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节 功过不宜稍混恩仇不可过明
功过不宜稍混,混则人怀惰隳之心;恩仇不可过明,明则人起携贰之念。
惰隳:疏懒堕落,灰心丧气。
携贰:怀有二心,有疑心。
长官对部属的功劳和过失不可模糊不清,如果功过不明就会使部属心灰意懒而不肯努力;对于恩惠和仇恨不可表现得太鲜明。如果恩仇鲜明就容易使部属产生疑虑而发生背叛。
“功过不宜稍混”、“恩仇不可过明”,这都是优秀的御下之道。如果你正领导着某项事业,或者正准备着将来要领导某项事业,那么,就必须牢牢地记住洪应明的这一劝导。
第七十二节 恶之显者祸浅善之显者功小
恶忌阴,善忌阳,故恶之显者祸浅,而隐者祸深;善之显者功小,而隐者功大。
邪恶的事情就怕不能及早发现它,美好的品德则忌讳到处宣扬。邪恶一旦露出形迹就容易被消除,所以相对而言其祸害也就小,否则祸害就深;而美好的品德如果到处宣扬,其作用就会减轻,只有默默修行遇事而显才能体现美好品德功效。
“恶之显者祸浅,而隐者祸深”这种说法无论怎么解释,其本意都是正确的。
邪恶的事物隐藏越深,其危害就越大。但是“善之显者功小,而隐者功大”,则未必正确,如果“显”的意思是刻意宣扬,那当然不妥,如果不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刻意宣扬,那“显”出来有什么不好呢?
第七十三节 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斩草除根
锄奸杜倖,要放他一条去路,若使之一无所容,譬如塞鼠穴,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物俱被咬破矣。
杜:阻止。
倖:帝王宠幸的佞人。泛指以下作手段获取权势的人。
铲除妖邪佞悻之人,要给他们留一条出路。如果使其陷于绝望,就好比为了消灭老鼠而堵塞鼠穴的人,固然把老鼠所有逃跑的道路都堵死了,可是屋子里一切贵重的东西都可能被老鼠咬坏了。
“锄奸杜倖,要放他一条去路”,孙子也说:“围师必阙,穷寇勿迫”。但是古训又云:“********、斩草除根”!到底该如何是好呢?我想,不管是“围师必阙,穷寇勿迫”,还是“********、斩草除根”,这些都是处理邪恶和敌对势力时的一般原则。到底该遵循哪个原则行事,还是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绝对不能一概而论。
第七十四节 自省以辟众善之路尤人以浚诸恶之途
反己者,触物皆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一以辟众善之路,一以浚诸恶之途,相去霄壤矣。
反己:反省、约束自己。
尤:埋怨。
浚:疏浚,导通。
霄壤:天与地,云与土。
经常自我反省、时刻约束自己的人,日常接触的事物,都成了修身戒恶的良药;经常怨天尤人的人,只要思想观念一动就像是戈矛一样总指向别人。可见前者是开万善之途,后者是通万恶之路,两者之间真是天壤之别。
孔子说:“贝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省”就是一种“反己”功夫。但是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往往是相反的,遇到了种种矛盾往往埋怨对方,碰见了冲突,总是指责对方,什么事总是自己对,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种人对物质利益显得自私,在人际交往上同样自私。因为不能自省,因此,总觉得不平衡,总难进步。又如报纸经常报道犯罪事件,有的人反对绘声绘影报道得太详细,认为如此等于在教有犯罪倾向的人去摹仿作案。奉公守法的君子看到,却引为一大镜鉴,而对不知自省的人来说,就只知埋怨。指责或者看热闹。
第七十五节 急之不白宽之自明操之不从纵之自化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则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忿:愤怒,怨愤,不服气。
自化:自行化解。
操切:做事过于急躁。
人在着急的时候,很可能无法明白事情的道理,这个时候不妨先不要急着让他明白,等他冷静下来后,自己就会想明白了。千万不要急躁地强行灌输、呵斥,这样很容易引起他的反感和怨愤;你在指挥下属的时候,很可能遇到不服从你的人,这个时候不妨先不要迫其就范,先放纵他一下,或许过后,他自己就理清利害而愿意服从了。千万不能过于急躁,否则,很容易使他跟你对抗到底。
领导别人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其核心是引领与妥协。引领是目的,而妥协往往是达成引领的必要手段。
