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史思明是唐中叶进行叛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从范阳举兵造反,好像晴天霹雳,粉碎了唐玄宗穷奢极欲、高枕无忧的美梦,使久已不知战端、不习兵事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又陷入了战争的灾难之中。
安禄山能够举兵叛乱不是偶然的,首先,是唐玄宗骄奢淫逸,走上了醉生梦死之路。由于他怠于政事,闭目塞听,故而权臣狐假虎威,为所欲为,使贤臣有为之士遭到排斥,善于投其所好者受宠于朝廷。这样一来,政治腐败,为安禄山叛乱提供了机遇。其次,安禄山善于察言观色,投机钻营,他瞅准了玄宗的致命要害,极力对其阿谀逢迎,进而取得玄宗信任,致使其很快成为手握重兵的镇边大吏,有了进行叛乱的资本。再者,贞观以后,虽然宫廷政变接连不断,但大规模的战争很少发生,在统治阶层中逐步形成了太平观念,从朝廷到地方,都缺少应付战争的准备,这就给安禄山长驱南下,直捣两京,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此看来,安禄山叛乱既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也是安禄山、史思明这样的野心家,利用有利于自己的机遇实行改朝换代的一次表演。这次叛乱,导致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转变。可见,安禄山叛乱是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安禄山、史思明这样的罪魁祸首也是重要的历史人物。通过这次事件来认识这样的历史人物,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认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呢?
其一,玄宗居安忘危,导致了自己身败名裂,国破家散,被逐出京。居安思危,这是中国的传统观念,早在,虽系安禄山的直接侍者,更是挨打受气,无所适从。于是,众叛亲离,安禄山在其统治集团中也彻底孤立了。显而易见,安禄山做了皇帝,自以为大功告成,忘乎所以,他继承了****皇帝享乐腐化,独断专行的衣钵,不考虑失国者的惨痛教训,所以,他也不可能摆脱失败的命运。
史思明做了皇帝,“猜忍好杀,群下小不如意,动至族诛,人不自保”俨然也是一个****皇帝。他也像安禄山样,根本不注意玄宗败逃的下场,不考虑争取民心,治理国家。所以,安禄山、史思明政权是比玄宗政权更腐败,更不得人心的政权。这就决定,安禄山虽然可以暂时胜利,建元称帝,但他不能像李渊建唐代隋那样改朝换代,而只能是比玄宗失败的更为可悲。由此看来,逆历史潮流而动者是不可能最后成功的。
其三,贞观以来长期的社会安定,孕育了统治集团太平无事的麻痹观念。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小官员都毫无应付战争的心理准备,从而使广大人民也毫无警惕,只知道生产、生活,缺少应变举措,这就为安禄山叛乱形成了有利的氛围。
安禄山叛乱开始,“时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粹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广安禄山”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广。正因为许多地方官员有的投降,有的逃匿,所以,安禄山于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开始叛乱,十二月就打到洛阳,并继续西进,威胁嵩关。玄宗命封常清在洛阳临时募集起来的军队,不堪一击,一触即馈。由此可见,唐朝廷在河北、中原广大地区,根本没有能够作战的军队。这样一来,安禄山当然像如入无人之境,可以横冲直撞了。这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玄宗在太平盛世时根本没有预料到国内会发生战争,所以,当他闻知安禄山叛乱时,惊慌失措,无所适从,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出长安。安禄山根本没有想到玄宗仓皇出走,所以,叛军在取得潼关后十天才进入长安。由此看来,安禄山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玄宗的麻痹思想导致了朝廷没有应付战争能力的结果。实际上这是居安忘危的另一种表现。如果说政治上的居安忘危可以导致腐败,使最高统治者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甚至醉生梦死的话,那么,军事上的居安忘危必然丧失抗御强敌,保卫自己的能力。这正是安禄山、史思明能够逞强一时的重要原因。
我写这本小书的用意,就是希望通过这本小书使读者思考古代的有关问题,以便有助于人们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一个史学工作者,如果能够促使人们提高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也算做了一点有益于社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