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的本性,怎么赚钱怎么来
于凌辰在总理衙门扩大会议上痛批官员滥保,胡雪岩正是滥保的对象之一。连个秀才文凭都没有的胡雪岩,现在可是头顶从二品官衔。袁保恒身为同治皇帝的老师,对胡雪岩头上的红顶子是怎么来的相当清楚。左宗棠第一次保荐胡雪岩,朝廷没有批准;第二次保荐正是轮船招商局初创期间,胡雪岩突然提出要认购招商局股票,于是李鸿章也立即为胡雪岩说话。北京方面一看,保荐的人不少,很快就赏给了胡雪岩正一品封典。一品封典一下来,胡雪岩就将认购招商局股票的承诺忘了。商人的天职是赚钱,商人谋求红顶子则是为了赚取更多的钱。北京赐封胡雪岩正一品封典,可是胡雪岩转身就在上海滩散布商人投资招商局将令资本有去无回的言论。当时,这种言论令李鸿章相当尴尬,最后不得不自掏腰包认股,以提振商人们对招商局的信心。清官场对胡雪岩发迹的八卦一直很鄙夷,八股文士们甚至认为,胡雪岩这样唯利是图的商人一定是靠发国难财起家的。当时,流传得最经典的一个八卦版本是:曾国藩的部队围困南京太平军期间,胡雪岩利用江浙交通信息不畅,疯狂炒作白银敛财,最终成为一方巨富。[6]
袁保恒很怀疑,胡雪岩在代理洋贷款的过程中会干出中饱私囊,发国难财的勾当。事实上,左宗棠早就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胡雪岩在飞函中声称,洋商贷款时提交烂洋圆,还款时要求足纹银,这里面存在一个巨大的差额。同治年间的银币含银量最高为百分之九十八点二,如果是有磨损的烂洋圆,含银量可能会更低。但是,还款需要的是含银量百分之百的足纹银,两者之间的差额高达百分之一点八。更为关键的是,提烂洋圆还足纹银的合同权操控在胡雪岩手上,押送银元到西北的也是胡雪岩。
胡雪岩是个精明的商人。每次东南沿海的军费没有送到西北,左宗棠都会请求胡雪岩四处筹借。胡雪岩打着西征的旗号,每次都能筹借到百万两之巨,可是他并不急于将巨款送到西北,而是“藉官款周转,开设阜康钱肆”,左宗棠筹借的银两越多,胡雪岩的钱庄生意做得越大,“其子店遍于南北,富名震乎内外”。胡雪岩简直就是大清帝国版的巨富陶朱公。[7]
左宗棠在西北等银子等得望眼欲穿,胡雪岩却将大笔银子放在自己的钱庄腾挪,这令当时上海滩的很多商人羡慕不已,因为“官商寄顿赀财,动辄巨万”。在大清帝国的商人里,也只有一品封典的胡雪岩能够将西征军的巨额军费存在钱庄,有了军费作保,那些王公大臣自然安心地将家资存于胡雪岩的钱庄生财,如此声势在大清帝国的商人中绝无仅有。筹借的款项腾挪的时间越久,钱庄的生意越大,左宗棠对资金就越饥渴。
当胡雪岩将筹借的款项运送到西北时,西征军已经牢骚满腹。可是,除了军费到账迟缓,左宗棠还必须面对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即胡雪岩筹借的资金还款时间都很短暂,一旦东南沿海的军费不能及时送到西北,资金链断裂,数万西征军哗变只在一瞬间,那样的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留给左宗棠的选择就只有洋贷款。在有资历跟洋人谈判贷款的幕僚中,左宗棠唯一能选择的也只有胡雪岩。这正中胡雪岩的下怀。
左宗棠前两次洋贷款的利率确实太高了。1867年,法国跟普鲁士开战,英国面临银行挤兑、银行股价格暴跌、钢铁企业停产的局面,纺织、铁路运输业一蹶不振。英国的金融危机快速蔓延至欧美大陆。欧美的政治家们为了刺激经济,银行家为了调整资产结构,在贷款利率方面提供了大幅优惠,以汇丰银行为首的外资银行的贷款年利率为八厘。
欧美的贷款利息虽低,但离得太远。这边,胡雪岩借口说江浙生丝正是收获季节,洋商银钱流入生丝行业,银根很紧,所以洋商借机抬高借款利息。面对如此脆弱的理由,袁保恒却拿不出胡雪岩搞猫腻的证据。日本进兵台湾期间,沈葆桢也借过洋债,而且当时欧美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通胀期,贷款年利率才八厘。很显然,胡雪岩利用北京方面跟洋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之左宗棠在千里之外消息闭塞的情况下给他背书,自己便在上海滩为所欲为,将“生意”做得肆无忌惮。
