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肯定不知道粮本儿为何物?但在三十年前,粮本儿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经济命脉,仅此于户口本,比银行卡、身份证还重要。那时候每个城市人吃的粮食都靠国家定量供应,这个量就写在粮本上,定量标准按照性别、年龄和工作划分,任你是高官还是平民都是这个定量标准,粮本面前人人平等。那时候城里人被称为“吃商品粮的”,指的就是凭粮本卖粮吃;调动工作时光工作关系调过来还不行,还要把粮食关系调过来,有了粮本才算真正落户。光有钱买不到粮食,有粮本才能买到粮食,还能换到粮票。
我特别喜欢跟着奶奶去粮站买粮,粮站里的大木箱子里装着各种粮食,空气中也弥漫着一股粮食的香味。粮本和钱递上去,划掉该买的定量,售货员就用大撮斗撮起面粉过称,称完后将撮斗送到不锈钢漏斗上,一抬撮斗,雪白的面粉顺漏斗轰然而下流入撑开的面袋里,一切如行云流水般妥帖。有一次买粮,我光顾着趁售货员不注意抓木箱子里的面粉玩,忘记奶奶嘱咐我将柜台上的粮本拿好。回家后发现粮本弄丢了,全家都慌了,沿路找到粮店,但粮店已关门下班。那一夜奶奶彻夜未眠,嘴上起了一嘴的水泡。第二天粮店开门,粮本被找到,全家如蒙大赦。那粮本里还夹着买粮剩的三块七毛钱,可以买三十多斤白面,是成年人一个月的粮食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