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八正道”修持之法与企业领导者自我修炼的方法要求几乎完全一致。可见,只有拥有领导智慧(正见)的领导者,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正思维)和设定明确的目标;而正确的决策只有在与下属充分沟通(正语)的情况下,才能获得下属的认同、支持和有效的传播,才能促使下属产生朝向共同目标努力的行动(正业);以共同目标为导向的一致行动,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正命)作为基础。在实施行动的过程中,又需要领导者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拥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正精进);当领导者坚持必胜的信念(正念),并持之以恒地付诸行动后,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就会进入良性循环(正定)。
领导者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错误,不断总结团队失败的教训,不断改善和提升企业运营水平和个人的领导能力,才能让自己和团队获得超越同行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智慧)。而这种获取优势的过程,又是领导者提升自我能力的必要前提。
为了便于读者进一步理解这一理论循环,笔者根据佛教“八正道”的理论体系,把它们和企业领导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相对照,梳理出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加以说明。
“八正道”与企业战略管理
应该说,“八正道”的逻辑层次是非常严谨的。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为修行者提供的这八种方法,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抛开佛教教义来看,无论是把它们用在个人的身心修炼上,还是用于现实的企业运营中,“八正道”的理论都是一套全面系统的可操作流程。例如,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体系就可以用“八正道”来诠释说明。
1.正见——战略构想
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获取竞争优势而制订的发展方向和成长规划,以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所应采取的方针、途径和行动。
企业战略方案的拟订,首先来自于理性的分析、系统的研究和科学的设计,但它也离不开感性的经验、直觉,甚至灵感和冲动。拟订战略方案时,战略制订者首先要进行战略构想,即要对竞争规律、竞争对手、竞争方向和行业趋势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了解。这一步完全符合佛教“正见”的思想,即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是影响行为和结果的决定要素。
领导者在战略构想阶段,如何正确认识宏观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如何准确把握竞争对手的下一步行动、新技术进步或替代品、客户消费心理和消费趋势,如何调整和调动企业内部资源,如何选择战略方法,等等,都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重点。
正确的结果一定是由正确的过程得到的,正确的过程一定是由正确的方法产生的。但无论是正确的过程还是正确的结果,都必须建立在获得正确的认知基础之上,这就是“正见”。
2.正思维——战略分析
把模糊、感性的战略构想演变成清晰、理性的战略方案,必须通过科学、系统的战略分析才能实现。战略分析既包括对总体经营环境、行业环境、市场和竞争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分析,也包括对企业现有及潜在的资源和企业内部能力等微观内部综合要素的分析。
SWOT分析法要求战略制订者根据分析结果慎重选择企业的战略模式。这一战略分析方法与佛教的“正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思维”的意思是“不离正道,谓之正”,企业战略选择同样不应该离开企业生存的环境、现有的能力,以及企业的根本宗旨和使命。企业的宗旨、使命是企业之所以存在的底线和原则,恪守原则就不至于迷失自己,这叫“不离正道”。
通过对机会、危机、优势、劣势等要素的对比分析,可以有效防止领导者作出错误的战略选择,这就是“正思维”。
3.正语——战略认同
“正语”是指合乎道理、能令别人信服、让人满怀信心的语言。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领导者也许可以利用某些实用工具帮助自己完成战略选择和战略决策,但却不一定能获得执行者的战略认同。所以,当企业决定选择或实施某种战略前,应该充分考虑执行者的意愿和合作者的立场。如果无法取得执行者心悦诚服的认同,以及合作者同心同德的支持,即使再好的战略都有可能无法实施。这也是领导者在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帮助执行者和合作者认同企业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真正原因。而“正语”从理论和形式上为领导者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方法。
4.正业——战略选择