有人说“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这是经验之谈,也是真知灼见。妥协就是以进为退,就是寻找对方能够接受而对自己又极为有利的时机与攻击点。对待自己的下属,一味地急与一味地迫,都是不合适的。应该经常给他们一段宽松的时间和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按照你已经确立的主题,进行自我调整。任何以权力和威严作背景的急与迫,都将令他们在没有理解和接受你之前,首先品味了你给他们的屈辱,这对你作为领导的感召力将是一个致命的伤害。
第七十六节 道是公众常事学是家常便饭
道是一件公众的常事,当随时而接引;学是一个家常的便饭,当随事而警惕。
道:这里指道德。
学:指做学问。
接引:宣讲;使用。
道德是关系公众利益的事情,所以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正确使用;学问是普通的家常便饭,应该事事留心学习。
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对于公众来讲,是每时每刻都要触及的。它对公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很深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随时关注道德规范与公众现实生活的关系。当道德规范与现实生活发生矛盾和抵触的时候,一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道德规范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就是所谓的“随时而接引”。不然,就可能导致道德规范严重背离现实生活,而使其丧失应有的规范作用。
做学问对于人来说,本来应该同吃饭睡觉一样,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不应该认为,只有读书才是做学问,学问蕴涵在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之中。我们应该时刻留心,从各个方面获取知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的道理是十分深刻的。
第七十七节 念头宽厚万物生念头刻忌万物亡
念头宽厚的,如春风煦育,万物逢之而生;念头刻忌的,如朔雪阴凝,万物遭之而死。
一个宽宏而厚道的人,好比温暖的春风化育万物,能给一切具有生命的东西带来生机;一个胸襟狭隘斤斤计较的人,好比寒冷凝固的冰雪,能给一切具有生命的东西带来杀气。
大家都喜欢与宽宏而厚道的人作朋友,因此宽宏而厚道的人大多都有很好的人缘,这是不争的事实。而狭隘、刻忌之人的情况却恰恰相反。
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让自己拥有一副宽宏厚道的心肠。这对于自己的事业和生活都将有莫大的好处。
第七十八节 恩宜自淡而浓威宜自严而宽
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反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必怨其酷。
施恩应当由淡薄逐渐到浓厚,如果开始浓厚后来变得淡薄,别人就会感觉不到你的好意;树立威严应当先严厉一些,然后逐渐宽缓,假如先宽缓后再严厉,别人就会抱怨你太冷酷。
“糖吃多了不甜,盐吃多了不咸”,上来就给他个金元宝,日后再给他铜钱,他就容易因铜钱的不贵而怨恨你待他不如从前。所以,待人先淡后浓,逐次加恩,无疑是正确而明智的。
然而,“威宜自严而宽”则显然有所偏误,至少不是完全正确的。
事实上,待人到底应该是先宽而后严,还是先严而后宽,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夺。刘邦落咸阳,约法三章,乱世却用“轻典”,但历史证明那是正确的;孔明入西蜀,广设严法,定局而用“重典”,历史证明那也是正确的。
因此,在宽严的问题上,不能胶柱鼓瑟、偏执一端。宽严相济,应势而行,这才是正理。
第七十九节 庸和利己的君子害国误民的小人
士君子处权门要路,操履要严明,心气要和平。毋稍随而近腥膻之党,亦毋过激而忘蜂虿之危。
操履:操守和行事。
腥膻:指臭味相投。腥:鱼臭;膻:羊臭。
虿:蛇、蝎类的毒虫的古称。
士君子身居高位时,操守要严谨公正,行为要光明磊落,心境要平和稳健。不可以接近与附和营私舞弊的奸邪之徒,但也不要表现得过分偏激,而遭到阴险小人的算计。
高位无君子,至少我们不能期待,也不要相信身居高位而仍为君子,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这一点。
任何君子之行都无法力胜小人之伎。纵观历史,难道正义不是总在邪恶的怀抱中挣扎哭泣吗?