北京方面迟迟不批复贷款,左宗棠心里也犯嘀咕,写信让胡雪岩在谈判时努力压价。可胡雪岩飞函告知左宗棠,一年一分零五厘的利息,洋商一个子儿都不能少。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对胡雪岩发国难财深恶痛绝:“洋人得息八厘,而胡报一分五厘,奸商谋利,病民蠹国。”[8]
很显然,对于胡雪岩通过洋贷款谋取私利,左宗棠心中有数。因为曾有一位德国人到西北跟左宗棠在军营中秉烛夜谈,谈到了国际贷款,德国人告诉左宗棠:“借数愈多,则息耗愈轻,年分愈远,则筹还亦易,在彼所获虽多,在我所耗仍少。”[9]只是,左宗棠现在需要胡雪岩的资金支持,他岂能在关键时刻砍掉自己的臂膀,于是只好睁只眼闭只眼,等待一切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左宗棠甚至一度告诫过胡雪岩,洋贷款不要直接划拨到自己的钱庄,一定要通过上海衙门进行划拨,“方免痕迹”。身为封疆大吏,左宗棠对于帝国的财政游戏规则还是相当了解的。洋贷款通过上海的政府部门划拨,那么国外的银行就会把压力推向政府。政府再将贷款划到钱庄进行流转运送,那么胡雪岩利用贷款扩张钱庄就不会落下挪用公款的把柄。
小商人锱铢必较,大商人火中取栗
贷款只是胡雪岩发战争财的小宗生意,军火生意才是大宗。左宗棠在西北剿灭回民叛乱的过程中,发现胡雪岩采购的德国火炮威力十足,便将军火采购权交给了胡雪岩。很快,胡雪岩将三千五百杆七子枪,二十四尊克虏伯大炮运到了左宗棠的军营。左宗棠迅速抽调西征军精锐,组建了一支全德国装备的长枪军团跟炮兵部队。
在整个西征过程中,胡雪岩给左宗棠采购了后膛来复马枪,哈乞开斯、马蹄泥、标针快利名登、七响、八响、十三响枪共二万余杆,克虏伯后膛炮二十四尊。在左宗棠的西征财务报告中,没有罗列军火采购费用的明细,胡雪岩到底从中赚取了多少银子?“逾山水万里以达军前,始供取用,一物之值,购价加于运费已相倍蓰。”乃至于左宗棠在给胡雪岩的一封信中写道:“枪炮一项存储甚多,久任堆积,徒形累赘,而于饷事有损。”[10]
各地军费久拖不给,西征军军饷毫无着落,胡雪岩却在上海疯狂采购西洋军火。军火生意的利润让胡雪岩着魔,以致身在前线的左宗棠都抱怨库存太多。正因军费资金链极度紧张,所以左宗棠在给皇帝的秘密报告中只能讨好地赞成海防跟塞防并重,令那些支持塞防的王公大臣大跌眼镜。他们哪里知道左宗棠的苦衷?没有军费的统帅就是一个木偶,没有军费的西征军又何谈“壮军威而张挞伐”?一旦跟海防派剑拔弩张,他们会找出更多理由阻挠,洋贷款就更遥遥无期。
左宗棠已经毫无退路,清政府执政精英们将他推向西征之路,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带领西征军横扫新疆叛匪。面对强大的军费压力,他不希望激怒自己的政治对手,希望北京方面能够尽快批准洋贷款。在政府毫无信用、官员诚信早已破产的情况下,在后勤保障方面,左宗棠除了胡雪岩别无人选。在清政府执政精英们眼中,两人甚至结成不可分割的政商联盟。胡雪岩的窃国生意令左宗棠在官场相当尴尬,沙俄皇室更令左宗棠与李鸿章这一对汉族武装集团双雄坐卧不安。
声东击西,俄国人处心积虑要发电报财
俄国军人游荡西陲,左宗棠请君入瓮
“游历官到兰州何为?”左宗棠放下酒杯,问对面的沙俄军官索斯诺夫斯基。
索斯诺夫斯基是沙俄驻防伊犁的军事指挥官,进驻新疆之前一直在中国西北部的国境线上活动,曾经率领部队到蒙古族牧区抢劫铜像,将西北国境线搅得鸡犬不宁。左宗棠是从总理衙门的一份密函中得知,索斯诺夫斯基已经游历到西北,准备路过兰州从玉门关回国。索斯诺夫斯基一行四人,除了一名翻译官,还有两名现役军人持枪随行。
北京方面已经下令左宗棠率领西征军出关,这个时候却冒出个沙俄军官游历团,左宗棠的第一直觉就是:这沙俄人是来侦察西征军情报的。索斯诺夫斯基到底已经摸到了什么情报?左宗棠心里没底,自然要提高警惕。遵照北京方面的意思,左宗棠在兰州设宴款待索斯诺夫斯基一行。