虽然战略选择来自于系统全面的战略分析,但是领导者在选择战略方法和战略模式时,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高利润的诱导和左右。这么做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领导者也有可能做出“君子爱财取之无道”的势利之举。而且,这么做即使能让企业获得暂时的高利润,但终将因丧失正确的目标而使企业无法长久地经营下去,更不可能基业长青。比如,中国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
那些为了利益而放弃良知的企业领导在战略选择上就走上了邪道。邪道即非“正业”。“正业”在佛教教义中是指“举止正当,梵行高远”,战略决策者应该永远记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经营理念,恪守正业,远离偏门,这才是真正的经营之本、决策之道。
5.正命——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企业战略的方向和目的,战略目标实现与否直接关系战略管理的成败。很多企业在落实和分解战略目标时,都会把战略目标和绩效考核对接起来,这种对接的模式就是“BSC战略绩效管理”。
虽然绝大多数的企业领导者寄希望于绩效工具能在企业管理中起到关键作用,但遗憾的是,他们得到的往往是事与愿违的结果。原因就在于他们根本没有理解“BSC战略绩效管理模式”的四个维度之间的主次层级关系。要知道,战略绩效的财务维度的实现,需要依赖于客户维度的满足;而要想取得客户的满意,必须先满足企业内部运营水平维度;而企业内部整体运营水平的提高,又必须建立在关键员工的个人水平和能力提升的基础之上。所以,战略绩效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并不只是建立在单一的财务维度上,它必须建立在最基础的员工个人水平和能力提升上才会产生效果。只有顺应这一逻辑,识别每个维度之间的递进关系,才能找到实现战略目标和提升战略绩效的真谛。佛教说“如法”即是“正命”。也就是说,用顺应规律、不违背法则的方式去行为处事,才有可能帮助我们到达目的地。
6.正精进——战略实施
拿破仑说:“我可以把作战方案做到最好,但是敌人却不听我的指挥。”这句话道出了企业对战略实施的控制之于战略成败的重要程度。美国管理学者波奈玛也说:“一个合适的战略如果没有有效的实施,会导致整个战略的失败。”无论从系统的操作难度还是从微观的执行深度来看,战略实施过程中面对的具体困难要远比战略规划时的“纸上谈兵”要多得多。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产、销、料、研、财,人、机、物、发、环等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都不是只依靠热情和计划就能解决得了的。所以,领导者在操控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勇猛奋进、永不退缩的“正精进”。
7.正念——战略愿景
“正念”是指意念正确。那些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之所以能做到视死如归,是因为他们每个人坚信自己用生命换来的将会是子孙万代的幸福和自由。企业战略的实现同样离不开愿景和使命的驱动,这种力量是超越物质和金钱的动力。它可以使团队成员产生凝聚力,使其脱离对物质欲望的本能追求,在精神层面上同心同德、成就自我。企业有没有愿景非常重要,但比这更重要的是,领导者要让团队成员与自己一样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激情。
8.正定——战略调整
战略调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战略实施与战略规划发生冲突时,决策者所采取的主动或被动的战略变更;二是战略目标实现之后,领导者对下一步战略目标和战略计划的评估、制订与修改。无论是对过程的修正,还是对目标的调整,都需要领导者保持一颗冷静清醒的头脑,以及对战略结果宠辱不惊的禅定。这一点也恰恰符合“八正道”中“正定”理念。
由此看来,“八正道”并不是学佛者的独门秘诀,它也是领导者管理企业的通用法宝。“八正道”的系统理论,不仅可以帮助领导者个人提升自我、修炼身心,也可以帮助领导者在现实的企业经营活动中实现组织目标,提升组织绩效。
菩提路,启迪领导智慧的禅修
用禅修培育心灵
庄周梦蝶是庄子在《齐物论》中描写的一则如梦如幻的美丽寓言: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悠然自得,非常快乐。梦醒之后,庄周不知道是自己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周。
通过这则寓言,庄子认为,人和蝴蝶之间没有什么本质的分别,二者都是“道”的物化,都在遵循着“道”的规律繁衍生息。
道即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和佛教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能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都能够把深奥的哲理用浅显的故事表达出来。
蝴蝶的美丽,来自于它破茧而出的勇气;人的成长,在于是否具有敢于突破自我的决心。人类之所以无法突破自己,不是因为我们缺乏相应的能力、知识和勇气,而是因为我们已经拥有的能力、知识和经验在束缚着我们。
佛说:“只有放下才能解脱。”如果我们放不下已经拥有的成就,如果我们抛不开背负太久的虚名,如果我们破除不了约束内心的固有成见,那么,束缚我们、让我们无法解脱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
禅修是关于心灵修炼和心灵培育的学问,也是帮助我们突破束缚、直达彼岸的最佳途径。佛教认为,禅修可以把心灵的良好状态培育出来。修炼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时时刻刻践行“八正道”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逐渐减少烦恼的困扰和贪欲、嗔恚、愚痴的束缚,使心灵得以净化并得到解脱,从而使自己朝着向善、觉悟、解脱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