所以,君子一旦身居高位、肩负重任,个人的品行和利益,包括霄小的好恶与情趣,都要无条件地服从他的职责,都要服从他所代表的公众利益或集团利益。所谓的严明、磊落等等都不能用道德去衡量,而只能用法律去评判,没有违法,所有的高位之人就都是君子。
假如你是君子,那么身居高位而不“近腥膻之党”,这是本分,但也不能惧怕和逃避“蜂虿之危”,更不能为躲避“蜂虿之危”而作明哲保身之想。否则,你就是庸和利己的君子,害国误民的小人。
第八十节 持身不可太皎洁与人不可太分明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些;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皎洁:光明,洁白。
茹纳:容忍。茹:吃,忍受。
做人不能太清高,各种污辱垢秽都要有胸怀来容纳;与人相处也不可太分明,善恶贤愚之人都要能包容。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情肯定不会少,让我们看不上、瞧不起的人也会很多。如果我们对那些我们认为不够体面、不够洁净、不够良善的人都采取拒而远之的态度,那么,不但无法开创自己的事业,恐怕连普通的生活都难以维持。
李斯曾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是高远的见识,也是博大的襟怀。
人有缺点也有优点,有短处也有长处,而看问题也有或偏或全的情况,有的东西我们以为是对的,可事实上却偏偏是错的;有的事以为别人错了,可实际上是因为自己认识能力的不足而冤枉了人家。
因此,洪应明要我们不要太皎洁,不要太分明,其实就有让我们做事要给自己留有余地的意思。
孔子教导弟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便别人真的错了,或是真的肮脏、邪恶,我们也不妨从那里得到某种警戒。只要他们没有损害我们的根本利益,就没有必要拿出嫉恶如仇的姿态。
第八十一节 休与小人仇雠小人自有对头
休与小人仇雠,小人自有对头;莫向君子谄媚,君子原无私惠。
小人:1.品格卑下的人;2.古代指地位低的人,后来也用做自己的谦称。
仇雠:仇人,怨家对头。
君子:1.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2.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私惠:私人的恩惠。
不要跟行为恶劣的小人结仇,因为小人自然有人与他为敌;不要对正人君子献殷勤,因为君子不为私情而予人恩惠。
“休与小人仇雠,小人自有对头”,这套理论实在不敢恭维。自己不与小人仇雠,躲在一旁等着别人来与小人对打,如果别人也不与小人仇雠,那该怎么办呢?那这个世界不就成了小人的天下了吗?中国历来有“好鞋不踩臭****”之说,更有“恶人自有恶人磨”之论,扼制和打击小人的事情根本与好人无关,最后的结果却是:历朝历代都是小人当道、恶人得势。洪老先生在这方面可真是愚蠢透顶了。
“莫向君子谄媚,君子原无私惠”,理论上讲这是正确的,可问题是,到了现实之中,你知道谁是真正的君子呢?因此,做人还是对谁都不谄媚为好,管你是谁呢,一概休想让老子对你折腰。
第八十二节 毋恃久安毋惮初难
毋忧拂意,毋喜快心,毋恃久安,毋惮初难。
拂意:不如意、不顺心。
惮:惧怕。
不要因为事事不顺而烦恼,不要因为事事称心而兴奋,不要因为长治久安便高枕无忧,不要因为创业时的艰难而心生畏惧。
一段时间的安稳谁都经历过,但一段时间安稳之后,就总是会有些波折出现。这里的原因可能很多,但一条也许是我们没有注意的,那就是,我们在安稳的时候,没有想到如何来保持和巩固它,以至麻烦来了而毫无对策,只好仓促地接受挑战。
做任何事情,开始的时候都会遇到很多难处,所谓“万事开头难”嘛。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怀有畏难情绪,那么也许就难以克服这临门之难而永无成功之望了。
第八十三节 用人不宜刻交友不宜滥
用人不宜刻,刻则效劳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
滥:轻率,随便,不加分拣。
贡谀:献媚。
对待下属要宽宏大度,不应过分严厉刻薄,如果太刻薄,即使想为你效力的人也会设法离去;结交朋友要选择而不要太滥,如果太泛滥,那些善于逢迎献媚的人就会设法接近。
对待下属要严格,但不必严厉。严格是实质性的要求,而严厉则主要是一种态度。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态度去处理,结果往往是大相径庭。严格的要求或许既有利于工作的完成,又有利于下属个人的成长,但严厉的态度尽管有时可以令下属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可有时也会使下属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再说,一味的严厉,也总有小题大做,没事找事的嫌疑。
