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沈葆桢看到李鸿章的批示,心里很是不爽,尽管两人已经结成政治联盟,但也不愿意受制于李鸿章。沈葆桢对江浙商人集结到李鸿章周围非常不满,而且这种不满溢于言表,他在谢家福的书信上批示了五点意见,那些出售田产的贫民颠沛流离,户册印单可能早已散失,政府补贴赎田容易让那些奸猾棍徒从中渔利。
赈灾机构重组,“三驾马车”效果显著
谢家福又给李鸿章写了一封长信:贫民田产早已鬻卖一空,饿殍依然载道,非谋久远生聚之计。为了拯救饥民,维护地方稳定,江南船商愿意每船大米捐三分纹银。谢家福希望李鸿章出面,将其当成行规来执行。
李鸿章现在已经坐到火山口。
直隶全境灾荒蔓延,李鸿章一怒之下将十三名赈灾不力的官员拿下。但是,整顿吏治并没有给官方赈灾带来任何起色。相反,在天津城东南康家花园设的妇女粥厂还发生大火,在收容的2800多名妇女和儿童中,有2287名葬身火海。[63]清政府执政集团高层震怒,下令将赈灾的两名经办人革职,负有监察责任的天津海关道黎兆棠、天津道刘秉琳交吏部专案组调查。
黎兆棠曾经在日本进兵台湾期间表现出色,一度因为军机泄密成为被调查的重点对象。黎兆棠跟广东商帮关系密切,力主通过商战重塑帝国荣光,是李鸿章推行改革的重要助手。清政府执政精英一直盯着黎兆棠的一举一动,现在,火灾成为清政府精英抓住他的致命把柄。李鸿章身为直隶总督,对火灾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北京方面决定将李鸿章“交部议处”。[64]
谢家福的书信提醒了李鸿章。
李鸿章决定调整赈灾人员结构,以改善官方赈灾系统。新的赈灾领导机构以“三驾马车”的形式出现了:官方代表翰林院编修吴大澂,此人是清流派的著名成员,选择吴大澂可在赈灾问题上堵住清流派之口;商界代表李金镛,此人是江南办理义赈的名士,拥有庞大的资金资源;淮军集团代表盛宣怀,此人是李鸿章的心腹干将,其父盛康在同治皇帝时期的安徽灾荒中积累了丰富的赈灾经验。[65]
“三驾马车”是李鸿章考验淮军集团整合资源的一个试验。李鸿章不仅将清流派推到了赈灾一线,更为重要的是,江浙商帮跟淮军集团借助赈灾结成了同盟。李金镛身后有一个以慈善为名的圈子:常州慈善大亨余治,旗昌洋行总买办、南浔富豪陈煦元,帝国首富胡雪岩,苏州富豪谢家福,丝绸富商施善昌,扬州富商严作霖,钱庄大亨经元善,南浔富豪庞云镨等。[66]
“小孩饿死尚是小事,为天主教诱去,则大不可。”[67]苏州富豪尤春畦在给谢家福的一封信中提及,老百姓的生死并非第一,被外国人诱拐才是大事,这将他们的慈善义举提到了民族主义的高度。清政府执政集团跟汉族武装集团心里很清楚,江浙富豪们在民族大义的旗帜下消融了一场暗流涌动的饥民暴动。李提摩太做梦也没有想到,他拒绝了山东饥民的暴动计划,江浙富豪们却抓住了“鬼子大人”拯救饥饿儿童的把柄,上演了一场官商慈善结盟运动。
大量的北方饥民南下,江浙的乡土安全遭到威胁,当时的两江还出现了叫魂风波,流民企图以鬼怪之说发动暴动,令江浙地方政府苦不堪言。江南富商迅速行动起来维持社会秩序变得顺理成章,江浙官场赈济北方饥民的粮饷自然也出自商人。江浙商帮北上赈灾一方面是帮助当地官场将饥民挡在江浙之外,确保本地稳定;更重要的是,江浙商帮利用灾荒契机北上,抢占以晋商为首的北方商帮势力,在慈善的旗帜下向政治集团靠拢。
调盛宣怀进入赈灾机构,完全是李鸿章的一场商业谋略。李金镛跟谢家福在苏北赈灾期间,曾经向盛宣怀的父亲盛康寻求过帮助,但是跟盛宣怀没有结成商业联盟。李鸿章将李金镛跟盛宣怀调入同一个机构,一方面是通过盛宣怀协调民间与官方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将盛宣怀作为淮军集团的代表,推向跟商界结盟的前台。
