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绍良的资金越来越多,他办厂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他遵循应民族之所需,补民族经济之所缺的原则,办起了轮胎厂、自行车零件制造厂、铁钉厂等。总之,他审时度势,明察行情,占领一个阵地后,便迅速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随着事业的发展,在经营活动中,林绍良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成为一个立于不败之地的实业家,必须建立自己的金融机构。于是他求得泰国金融巨头泰籍华人陈弼臣的帮助,办起了自己的银行——中央亚细亚银行。从而摆脱了为应付企业资金周转而四处拜佛烧香的被动局面。中央亚细亚银行业务迅速发展,很快成为印尼最大的私营银行。
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哈托就任印尼总统,林绍良的事业更得到了空前发展。1968年,鉴于印尼长期遭受殖民主义掠夺,粮食缺口很大,每年须拿出大量外汇进口粮食,林绍良向政府提议,在国内自行加工面粉。印尼政府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把全国生产面粉2/3的专利权交给了他。林绍良为此成立了波戈沙里有限公司,并获得印尼国家银行28亿盾(约合280万美元)的贷款,国家总统苏哈托亲自主持了公司第一座面粉厂的落成典礼。经过10年的努力,波戈沙里公司属下的几座面粉厂,已能生产国内面粉需要量的80%,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面粉公司。同年,林绍良又获得了经营丁香的专利权,并与苏哈托家族共同创办了拥有30多家银行、建筑、水泥、钢铁等行业的“根扎那企业集团”,该企业集团此后成为印尼华人实力最雄厚的5大财团之一。随着外资、合资企业在印尼的出现,多年冷落的建筑业渐渐复苏。林绍良机敏地抓住了这一时机,投资1亿美元巨款,建成狄斯丁水泥厂,使水泥的生产能力由每年的50万吨猛增到100万吨,同时着手另建两座水泥厂。仅用3年时间,一个占全国水泥年产量38%的“印尼士敏土集团”就形成了。年销售额达两亿多美元,成为印尼最大的水泥生产集团。
林绍良的成功凭的是什么?许多人认为他的发迹,半靠机会,半靠个人奋斗。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应该说,他的成功,一半得力于苏哈托总统的支持。况且,机会也是由人把握的,林绍良以一个到处叫卖的小贩起家,其成功主要凭的是左右逢源的人和。他认为,不论干什么事,成败皆决定于人。因此,在经营活动中,他极为重视人际关系。他注重与上层人士的关系,更注重与社会各界友好相处。为了让个人的事业深深植根于印尼民族的土壤,他在雅加达证券市场上公开上市自己集团的股票,以吸引更多的印尼人参加自己集团的经营,从而牢固地在印尼土地上立住脚。在集团内部,他很注重思想交流,经常与下属交换意见,沟通感情,以儒家的“性善”论为基点,不断开采人性中蕴藏的能量,使每一个职工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要有敏感的财富触觉
商人的耳朵能听见金钱的歌唱。那些天才商人总是以自己敏感的财富触觉引以为豪,几乎所有的成功的富豪好像都有一根很特别的赚钱神经,一触即动,一动则财源滚滚。他们不但善于商业谋划,而且还工于收集商业情报,更擅长别出心裁地利用现有信息、挖掘信息。
贾尼尼生于1870年,祖籍意大利,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罗莎,是一位善于利用行情赚钱的商人。
贾尼尼并没有上过多少年学,12岁时,就跟着继父做中间商了。
贾尼尼经商不落俗套,常常显出自己独特的商业头脑。17岁那年,一天,他向继父斯卡蒂纳建议:“爸爸,最近市场上不是柳橙和葡萄柚行情看好吗,我们去圣安娜进货怎么样?”
斯卡蒂纳当然知道旧金山市民近来对柳橙和葡萄柚的偏好,但这两种水果旧金山附近就出产,何必舍近求远?所以他问:“贾尼尼,圣安娜远在洛杉矶之南,离旧金山1000多里地呢,即使用4匹马拉的运货车,至少也要走两天两夜,你怎么想到那儿去了?”