所以,严厉的态度应该慎重地使用。下属有错,可以严肃地处理、处罚,但却采取温和凝重的态度,这样似乎更好一点。
待下属刻薄,这是绝对应该避免的。刻薄者必寡恩,寡恩者众叛弃离。这个不用多说,道理大家都懂,只是做起来爱犯糊涂。毕竟,要想不寡恩,就得拿出钱来、拿出利来。这个可不是一般人能处理好的。
结交朋友不应该没有选择。朋友分很多类型:利友、情友、智友、还可能有狗友。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交他,心里一定要有个准谱儿。
利友,主要为了实现某种利益而结交的朋友。比如生意伙伴,政府专管部门的权力人物等等。
情友,只是情意相投的朋友,并没有多大的利益纠葛。
智友,人格和智慧上彼此倾慕。
狗友,人格低下,但对我们却着实有用的人,给他好处,称之为友,但时刻防备着他。
总之,若要细分还会有好多类型,但大体上也就这几类。
洪应明说择友是为了防止“贡谀者来”,他老夫子是小看了择友的作用和意义了。只要你有事业、有势力,那么,你的大数朋友都将是“贡谀者”,能把他们全赶走吗?
第八十四节 静躁稍分昏明自异
当时喧杂,则平日所记忆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宁,则夙昔所遗忘者又恍然自现。可见静躁稍分,即昏明自异。
夙昔:先前、以前。
每当周围环境喧嚣杂乱使心情浮躁时,平日所记忆的事物,都会全部忘掉;每当周围环境安静使心情平静时,以前所遗忘的事物又会忽然浮现在眼前。可见,心神的浮躁和宁静稍有差异,那昏昧和聪明就会迥然不同。
仔细想想,还真有这样的事情。这说明情商对智商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优秀的情商往往能弥补智商的不足,而低下的情商则总是会限制智商的正常发挥。
第八十五节 心地沉迷播弄精魄
性天澄彻,即饥餐渴饮,无非康济身心;心地沉迷,纵说偈淡禅,总是播弄精魄。
偈:即佛经中的唱颂词。
一个本性纯真的人,就算只是饿了就吃、渴了就喝,也能增强身心健康;一个心地沉迷物欲的人,即使整天研讨佛经,研究禅理,也不过是卖弄才学、玩弄自己的精神和灵魂而已。
这是在教导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要自然而真诚,不能有半点矫饰卖弄,尤其是不能欺骗自己。
第八十六节 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点染:玷污的意思。此指受社会熏陶。
机械:此指人的心机城府。
朴鲁:朴实、憨厚、老实。
曲谨:拘泥于小节,谨慎求全。
疏狂:放荡不羁,不拘细节。
涉世不深的人,所沾染的不良习惯相对来说也要少些,而阅历比较丰富的人,所懂得的奸谋技巧也就比较多。所以想做一个心胸坦荡的君子,与其精明老练,熟悉人情世故,不如纯朴天真,做个诚恳正直的人;与其处处谨小慎微拘泥小节,不如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朴鲁而不练达,疏狂而不曲谨,这样的人谁喜欢?当然是别人;这样的人对谁有好处?当然也是别人。别人喜欢,对别人有好处,这本来不坏,但人们是否尊敬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是否能保护自己?这样的人是不是个君子?即便是个君子,那首先他也是个傻瓜。
第八十七节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作人要存一点素心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作人要存一点素心。
侠:指见义勇为、肯舍己助人的性格、气质或行为。
素心:朴实纯洁的心地。素:未染色的织物。比喻本色、干净。
结交朋友,要有几分甘为友情赴汤蹈火的豪侠之气,做人要存一颗朴实纯洁的赤子之心。
没有几分舍己为人的侠气,谁会把你当做朋友?心里连一点朴实都不存,谁敢和你交往?因此,人可以利己,但也不要忘了利人;人可以多智,但也不能流于虚滑。
第八十八节 居卑而后知高危处晦而后知明露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露,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居卑:处于较低的地位。
处晦:在没人注意的地方。
养默:培养讷言的功夫(“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等站在低处之后,才知道攀登高处的危险;等待在昏暗处之时,才知道置身于明亮之地的招摇;得到了宁静之后,才知道喜欢活动的人太辛苦,养成了沉默的习惯之后,才知道乱发议论的浅薄与浮躁。