索斯诺夫斯基几杯烈酒下肚,早已满脸通红。左宗棠突然冒出来的这句话不是考问,而是想让索斯诺夫斯基酒后吐真言。索斯诺夫斯基是一位直接听命于圣彼得堡陆军部、肩负沙俄陆军部侵吞伊犁重任的高级情报官,他早已了解到左宗棠的西征军出关的信息。于是呵呵一笑:“此来别无他意,因大俄国皇上立意与中国永敦和好,故而前来。”[11]
左宗棠一听,索斯诺夫斯基是话里有话。他的中国西北行是肩负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使命,很明显这是一招缓兵之计。西征军出关,收复新疆指日可待,盘踞在伊犁的沙俄陆军再也没有理由留下来。索斯诺夫斯基不愧是高级情报官,他眼见左宗棠神色凝重,又立即说道:俄兵暂住伊犁,原是防止回民侵害俄国疆土,只要中国收复新疆,俄国立即交换伊犁,中国部队进兵新疆期间,需要俄国帮助的,驻守伊犁的俄国陆军随意听从调遣。
索斯诺夫斯基的一席话令左宗棠很快明白了圣彼得堡的意图。索斯诺夫斯基抬出沙皇使者身份,为的是让自己的侦察西征军情报这一行为披上外交的合法外衣。索斯诺夫斯基号称驻防伊犁是为了防止叛乱的回民窜向俄国,但以阿古柏为首的叛乱武装原本就是沙俄一手扶持起来的。左宗棠意识到,现在的圣彼得堡在玩儿外交平衡游戏。阿古柏跟伦敦方面往来频繁,圣彼得堡为了遏制英国在新疆的势力,作出跟北京方面和好的姿态,意在警告阿古柏跟伦敦方面,一旦西征军新疆大捷,沙俄可以在结盟的旗帜下从北京方面获取更多的利益。
“报纸上说,英国人想借马嘉理被害案从缅甸向云南进兵,最终目标是云南腾越,他们跟俄国暗中结盟,让沙俄骚扰中国西陲,这样就可以形成相互牵制的格局。此消息是否属实?”[12]左宗棠问道。索斯诺夫斯基听后笑而不言,之后又说英国擅长海战,在机器制造方面具有领先技术,不过在陆战方面很差。索斯诺夫斯基还跟左宗棠说只要沙俄跟中国和好,其他国家就不敢造次。索斯诺夫斯基说话间掏出了火枪,炫耀沙俄的洋枪精进。
左宗棠明白索斯诺夫斯基炫耀火枪的意图:一方面是提醒自己,沙俄掌握了火枪、大炮技术,完全可以跟英国人一决高下;一方面是警告自己,沙俄的火枪可以支持阿古柏,为沙俄在中亚争夺更多利益,也可以盘踞伊犁,伺机南下。
索斯诺夫斯基炫耀火枪的行为令左宗棠觉得幼稚。胡雪岩在上海滩频频向德国人采购军火,导致西征军出现大量军火库存。胡雪岩摸准了左宗棠的命脉,即军火对西征军的重要作用。英国跟沙俄犹如两只盘踞在西北卧榻之侧的狼,没有军火壮军威,西征军恐怕连玉门关都守不住。尽管在洋贷款问题上令左宗棠很是不安,但胡雪岩采购的军火设备的确不错。兰州制造局按照所购的德国武器进行仿造,而且仿造的武器效果也还不错。左宗棠决定给索斯诺夫斯基秀秀兰州制造局仿造的七连发手枪、小轮炮、大洋枪、大炮。[13]
兰州制造局仿造的军火极为精进,这令索斯诺夫斯基大为惊讶,连连竖起大拇指说好。军火的精进还不足以震慑彪悍的沙俄军官,左宗棠决定在7月3日举行西征军阅兵,让沙皇使者见识见识西征军的军威。阅兵一开始,数万的步兵、炮兵按照演练的阵势排开,在旗手的指挥下变幻莫测。正当左宗棠兴致勃勃地指挥千军万马变换阵势之时,索斯诺夫斯基一行人拿着小本子正在不断地画西征军排兵布阵图,只是军队变阵速度太快,这一帮人来不及画下来。
说是为游历而来,一见阅兵便如此严肃认真,前后反差如此之大。左宗棠判断,索斯诺夫斯基是一位军事间谍。索斯诺夫斯基之前跟左宗棠说,俄国商人长期在上海采购茶叶,水运到天津,出张家口,到恰克图运送入俄国境内,路程实在太遥远。如果可以从湖北过陇西运抵俄国边境,那样就可少走五六千里路程。索斯诺夫斯基说,沙俄跟中国都是依靠税收来维持财政体系的运转,沙皇希望能够缩短茶叶的运输路程,加速茶叶在俄国的商业流转,所以自己从湖北到四川,进入兰州,希望探访出一条便捷的茶路。
经商是欧美列强进入中国最常见的一个理由,可是沙皇居然派出现役军人到中国探访西北茶路,整个路线还是围绕着西征军而来。这不得不令人生疑。此外,左宗棠还发现一个疑点,索斯诺夫斯基的口袋里还有一份详细的西北地图。经过询问发现,俄国人是根据康熙时代的地图一路绘制的。在细细对比索斯诺夫斯基的游历地图后,左宗棠发现沙皇特使搜集的情报实在太幼稚,大清帝国在乾隆年间东征西讨,疆域一扩再扩,康熙地图太陈旧了,乾隆版本才是最权威的地图,拿着康熙版本的地图实在太落伍了。