“爸爸,正因为圣安娜在千里之外的南方,柳橙和葡萄柚才长得又大又好吃呢。运到旧金山后定能卖高价钱,扣除运费我们还大有赚头的。”
“这倒不错,人家想不到的咱想到了,人家做不到的咱来做。贾尼尼,真要赚了大钱,让爸爸给你买块金表!”贾尼尼精明的母亲维吉妮娅在父子对话中插了一言。况且,家中大小事由她说了算,她给父子俩拍了板。不久,贾尼尼手腕上多了一块金光闪闪的手表。
转眼又是10年。贾尼尼与克罗琳达已结婚生子,俩人的长子马利奥已经8岁了,次子巴基尔4岁,又有了女儿克蕾姬。1902年,岳父的去世改变了贾尼尼的命运。
凭借岳父的股份和生前威望,贾尼尼进入哥伦布储蓄暨贷款银行的董事会并任常务董事。
贾尼尼心地善良,体恤下层,很快赢得了部属的爱戴和尊敬。但是,他与银行的主要创建人、董事长夫坎西却是矛盾重重,相争不下。两人相争的焦点,首先在贷款的对象上。夫坎西沿用银行老规矩,把客户局限在大商人、大农场主、牧场主和建筑公司等大额存贷上,对贾尼尼贷款给农民的建议,根本不采纳。
贾尼尼向夫坎西力争:“农民贷款维持和发展生产,收成之后再还贷,为什么不可以?我认为是可行的。银行不贷,那些‘贷款鲨’就用高利息无情地吸他们的血。我们应当修改银行的经营方针。”夫坎西根本听不进去,仍按既定方针办。
贾尼尼和夫坎西争论的第二点,是开拓性经营还是保守式经营。
贾尼尼建议积极拓展经营范围,由旧金山向洛杉矶发展。夫坎西不同意,说:“你懂什么?你只不过是一名银行新手,拓展是要冒风险的!银行经营就要稳扎稳打。”
“我们不应该故步自封,洛杉矶颇具发展性。”贾尼尼毫不相让。
大概很少有“一把手”能容得下处处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待在身边的。趁贾尼尼势力还不稳,夫坎西将他挤出了哥伦布储蓄暨贷款银行。“也许这并不是坏事,倒可以办一家属于自己的银行!”
永远地跨出哥伦布储贷银行大门之时,贾尼尼并未有被夫坎西挤出来而灰溜溜的感觉,相反,他倒有一种大有可为的感觉。
贾尼尼辞职时,有5位“哥伦布”银行的高级职员也辞了职,表示要与贾尼尼共闯天下。
贾尼尼与这5位同道,又邀上做中间商时结交的4位朋友,共创“加州意大利银行”。在集资30万元做底本时,贾尼尼和其他4位持有现金的发起人每人凑五六万,轻轻松松地就能凑齐,但是贾尼尼却只许每人承担195股,每股50元,合计不到1万元。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避免银行中有持股超过半数的人,他要把更多的股权留给身处社会下层的公众。
贾尼尼吸收旧金山的鱼贩、菜商,理发店、油漆店、小食店、面包店等小店的店主和伙计,以及乡下的农民1000多人,每人认购了一到三股。
贾尼尼的做法在当时的美国是一个创举。1904年10月17日上午9时,“加利福尼亚州意大利银行”在旧金山的华盛顿街正式开业。
开业后,为了争取储户,贾尼尼决意要把哥伦布银行的佩德里尼挖过来。
佩德里尼是一位温文尔雅、身材修长、俊美潇洒的美男子,是旧金山一带妇女的青春偶像。贾尼尼想,如果由他去动员妇女们储蓄,她们能不把藏在梳妆台里或床板下面的钱拿出来吗?贾尼尼决定以比哥伦布银行高一倍的150元的月薪将佩德里尼挖过来。董事会内部讨论时,都称赞这个“美男计”,但多数人却不同意给佩德里尼这么高的薪金。贾尼尼说:“如果各位执意反对,佩德里尼的薪金由我个人支付好啦。”
整整一年,佩德里尼的工资由贾尼尼自掏腰包。
贾尼尼的“美男计”绝没有自施。佩德里尼被挖过来后,被任命为特别机动部的队长,专门做动员新储户的工作。佩德里尼不负众望,对意大利银行的发展壮大立下了赫赫功绩。
贾尼尼为争取大众储户,白天骑马走乡下,夜晚徒步市区劝说普通市民。
真心打动了民众,他们把可存的3元、5元、10元钱存入意大利银行。额度虽小,但民众是存款的基础,集腋成裘。到1904年年底,意大利银行的存款额突破了10万元。
从此,意大利银行开始逐步壮大起来。
进入一个有前途的行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的日趋完善,现成的商机会越来越少。因此,高明的企业家不仅努力寻找商机而且更要去创造商机。
过去商人们常说:“本大利大。”但如今,本钱大并不一定能保证赚大钱。假如你观念和行动落伍,跟不上新形势,亿万金钱可以在几年、几个月甚至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思路不对,方向不对,那么投资越多则亏损越大。
世界正在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财富的增加,越来越依靠知识的创新、头脑的创意。因此,今后白手起家的可能性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了。
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要成为巨富,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奋斗。而今天,在欧美发达国家,大批的富翁在短短十几年,甚至几年、几个月就迅速地崛起了。