换位思考,总是能让人明白许多在原来的位置上难以明白、或难以接受的道理。
第八十九节 竞见乃害心之蝥贼聪明乃障道之藩屏
利欲未尽害心,竟见乃害心之蝥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藩屏。
竞见:争强好胜的心思。
蝥贼:一种害虫。专吃庄稼禾苗。
屏藩:屏风和藩篱。比喻靠近边疆的国土;也指保卫国家的将士。此指障碍。
名利和欲望未必都会伤害人的心性,只有争强好胜、攀比荣华的心思才是残害心灵的毒虫;声色犬马未必都障碍,只有自作聪明才是修悟道德的最大障碍。
正常利欲或许对人是有益的,但受利欲的驱使而争强好胜,这就要糟糕了。昔日石崇若不与人比富,也许不会惹来杀身之祸。
无论任何时候,自恃聪明而多生是非都是危险的。这个危险可能是不能进学,也可能是败坏好事,也可能是引火上身。
第九十节 际遇勿求独齐情理勿望皆顺
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己独齐乎?己之情理,有顺有不顺,而能使人皆顺乎?以此相观对治,亦是一方便法门。
际遇:命运,处境。
法门:佛教用语,原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今泛指修德、治学或做事的途径。
每个人的际遇各有不同,怎么能期盼自己就一定要比别人幸运呢?自己的情绪有好有坏,有时稳定,有时激动,怎么能要求别人事事都顺从你的意愿呢?如此设身处地、反躬自问,是修养品格的有效途径。
人的机遇总是参差有别,有的比我们好,也有不如我们的,这都是没有办法的现实。因此,看到不如我们的人也不要窃喜,看到强于我们的人也不要嫉妒,总之,要以宽厚、恬静的心态去面对眼前的人生。自己努力去做就行了,与别人的比较,往往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
第九十一节 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
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
欹器:一种装水的陶罐,水少时就倾斜,水一满就翻倒,只有水满一半时才端正直立。古代国君置于座旁警戒自己不可自满。
扑满:储钱罐,有方孔,只能往里放不能往外拿,等钱存满了就打破它,钱就都出来了。
欹器一旦水满就会倾覆,扑满空无一文才得以全身。因此,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这句话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这是规律。后人把这句话奉为做人的圭臬。
一个人的自满,表现为心理的状态和言行的态度。
心理上的自满状态,会导致人丧失继续进取的兴趣,或者也会导致人疯狂地进取的冲动。不管是丧失了进取心还是异化了进取心,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忽视自我的检点,忽视周围的危险。
言行上的自满姿态,就表现为得意洋洋、或者不可一世。这恰恰是招人厌恶、引人嫉恨的典型嘴脸。
总之,自满对人的确没有任何好处。
第九十二节 舍己毋处其疑施人无责其报
舍己毋处其疑,处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无责其报,责其报,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做自我牺牲时,千万不要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临机计较,最后尽管做出了牺牲,其志节也会蒙羞;施恩于人,不要希图得到回报,若惦记着让人家回报,那施恩济人的心意就是假的了。
好人要做就做到底,不要犹犹豫豫,更不要有求利邀名之心,不然,就可能落得个好事也做了,坏名也留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
第九十三节 怨因德彰仇因恩立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彰:明显,显著;表明,显扬。
人们心里对我们产生了怨恨,那往往是由于我们过分地强调了对他的恩德。所以,与其使人戴德,不如既不让人戴德也不让人怨恨;人们心里对我们产生了仇恨,那往往是因为施恩无度或不当。因此,与其使人感恩,不如既不让人感恩也不让人仇恨。
我们施恩于人,本意必须是要帮助人。帮助了别人就不要总是念念不忘,到处宣扬。彰显自己对别人的恩德,实际上,是在帮助了别人之后,又开始在尊严与利益两个方面,给人家施加双重的压力。这往往会导致受恩之人,在受恩之后又对你怀有怨恨。这是何苦呢?
