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九”与“伏”
“九”是我国农历中习惯用的杂节,它以冬至日为起算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节。
在全国各地都流传着“九九”歌,反映了日期与物候的关系。如华北地区的歌是:一九二九泻水不流;三九四九破冰石臼;五九四十五,飞禽当空舞;六九五十四,篱笆出嫩刺;七九六十三,出门把衣袒;八九七十二,黄狗躺阴地;九九八十一,犁牛一齐出。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庚日天干(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的一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所以初伏到中伏是十天,而中伏到末伏有时是十天,有时是二十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小寒”要比“大寒”寒
一年中最冷的两个节气就是小寒和大寒。此时,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正值数九寒天。我国古代对小寒和大寒解释为:“冷气积久而为寒,小者,未至极也。大者,乃凛冽之极也。”意思是小寒虽冷,但还未到最冷的时候;大寒才是最冷的时候。现今许多人也都这样理解。但实际上,小寒要比大寒寒。这一观点,可以从我国气象资料上得到证实。小寒是指每年阳历1月6日(或5日)至20日(或19日)这半个月;大寒是指每年阳历1月21日(或20日)至2月4日(或3日)这半个月。翻阅我国各地气象资料可以看出:除沿海个别地区外,一年中最低的旬平均气温是1月中旬,正处于小寒节气内;而位于大寒节气内的1月下旬平均气温都比中旬高。例如,北京高0.8℃,沈阳高1.0℃,哈尔滨高1.3℃等等。
那么,为什么“小寒”比“大寒”寒呢?这要从太阳辐射说起。我们知道,太阳光的直射、斜射与一个地方气温的高低有很大关系。太阳光直射时,地面上吸收的光热多,温度就高,这是主要原因;其次,斜射时,光线通过空气层的路程要比直射时长得多,沿途中耗损的光热就要多,地面上接受的光热少,温度当然也就低了。冬天,对于北半球,太阳光是斜射的,所以各地天气都比较冷。太阳斜射最厉害的一天是冬至,这样说来,冬至应该最冷?其实不然,最低气温却出现在冬至后一个月左右的小寒和大寒期间。这是因为,冬至前后虽然光线斜射最厉害,但是由于夏季以来,地表层积蓄的热量可以添补大量放热的失散。小寒期间,需得到和放出的热量趋于相等,也就是地表层贮存热量最少。所以,小寒节气天气最冷。这类似于一天中最高温度不是出现在中午而是在下午2点左右的原因。小寒过后,温度逐渐增加,所以大寒的平均温度反而比小寒略高。
瑞雪兆丰年
“瑞雪兆丰年”是我国一句流传比较广的农谚,意思是说冬天下几场大雪,是来年庄稼获得丰收的预兆。为什么呢,这种说法科学吗?
民间的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首先,冬天下雪往往不易融化,盖在土壤上的雪又很松软的,里面藏了许多不流动的空气,就好像给土壤盖了一层被子,可以防止幼苗冻伤。等到寒潮过去以后,天气渐渐回暖,雪慢慢融化,这样,非但保住了庄稼不受冻害,而且雪融下去的水留在土壤里,给庄稼积蓄了很多水,对春耕播种以及庄稼的生长发育都很有利。
其次,从雪的化学成分来说,雪中含有很多氮化物,可以为土壤增添肥料。观查记录显示:如果1升雨水中能含1.5毫克的氮化物,那么1升雪中所含的氮化物能达7.5毫克。在融雪时,这些氮化物被融雪水带到土壤中,成为最好的肥料。
雪还能够冻死害虫。化雪的时候,雪要从土壤中吸收许多热量,这时土壤会突然变得非常寒冷,温度降低许多,害虫就会冻死。所以说瑞雪兆丰年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倒春寒
春季在气温慢慢回升后,往往会有一段时间又出现低温天气,这种前暖后冷的天气称为“倒春寒”。
一般冬春过渡季节,气温逐渐上升,但有的年份,冬末比较温暖,入春后,常因较强的冷空气袭击导致气温剧降,而明显低于常年同期平均值,它的出现,会严重危害农业生产。
南方的早稻、棉花等喜温作物播种和幼苗生长期间,如遇此天气,容易造成烂种、烂秧和死苗现象。对北方,主要是影响冬小麦生长发育,冬末或早春气温较高,小麦提早返青,如遇气温突然剧降,将造成小麦冻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