赈灾机构重组的效果立竿见影。
山东、河南、山西和直隶四省筹集的赈灾款项分别为:十万两、四十二万两千两、十二万一千两、三十九万一千两,四省总计一百零三万四千两。[68]在此期间,以轮船招商局为首的企业募集资金总计四十五万零一百两。李鸿章在给光绪皇帝的一份报告中夸赞李金镛“其才具心力,足胜表率之任”,谢家福“才识闳通,心精力果”,严作霖“品诣端方,坚苦有为”。[69]以李金镛、谢家福、严作霖、经元善为首的江浙商人迅速加入了淮军集团,他们都得到了朝廷赏赐的知府、知县等红顶子,随着改革的一步步深化,江浙的慈善商人们都纷纷成为淮军集团改革的干将。
大清历史上第一个穿黄马褂的商人
但胡雪岩是一个异数。
谢家福在山东赈灾期间,胡雪岩第一个给谢家福捐款。上海滩的商人一看胡雪岩都捐款了,也纷纷解囊。谢家福在给李鸿章的信中提到,在胡雪岩的带领下,上海滩的富豪们捐制钱十一万余串。[70]在整个苏北捐款赈灾过程中,胡雪岩联合以李金镛为首的江浙商人捐款十余万金。[71]沈葆桢在给光绪皇帝的报告中说,胡雪岩在江苏沐阳县赈灾过程中“捐赠小麦八千四百石、棉衣四千七百件,并劝沪上绅商集银一万一千两,棉衣三千数百件”[72]。
在遥远的西北军营,左宗棠不断收到陕西官员的书信,八百里秦川早已是尸骨累累,饥民超过两百万。眼见江浙商人一窝蜂地涌向李鸿章,胡雪岩决定继续跟着左宗棠。忧心忡忡的左宗棠很快接到胡雪岩的一封信。胡雪岩在信中表示,愿意捐白银两万两,大米一万五千石。胡雪岩决定将浙江的大米运往汉口,再从湖北运往陕西。左宗棠立即飞函给胡雪岩:“道远运艰,改捐银两。”[73]
胡雪岩接到左宗棠的书信后,立即将要捐的大米折成白银三万两,一共向陕西捐银五万两,这成为陕西巡抚谭钟麟在赈灾中募集到的最大的一笔。谭钟麟给左宗棠写了一封信,希望跟左宗棠联名向光绪皇帝写一份报告,褒奖一下胡雪岩。胡雪岩的慷慨令左宗棠感激涕零,在给谭钟麟的回信中说,胡雪岩慷慨资助,令当世诸公汗颜,尤其是陕西的富商更是连做梦都办不到。
浙江籍县令叶向辰到肃州,不经意间向左宗棠提起,已经富甲天下的胡雪岩现在以黄马褂为荣。[74]左宗棠一下子就蒙了,皇帝赏赐黄马褂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要么是高级将军,要么是统兵文官,八旗从龙入关以来,从未将黄马褂赏赐给商人。在给谭钟麟的书信中,左宗棠词意间表现得很为难,因为向皇帝求赏赐本就是件很难为情的事情,请求皇帝给商人赏赐黄马褂更是逾格。
左宗棠是相当为难。
在跟谭钟麟的往来书信中可以窥见,左宗棠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向光绪皇帝开口。左宗棠想了很久,尽管赏赐黄马褂的请求有点出格,但胡雪岩因为筹办军务有功,现在又有道台的虚衔,也算是帝国官员,自己再向皇帝夸赞胡雪岩在赈灾过程中的功绩,在国家艰难时刻,相信皇帝也不会吝啬一件黄马褂。何况赏赐胡雪岩黄马褂,更能收天下商人为国分忧之心。
左宗棠写信让胡雪岩整理一份赈灾明细。胡雪岩接到左宗棠的信函后,详细罗列了自己捐出去的款和物:沐阳捐制钱三万串;山东赈银两万两、白米五千石、制钱三千一百串、新棉衣三万件;山西赈银一万五千两;河南赈银一万五千两;陕西赈银五万两。胡雪岩看完清单,觉得还是不够分量,于是给左宗棠写信表示,自己还要采购二十万石进口大米捐给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