近几年来,许多人靠电脑网络赚了大钱。16岁的英国少年哈德菲尔,自创了一个网页,叫做“足球网络”,以数千万英镑的价格出售给报业协会。后来他又和父亲创办了一家电脑公司,占六成股份,价值2500万英镑。
前路透社记者诺顿,改行上网推销保健食品,8天时间赚了300万英镑。
这些人都是白手起家,靠自己的头脑,抓住一个机会,以闪电般的速度成了大富翁。
一般来说,如果在初兴期进入一个有前途的行业,就容易致富。每当社会进入转型时期,致富机会就比较多。
现在,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社会转型时期——从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变的时期。
创业者要想成功,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盲目照搬他人的做法。因为每一个人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各不相同,生搬硬套,肯定要碰钉子。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到底做什么、怎么做。
虽然高科技产业造就了成千的富翁,但不可能人人去搞高科技。所谓知识经济,也不只是发展高科技,如信息技术、电脑、互联网、软件之类。拿美国来说,其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科技固然功不可没,但真正的奥秘在于,美国几乎所有行业都增加了知识含量,进行了创新,而这些知识和创新绝大多数并不是高科技。
实际上,信息技术是为其他行业服务的。高科技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但高科技本身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行各业都有改进、提升、完善的潜力,机会决不仅仅限于高科技产业。
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变化的、发展的,原有的需求满足了,新的需求产生了。人的需求是永远满足不完的。因此,机会是层出不穷的。有时候,一个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产品,也能做出大事业。
对商机要充满预见性
自古以来,用兵打仗者都要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这样才能巧妙地战胜敌人。诸葛亮赤壁大战,靠的就是对未来的准确估测。经商也是如此,如果只知赶潮流,不能先人一步下手,那么就会落伍于市场,最终只能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伍兹从小职员到世界银行行长的成功之路,就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一点。1934年,伍兹创立了第一波士顿公司,它是一家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金融公司。从那时开始,伍兹善于抓住时机,表现出了超人的预见能力。20世纪40年代初,电子管收音机刚刚起步,伍兹就瞄准了这一领域,进行大量投资,赢得巨额利润。后来,家用电器刚露端倪,伍兹觉得发财的机会又来了。于是,他投资于几家大型家电制造商,很快又赚了大量的财富。
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了超级市场。伍兹认为,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超级市场内商品齐全,方便快捷,一定前途无量。结果,他的投资又为他赢得了很好的利润。非凡的预测力来自于广博的知识和经验,伍兹正是一个兢兢业业、勤学苦练的人。
无独有偶,美国马狮公司创始人米高·马格斯也是这样一位对商机充满预见性的商业天才。他19岁时,为了谋生离开了饥寒交迫的家乡,迁徙到英国。
列斯是英国北部的一个城市。当时,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这里的纺织工业和其他消费品工业蓬勃发展,大批劳动者从农村涌人城市,形成了广大的消费市场,百货零售业应运而生。从事百货零售业,一不需要技术,二不需要太多的本钱。这种情况正适合米高谋生的需要。米高渴望做一个百货小商贩,但是他当时一点儿本钱都没有。正在踌躇中,一个意外的机遇降临了。有一天,他漫步街头,遇到了一家百货批发公司的经理希贺斯特,便走过去和他搭讪。那位经理看到这位陌生的年轻人很有趣,便带他到公司去谈话。米高说,他很想找份工作,但是身无分文。经理说,可以借给他5英镑作本钱,做一个百货小商贩。米高问,是否可以让他用那5英镑来购买公司的货物。公司经理欣然答应。
就这样,米高用从公司经理那里借来的5英镑来做本钱,做肩挑小贩,每天从那家批发公司进货,批些针线、纽扣、带子、袜子一类货品,到列斯附近的农村、矿区和约支郡的峡谷里去挨门挨户叫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