此外,任何事情正反两方面都是以矛盾的对立而出现的,有人说好就一定有人说你坏,有人感谢你就会有人仇恨你,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罢了。所以,在生活中不要太计较别人对你的评价,只要自己凭良心做事,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应该从全局来着眼恩德与怨恨,而不能局限于少数几个人的道长论短。
第九十四节 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
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竟致终身之感。盖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也。
人与人之间相处,用了千两黄金或许也无法获得短暂的亲密;而有时一顿饱饭,竟能让人彼此结下终身的友情。看来真是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啊!
“千金难结一时之欢”,这是说很多情况下,金钱并不能取代人的真实感情。如果没有人格的彼此认同,没有感情的彼此眷恋,你就是花多少钱,也难于建立彼此的欢洽之情。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由于人所处的条件不同,对金钱的态度也就有所不同。有的人,给个仨瓜俩栆的,就高兴得直流眼泪,而有的人,就算你给他金山银山,估计人家不会露出一丝笑靥。
“一饭竟致终身之感”,是说雪里送炭对于卧雪之人的意义。
洪应明的心思尽管世故,但却异常清明。他要我们不要锦上添花,而要雪里送炭。当然,这是我自己揣度出来的意思。他接下来又说:“盖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也。”这才是本则的中心思想。
洪应明认为,过度的爱、过分的爱,往往容易导致与本意相反的结果。而适度的、有节制的爱则会达成圆满的结局。
我认为,洪应明的这种态度,适用于任何关系下的情感管理。对妻子、对儿女、对学生、对下属等等,都是如此。
第九十五节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
发现别人用奸使诈而不说出来,遭到别人的侮辱不敬也不表现出来。这其中有说不尽的深意,也有用不完的好处。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这是一种至高至妙的做人功夫,也是一种难得的道德境界。
静静地坐在那里,笑眯眯地看着小人们挤眉弄眼、咬牙切齿地瞎忙活,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此外,这个态度,对实际的生活也有十分的益处。
古人处世待人讲究喜怒不形于色。被人欺骗当然有受愚弄的感觉,假如你立刻揭穿他,有时会招来意外之祸,因为对方可能在得意之时转为恼羞成怒加害于你;而遭受他人的凌辱,是更让人难堪的事。
所谓不动于声色,是指不危害社会公德的有原则的忍让,如为些许小事大动干戈是得不偿失的,在明显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被一时的怒气所激发也是不智之举。息事宁人,以退为攻都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忍让退让需要有涵养,只有涵养深厚才能做到所谓“大量能空,不动声色”。
第九十六节 我不夸妍谁能丑我我不好洁谁能污我
有妍,必有丑为之对,我不夸妍,谁能丑我?有洁,必有污之为仇,我不好洁,谁能污我?
妍:美。
丑我:丑化我。
有美丽的,就有丑陋的与之相对敌,我们不夸耀自己的美丽,谁能来丑化我们?有洁净的,就有肮脏的与之为仇,我不过分洁净,谁能够玷污我?
