪不过只是一个普通的教授、普通的丈夫、普通的父亲,还是一个真实的帅老小伙子。
杨士莪的一天,从准备上课开始。每逢有课的这一天,他都会起个大早:
八十岁的“帅老小伙”,骑在靓丽的小坤车上,车筐里放着一个老式的公文包,赶到教室给学生上课。多年来,由他给水声工程学院的学生讲第一门专业课的绪论已经成了传统,他希望学生深入地了解声学涉及的相关知识,为后续课程和声学方面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身为院士,耄耋之年仍亲自为本科生上课,这恐怕在全国也不多见。
几百人的大课堂,杨士莪不开麦克风就开始讲课,他声音洪亮,语速稍慢,思路清晰。他语重心长地对台下的学生们说:“学习专业知识切忌死记硬背,水声学里头那么多公式,背是背不过来的,比如要学好“声与振动基础”,记住一个波动方程就可以了,别的都可以推出来。”他幽默地告诫学生们:“该记住的波动方程一定要记住啊,要是专业课没学好,可别怪‘姓杨那小子’忽悠你们!”此话一出,台下的学生都乐得开怀大笑起来。
每逢给学生上课时,杨士莪总是心情平静,态度平和淡定,语调平缓,一如他平时说话的风格,一堂课下来,内容信息量很大,而且通俗易懂。更让人钦佩的是,他虽然已年过八十,站在讲台上却似乎从不知道累,每次都是滔滔不绝,学生为杨士莪院士过八十寿辰一个上午的课,他中间只休息一次,一次性讲一个半小时,休息二十分钟,还能再讲一个半小时,而且板书写得整整齐齐,一上午写好几黑板。这样的精神头,可能一些年轻老师都做不到。学生们心疼地请他坐下讲,还常在上课之前,给他搬把椅子放在讲台上。每次,杨士莪走进课堂后,都先把椅子挪开,并微笑着对台下的学子们说:
“从我开始做教员起,就习惯站着讲课了。”
课堂之上,杨士莪用一贯的亲切而幽默的授课风格向学生讲解声学的基本概念、涉及的领域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他会引用生动的比拟,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所学知识,他将两个身材不同的人打架形象地应用在波长和物体之间的关系中,进而探讨声学干涉方面的知识。这样深入浅出的讲述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通过他精彩的讲述,学生了解到原本不曾注意的生活细节:原来超声除了探测之外,还可以用来钻孔、选矿、混融和粉碎;原来轻音乐可以提高粮食的产量、促使奶牛增加奶产量;原来声学还与心理学和建筑学有关。绪论课是学生们喜欢上的课,从这一节课开始,他们对这门课程,对这个领域充满了浓厚兴趣,对各种纷杂声波的神秘世界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好奇。
作为院士,杨士莪是很忙的,虽然八十多了,仍然忙碌于教学科研第一线,忙碌于教学、科研合作的最前沿,忙着做学问,忙着教书育人,忙着出差公务,忙着做实验,忙着做顾问忙归忙,可他对待教学、对待学生,却从不含糊,从不敷衍应付,从来都勤勤恳恳,总是认认真真地搞好教学工作。至今,杨士莪还担任着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课程教学工作,每学期的课时量都不少。对待几十上百人的学生,他一丝不苟;对待只有一个人上课的硕士生或博士生时,他同样也一丝不苟,在黑板上认真地板书,认真地讲课。作为导师,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学识,更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大局为重的为人准则。有人认为他很忙,见他一杨士莪为水声工程学院2009级本科生讲授“振动与声基础”专业课面肯定比登天还难,其实不然。尽管他经常出差、出国交流甚至出海做实验,但他回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学生确定上课时间。有时候他上午刚回学校,下午就赶过来给学生上课,占用节假日上课也是常事,他从不会因为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而不高兴,反而频频因为不得不在周末或者节假日上课而向学生道歉。
学生们的事,在杨士莪看来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学生请他审阅修改论文,他通常是只隔一天,第二天就会反馈回去。有一次,一个学生到他家里请教问题,适逢有人电话找他,他以正给研究生进行现场指导予以推辞,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他是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杨士莪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视野宽阔,解决问题的思路常常能够独辟蹊径,能很快很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创新点,这让他的学生十分钦佩,也十分受益。
他在指导学生时更是非常耐心,不管多基础、多简单的问题,他都会耐心地予以解答。有的学生说,每次从杨院士家里请教出来,都感觉豁然开朗,周身轻松,一扫来前的“沉重”之感。还有的学生说,平时与杨院士聊天,他从没有院士和大教授的架子,不给人以“压迫”之感。有时,杨士莪也会主动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闲聊”,聊一些生活上的事。闲聊的时候,他显得特别悠闲,语速也会更慢一些;但如果是讲课,或者是问他技术上的问题,他顿时“腾”一下眼睛就亮起来,同时语速也会加快,让人感觉他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
杨士莪总是尽心尽力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考虑,经常为学生考虑实际的就业问题和将来的发展方向。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水声换能器与测试技术实验室主任莫喜平,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在杨士莪门下学习,他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是杨士莪指导选定的,在杨士莪的指导帮助下,后来成为国内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学生非常佩服杨士莪老师宽广的专业素养,他们曾问杨士莪:“杨教授,换能器方面的学生你也都带,这硬件、软件、理论你怎么都做呀?”他很谦和地说:“换能器前些年没有人愿意做,总得有人做呀。我就是充个名,带一带而已。”他还时常对学生们说:“做人要谦和一点。任何事情都有你会的,也有你不会的,不能太张扬。‘满瓶不响,半瓶咣当。’真正有学问的人是不需要站出来说的。”
一个人的学问,靠的是不懈的努力和长期的积累。对于杨士莪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在知识的求索路上一直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永不停息。他从不认为年龄是继续学习、成长的障碍,70岁时他跟自己的小孙女学会了拼音,解决使用电脑时输入法带来的问题,之后他写东西都在电脑上而且不假手于学生、助手;2009年他用英文撰写完成了《声传播理论》一书,这是他自己亲自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敲进电脑的,包括理论、公式的推导;在科研上,他还在继续不舍昼夜地向学术前沿迈进,他的思想与情感在那片遥远的蔚蓝色里伸展着、生长着,呈现出芊芊莽莽富于生命力的迷人景象。他的学生们由衷地说:“院士绝对是天才级的!毫无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