如果我们不夸耀自己的美丽,也就不会招来比别人多上千百倍的丑化。章子怡本来是个很美的小丫头,但因为总是出现在极为显眼的场合,并露出美丽的姿态,结果,就招来了铺天盖地的丑化。
看来,这个世界,丑恶的东西不能拿出来张扬,美好的事物也同样不能到处炫耀。丑恶的东西不宜张扬,是因为它总是会激起公众的愤怒;而美好的事物不宜炫耀,则是因为它总是会刺激一些人的嫉妒。
愤怒和嫉妒都会要人命的,所以,还是都藏起来好。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往哪里藏呢?愁人。
第九十七节 爵位不宜太盛能事不宜尽毕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毕,尽毕则衰;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
爵:古代饮酒的器皿,后指贵族封号,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行谊:合乎道义的品行。
官位爵禄不可以太高,太高就会陷于危险;才能不要展露无遗,过分施展就会枯竭无继;品德行为不要太突出,太突出就会招来毁谤攻讦。
官位爵禄不可以太高,太高就会陷于危险,这话有道理,但谁也不会按照这个道理来做。汉初三杰,共同辅助刘邦创立汉家天下,但结局却各不相同,“萧何系狱,韩信诛夷,子房托于神仙。”三杰之中就一个张良明白这个道理。而从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间,像张良一等的人物也是屈指可数。可见,爵位太盛之危,尽管显而易见,但与之相伴的爵位太盛之利,也是难以视而不见的。
洪应明认为“能事不宜尽毕,尽毕则衰”,这个观点不一定正确。才华既然展露了,就应该尽其所能,留一点点有什么作用?而事情一旦承担下来了,就应该尽职尽责,留一手,剩一点,虽然有利于自保,但也难免缺德。
至于“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就更是没有道理。因为害怕别人的毁谤就降低或收敛合乎道义的品行,那这种品行本身就已经违反道义了。
第九十八节 同功则相忌共乐则相仇
当与人同过,不当与人同功,同功则相忌;可与人共难,不可与人共乐,共乐则相仇。
应当与别人共同分担错责,但不应当与人分享功劳,同享功劳则容易彼此排斥;可以与别人共同艰苦奋斗,但不可以与别人共同享受安乐,共享安乐容易互相仇视。
同甘共苦,同舟共济是人类的美好品德。也是一种理想的境界。然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古语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中国历史上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大杀功臣的做法,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能共同欢乐但不能共同患难的现象,存在着很多有功就抢、有过就推、有乐就享、有难就躲的人。
俗话说:“同船过渡百年修。”人生在世也不过是短短的时光,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享生活才是最有意义的。
第九十九节 趋炎附势人情通患
饥则附,饱则翔,燠则趋,寒则弃,人情通患也。
燠:温暖,此形容富贵人家。
穷困饥饿时就投靠人家,吃饱了就远走高飞,遇到有钱的就去巴结,看见贫困的亲友就鄙弃不顾,这就是一般人所容易犯的通病。
古往今来,悠悠千载,“饥则附,饱则翔,燠则趋,寒则弃”一直都是世人之通习。尽管其中有许多无奈、几分理性、但人格的卑微和良心的淡漠也是一定的了。
“饥则附”,人在饥饿之时投靠可以让他吃饱的地方,这是理性的选择。就算是嗟来之食,为了活命,暂时忍辱而食之,也不能说就是人格低下。
“饱则翔”,吃饱了就走,这也没什么不对。任何恩惠都不应该是束缚人的枷锁,而受惠之人也没有必要因为受了人家的恩惠,就放弃自己选择生活的自由。更不能因此而成为人家的奴仆。但问题的关键是,你是怎么走的,是不是怀着一个感激的心情,你走的时候,人家是不是正处在危难之中;你走了之后,是不是仍然惦记着人家……如果不是,那么,你就是个忘恩负义之人,走到哪里也不会有长足的发展和幸福的人生。
“燠则趋”,趋炎附势,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无法改变的。现实是残酷的,生活的资源总是被强者或权势所垄断,一个根基浅薄的人,若想出人头地,甚至仅仅为了养家糊口,总是难免要依附某种权势才能如愿以偿。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去谴责趋炎附势的行为。只要在趋炎附势的过程中,不过分损毁自己的人格,不做伤天害理的事情,也就应该把它看做是一种普通的谋生方式。
“寒则弃”,这个是比较可恶的。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在行为上,嫌弃或摒弃贫寒之人,这都是不能原谅的。而对曾经有恩于己的贫寒之人的嫌弃,那就应该得到诅咒和惩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